李 霞
我国乡村旅游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已成为居民旅游消费的重要领域。但现阶段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进入 “瓶颈期”,发展模式有待创新,发展思路有待开阔,亟待优化升级。与此同时,文化创意产业这一新兴产业由于其巨大的文化、经济、社会溢出效应,受到了我国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创意城市”在各地风生水起,发展迅速。但我们仍清醒地意识到,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明显呈现出原创力不足,其衍生产品的价值开发严重不够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国内学者对于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机理、路径、模式等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理论和对策。本文对这些研究文献进行较为全面的综述,以期对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方面的研究有一定的帮助。
本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综述;第二部分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研究综述;第三部分述评。
文化创意产业这一新兴产业,由于其强大的文化、经济、社会溢出效应,一出现就受到各国政府和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并出现了诸如“文化产业”、“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提法,中国大陆、台湾以及香港等地区普遍采用“文化创意产业”的说法。
国家统计局将文化创意产业定义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综合。这一概念是从满足工作的精神和文化需求的角度进行界定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张晓明(2005)认为,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在新时期呈现的新形态,体现了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这一观点是从产业融合的角度来理解文化创意产业的。复旦大学姜义华认为,文化创意产业不等同于文化产业,只是文化产业的一部分。这一观点是从文化创意产业与文化产业相互关系的角度来理解的。上海社科院徐清泉则从狭义与广义两个方面来理解文化创意产业,狭义上认为文化创意产业是高端的文化产业,广义上认为文化创意产业是具有高科技、高文化附加值和丰富创新度的任何产业。学者宋私明将文化创意产业界定为:以创作、创造、创新为根本手段,以文化内容、创意成果为核心价值,以知识产权实习或消费为交易特征,为社会创造财富,提供就业的产业。这一概念侧重于文化创意产业的经济价值。张京成、刘光宇认为文化创意产业由某个具体创意被产业化运作而成的新兴产业和创意融入传统产业并起主导作用后的升级产业。这一概念是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理解的。
总之,随着人们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理解日益深入广泛,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内涵与外延也持续被扩展。虽然关于文化创意产业概念的阐述并没有达成一致,但文化创意产业的高附加值、强辐射、低能耗以及创新性等特点得到了专家学者的认可。
通过对于相关文献的梳理与总结,国内有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的研究,主要有三种类型。
1.园区集聚发展模式。产业的空间集聚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中备受瞩目,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发展模式也成为中国学术研究的焦点之一。李玉敏(2007)、陈祝平(2006)从成本节约、市场竞争、规模效应、文化溢出等方面分析了创意产业集群的原因。王缉慈(2005)从探讨发达国家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为出发点,探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背景和条件,讨论了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在城市中形成和发展的问题。宋泓明(2007)通过对北京市朝阳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现状的实证研究,提出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政策建议。陈建军(2008)等根据产业集聚原理,研究文化创意产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
2.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是诸多发展中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模式之一,该模式的典型特征是运用国家强有力的宏观经济计划与坚定的产业政策调节文化创意市场。很多专家学者对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佟贺丰(2005)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外部环境的营造很大程度上需要政府的支持。吴俐萍(2006)在深入研究了发达国家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后,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提出了构建和完善我国创意产业发展政策支撑体系的有关建议。很多专家学者针对我国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西安等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实践的研究,也验证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更适合我国的实际。
3.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能够激发出新的产品和服务方式,并最终实现互生互赢的多重效应。周振华(2003)认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能够加速产业融合的步伐,而产业融合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力。近年来,国内学者对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理论给予了密切的关注,形成了富有启发性的基础研究成果。王慧敏(2007)认为融合模式可使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形成共生共赢的效应,组合成符合市场的旅游产品,实现旅游产业的结构优化和动态最优。李太光、张文建(2009)则认为,对旅游业来说,产业融合化发展主要有三种路径。王鹏(2010)对澳门博彩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进行了研究,认为二者的融合发展有利于实现澳门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研究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与文化创意旅游产业日已呈现出的强融合的特性是不相适应的。
在知网数据库上以“乡村旅游”、“文化创意”、“创意农业”等词汇进行搜索,共搜到相关文献29篇,有关于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有5篇,其中有关于创意农业旅游的有20篇,民族民俗文化创意旅游的有1篇,红色创意旅游的有3篇。可以看出,目前我国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创意农业旅游的探讨上。
1.概念与内涵的研究。通过对文献的梳理与汇总发现,专家学者将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融合产生的新业态——创意乡村旅游。关于创意乡村旅游概念的研究几乎没有,而对于创意农业旅游概念的研究相对较多。
刘军萍等将创意农业的概念界定为:对农业生产经营的过程、形式、工具、方法、产品进行创意和设计,从而创造财富和增加就业机会的活动的总称。这一概念的界定认为创意农业旅游是创意农业的组成部分。王桂霞(2012)对于创意农业旅游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创意农业旅游是以农业创意环境为背景、以创意农业和乡村文化为资源基础,通过运用创意学、旅游学、美学、经济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对农业资源、乡村文化的整合,将创意元素作为农业旅游的核心,以创意农业生产和创意旅游为主要功能,集创意农业建设、科学管理、创意旅游商品生产与游人参与创意农业、参与农事劳作、体验乡村情趣、获取农业知识为一体的一种新型创意旅游活动。创意乡村旅游的内涵:一是到创意乡村中进行体验;二是乡村旅游的开展以产业融合后的旅游资源为核心;三是促进乡村地区、乡村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的协同发展。
2.融合策略研究。对于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融合策略方面的研究不够深入系统,目前针对于文化创意产业与农业旅游的研究相对较多。诸丹(2009)等认为创意农业能够为乡村旅游的可特续发展提供文化、艺术、经济等多领域的新兴价值内涵,并以创意农业主题旅游规划研发实践为例证,倡导通过农业与旅游在创意领域的有机融合。钱静(2009)就都市农业、生态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进行了探讨,认为融合的经济价值、美学价值、生态价值的意义都十分重大,政府应该通过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人才供给等条件促进其融合。于莉从乡村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的成因,价值链运作的主要环节和驱动要素以及产业价值链运作的路径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探讨了乡村旅游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运作的主要模式。卢云亭等探索了创意旅游农业发展的五种模式:理念引领型创意旅游农业模式;文化传承型创意旅游农业模式;资源导向型创意旅游农业模式;市场引导型创意旅游农业模式;产业发展型创意旅游农业模式。
对于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融合的实证研究方面,针对于东部地区和一线城市周边的研究相对较多。张俊通过对我国发展创意农业的初始条件和动力支撑体系的分析,构建出创意农业的经济增长理论模型,并就创意农业的发展模式提出了相应建议。韩远彬针对浙江欠发达地区丽水生态观光农业发展现状,提出生态观光农业与当地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思路。刘军针对创意休闲农业的内涵,结合创意休闲农业的属性功能与特征,归纳总结了湖南创意休闲农业今后发展的七大模式。武义青,张云,刘雪梅以环京津地区为实证研究对象,认为观光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和文化创意产业相融合,并深入地分析了应从技术融合、产品融合、业务组织融合和管理融合等四个方面落实融合的策略。苗润莲等认为创意农业是农业、旅游业、创意产业融合而形成的新型农业业态。并以密云县作为实证的对象,深入分析了密云县发展创意农业的优势和存在问题,针对密云创意农业发展的诸多方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刘军萍等从实证研究出发,以创意设计、艺术包装、广告传媒使凉山乡村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本和经济优势,打造凉山文化创意产业,提升凉山旅游形象,促进凉山乡村旅游跨越式发展。
综上所述,国内外对文化创意产业和乡村旅游产业融合的系统研究还没有全面展开。具体看来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国内对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后所产生的新业态的名称和概念没有统一的界定,不利于统一计量口径,规范文献数据的来源,无法把握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水平、规模和效果。
第二,关于创意乡村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创意农业旅游的研究方面,不够系统全面,且只是针对于文化创意产业和农业旅游融合现象进行了初步探讨和描述,多数是从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产业理论和研究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倾向于对文化创意产业和乡村旅游融合的策略的探讨,而且未从产业融合的角度出发,且没有将融合模式与产业分析相结合。
第三,对于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机理、路径与模式的研究还不够系统深入。对于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动力系统,如何实现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1]宋冬英.创意产业研究综述[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6,(5):57
[2]郑洪涛.基于区域视角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08
[3]王桂霞.创意农业旅游内涵及相关概念辨析[J].上海农业学报,2012,28(1):97-101
[4]钱静.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研究——以北京市房山区青龙湖镇产业结构创新为例[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9,(2):14-17
[5]卢云亭,李同德,周盈.创意旅游农业开发模式初探[J].农产品加工,2010,(1):36-39
[6]武义青,张云,刘雪梅.环京津地区观光农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策略[J].2011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