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惠丽
孙惠丽/龙潭区江密峰学校小学高级教师(吉林吉林132011)。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所以语文教学大纲把“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定位为教学目标之一。审美教育是当前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语文教学的美育是一种以美化促优化的教育过程,即凭借语文学科自身的美和创造语文教学的美,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本文根据笔者的实践思考和总结,从多方面阐述了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美、创造美。
语文是一门充满美的学科,美的因素比比皆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美”无处不在,诚如罗丹所言,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如《苦柚》中的小姑娘、《丰碑》中的老班长、《穷人》中的夫妇俩、《曼谷的小象》中的泰国妇女,这些都集中反映了主人公美好、纯洁的心灵美。《赵州桥》、《捞铁牛》、《长城》等,都说明劳动的伟大、劳动的光荣以及赞扬参与这种崇高劳动的劳动者的劳动美。《荔枝》中的母子之情,古诗《赠汪伦》和课文《伟大的友谊》中的朋友之谊等,表现了亲情、友情的美。《趵突泉》、《海上日出》等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赏心悦目令人陶醉的自然美。《一夜的工作》、《穷人》等体现的是催人奋进,感人至深的社会美。《颐和园》、《清明上河图》表现的是异彩纷呈,美不胜收的艺术美。《绝句》、《藏羚羊跪拜》、《燕子》、《一只贝》、《卖火柴的小女孩》等不仅有丰富的内涵美,而且在语言结构意境风格等方面各具特色,令人回味无穷。我们应深入钻研教材,要善于发掘教材的事实因素,或将内容进行整合,使之具有美的特征,并在教学时通过自己的讲课艺术引导学生发现、感知和欣赏。也只有这样,才能有意识地将美育渗透于小学语文教学之中。
文章写作要有真情实感,课文更如此,所蕴含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只有我们身临其境,与作品息息相通,才可能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如何发挥自己的情感去激发、感染学生,这是教学艺术的高层次,为此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情景、表情范读、想象画面等多种教学艺术手段,以情动情,从而达到美育教学的效果。如教学《一张美丽的红枫叶》一课时伴随着教师的配乐朗读,学生想像画面。“午后散步的时候,青蛙先生发现池塘边上有一张红红的枫叶,红枫叶飘落在青草地上,它有五个细小的‘手指’,就像一个红润润的小巴掌,用它来做书签棒极了。作者把红枫叶比作“红润润的小巴掌”,形象生动,这样教学就唤起了学生的情感活动,使他们得到了美的感染和熏陶。古诗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特别适合采取大声朗读、独自朗读、加手势吟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吟诵中体味,更能感悟诗的韵律美。教学《小儿垂钓》时,我提炼讲解内容,简化教学头绪,控制在课内的活动总量,在我的指导、点拨下,学生朗朗诵读:“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我指导学生,要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反复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使学生在读诗的同时,感悟诗的韵律美。教学《小池》时,我同样指导学生多读,让学生感受初夏“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勃勃生机,进而介绍杨万里的另一首写荷花的诗的名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比较两首诗,分别写了不同季节的荷花小池,让学生充分地读,通过多读,感受诗的艺术感染力,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同时,感悟诗的和谐的韵律,积累消化,成为随时可提取的有用材料。
情境教学,对于小学生而言不但能够激发兴趣,并且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在教学海浪一文时,针对我教的都是农村孩子,多数孩子没有看过大海,我就采用多媒体播放美丽的北戴河图片,同时播放海浪音乐,学生仿佛置身于大海边,一个个眼睛瞪得大大的,兴致很高地感受大海的美丽,身心完全融入到老师创设的情境中去。文与画是相通的,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教师借助图画再现情境,把课文具体化形象化,达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在图画面前,学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从画的颜色、明暗中不仅能迅速立体地感受课文内容,易于接受理解课文内容,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把图画变成语言文字的高明。运用图画再现情境,教师加以指导和启发,有感情地讲述,学生就能更好地体会“桂林山水甲天下”。
教师喜、怒、哀、乐等表情的显露,可直接产生审美效应,也就是运用体态语言增加学生情感体验。例如:在教学古诗《藏羚羊的跪拜》时,我的表情是忧郁的、沉重的,这种表情直接传染给了学生,影响了学生的情绪,更好地使学生理解藏羚羊为了保护自己腹中的孩子,向猎人跪拜求生但最终并没有逃脱猎人的枪口,而猎人也为之感动,从此不再打猎的故事。这样唤起了学生保护动物,热爱自然的健康情感,使学生和作者在心灵上得到共鸣。
培养学生美的创造力,首先要使学生有一双能发现美的眼睛,会观察美发现美,才能插上想象的翅膀,表达美、创造美,以达到语文教学中扩散思维、发展语言的目的。在教《我们眼里的秋天》时,为了唤起学生的灵感,让他们仔细地观察幻灯片:秋天到了,你看到了什么景象,雁排成了人字,一边急匆匆地像南飞一边还“呀”、“呀”地叫着,好像在说:“朋友们,再见了,再见了,祝你们平安过冬。”金灿灿的田野里,一片丰收景象。师问:“你能把你看到的的情景用语言描绘吗?”同学们仔细观察,想像说出棉花洁白如雪,沉沉的稻穗频频点头,粒粒饱满的高粱红似火……果园里的果子成熟了,你又看到了什么,请你描述一下,学生说出果园里果实累累,苹果像一个个小红灯笼,黄澄澄的柿子像一个个灯笼高挂枝头,红彤彤的苹果像一张张胖娃娃害羞的脸绽放着笑容,亮晶晶的葡萄像黑珍珠般透射出诱人的色彩,葡萄像晶莹的紫宝石……在我的循循善诱下,学生凭借幻灯显示的画面,扩散了思维,发展了语言,提高了美的表达和创造能力,营造出了一幅幅美的景象。
语文学科有相当强的美育功能,只要我们注意挖掘教材中的美的因素,并渗透到教学中,学生就一定能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享受美,创造美。
[1]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2]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