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专业相结合的高职大学语文课程建设探索

2013-08-15 00:45郭秀兰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应用文大学语文人文

郭秀兰

郭秀兰/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教授(吉林长春130033)。

高职大学语文不仅仅是工具,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各种文本的写作能力,包括实用文体的写作能力,以及欣赏、评价、接受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课程设计应充分发挥人文性、基础性的作用,适应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发展日益渗透的趋势,为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技术人才服务。

几年来,我们在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中,紧密结合学生的学习活动、专业实践活动、职业岗位活动,紧紧围绕职业能力目标的实现,把课程内容的学习分解成符合要求的学习模块和项目任务,尽量淡化知识传授,强调职业能力的过程培养,让学生在过程中实现能力的增长,课程设计力求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学、做一体化的职业教育理念。

一、改革课程内容,实现基础教学与专业教学的融合

教学内容密切与学生所学专业相联系。高职大学语文教学内容结合学科的知识体系、职业教育的特点,以能力培养为切入点,划分为三个学习模块:口才训练、应用文写作、文学作品选讲,课内教学完成口才训练和应用文写作模块,根据专业实习实训的实际情况,文学作品选讲模块安排在公共选修课进行。

1.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宗旨,整合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内容。在大力强调高职教育要培养实用型、技术型人才的今天,社会和用人单位对高职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口语交际、应用文写作、语言理解等能力在高职毕业生的就业中发挥着日渐突出的作用。要让语文课在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增加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砝码,就必须认真研究高职大学语文的教学实际,科学、准确地确定高职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本着为培养专业能力服务的宗旨将本课程教学内容整和为三部分:

口才训练:选取实用性较强、有利于培养学生口语能力的四部分内容——演讲口才、论辩口才、社交口才、求职口才。

应用文写作:从实用性方面考虑,引导学生运用应用文体写作基础知识,学会常用实用文体的写作,注重学生的写作实践,努力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提高学生的实用写作能力。

文学作品选讲:引导学生阅读和品味文学作品,逐步改变不良的阅读和欣赏习惯,培养良好的审美心态和纯正的艺术审美趣味,在教学中力争做到既展示文学作品的艺术生命力,又给学生以广阔的想象空间;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华文华语的优美及华夏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对于当代高职学生来说,人文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人文素质是高职生就业的内部隐性竞争力,良好的人文素质为高职学生就业提供支撑和基础,是高职学生可持续就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越来越重视综合素质的今天,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与其职业特点不可分割,具体包括:稳定的心理素质、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必备的法律知识、良好的人文修养、工作中的协作精神、公平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及能力等等。而目前的状况是,学生的人文基础知识严重不足,表现为重操作实践、轻人文,多数学生对学校开展的校园活动无动于衷;对高职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将有助于开拓其内心世界,使之在厚重的人文精神积淀下,真实感悟人生目的、意义,端正人生态度。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方面,语文教学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

针对这一情况,在语文教学中,除了对学生进行口才训练和应用写作训练外,我们还精选了一系列古今中外名篇佳作引导学生进行阅读鉴赏,通过课外实践课、公共选修课的形式,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性学习。这些风流蕴籍、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负载了优秀的人类文明成果,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内容,堪称培养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蓝本。它们从多方面表现了世界之美、人生之美、语言之美,在思想上给学生启迪,在感情上给学生熏陶,在审美上给学生以愉悦,给学生精神世界以多方面的、深刻而细腻的营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促进学生人格完善,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

2.以人才培养方案为指南,构建“2+3”模块教学模式。我院大学语文课程作为必修课,除少数专业外,均安排在一年级上。根据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功能,从服务专业和学生可持续发展需要出发,几年的教学改革中,逐步增加提高学生接受和处理信息能力的教学内容,包括口语和应用写作两方面的内容,对现有的大学语文课程内容进行了分解,组成不同的模块。

整个模块教学采用“2+3”的模式,“2”即“基础模块”中的“应用文写作”和“口语训练”为必修课内容;“3”是“活模块”中任选的3个专题研究,为必选内容。“基础模块”共30学时,采用班级授课的形式进行;“活模块”共l2学时,采用讲座的形式开展,每讲4学时。

“基础模块”关注的是自我表达能力的获得,其内容包括“应用文写作”和“口语训练”;“活模块”关注的是阅读视野的拓宽和健康高尚审美情趣培养,其内容为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专题研究报告。

“2+3”模块教学的模式,在有限的学时里,拓宽大学语文教学的空间,开拓学生的阅读视野;“2+3”模块教学的模式,将教学内容课题化,实行课题式的专题化教学,扩大课堂知识信息量,拓宽学生的知识平台,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

二、改革教学方法,实现传统与多元教学方法的整合

结合大学课程教学和科研实践,本着教学做一体化(教中做、做中学)的精髓,结合合班授课人数多的实际,进行传统与多元教学模式的整合。

1.案例教学法。以典型案例为切入点,促进学生口语表达与应用写作能力的提高。在教学设计中以学生为中心,精选有专业背景或贴近职业生活的典型案例,教师教学时通过精心的策划与引导,将职业岗位能力融入其中,让案例成为知识的载体,使学生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增强应用意识,掌握应用方法,提高学生口语表达与应用写作的能力。其要点是:精心选择教学案例;精心设计教学案例,做好课前准备;根据案例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教师及时进行点评和总结。

2.情境教学法。通过职业情境创设,使学生置身于某种特定的写作情境之中,扮演情境中的某个角色,以角色的身份构思写作,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使学生能够顺利快捷地完成某种应用文的写作。教师提供案例,由学生分配角色,它不仅可以加强和巩固学生对写作理论知识的学习,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的参与意识,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沟通及与人合作等交际应变的能力,并且能够使教学形成连环效应,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

通过创设情境教学,激起学生的情绪,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活动中去,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行动导向教学法。根据专业性质、结合培养目标设计课程教学中的任务。如物流专业中的应用文写作教学可选取职业岗位工作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合同、协议书等作为重点项目,教师在操作中制定不同专业的教学实施方案,以便有针对性地实现教学既定目标。围绕审阅材料、知识的讲解、比对范文查找错误、诊断修正四个行动导向步骤进行设计。其要点是:课前设计任务,搭建平台;课中自主协作,完成任务;课后梳理交流,反馈调节。

4.小组合作法(合班授课)。借助合班授课的形式,以自然班为单位,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经典影视作品赏析、情景模拟训练、小型辩论会、演讲比赛等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学生切身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增添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

5.设疑讨论法。以设疑、质疑、释疑为主线,激活学生潜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在教学中,教师对重难点问题进行恰当的设疑,在不断地质疑、释疑中,鼓励学生大胆地尝试、猜测,引领学生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同时,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促进学生形成探索性的学习方式,发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以过程性考核为主,以终结性考核为辅,实现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的整合

模块化后的大学语文课程,是一种小型化课程,它虽然使课程的学习周期变短,但也大大增加了课程的数量。这对大学语文教学的管理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必须建立起相应的记录学生成绩的完善系统,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做出及时的评价与反馈。因此,必须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方式进行改革。

1.加大过程性考核比例。根据“过程性考核为主,终结性考核为辅;注重平时训练,强调能力为本”的原则,对成绩的考核和评定方式进行改革,加大平时成绩在总评成绩中比例。平时成绩占60%,期末成绩占40%;改变成绩由教师评定的单一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成绩的评定中来。

2.借助网络实施考核。通过网络改革大学语文的考核方式,即借助网络,对学生的作业尤其是调查报告、读书心得等应用文作业进行批阅、评价、展示,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效果,又能使教学目标进一步落到实处,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写作实践训练,真正提高学生应用写作的基本功。

利用网络考评方式,打破“知识”等同于“能力”的误区,引导学生注重知识的运用和能力的实践,更多的关注语文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更符合强化动手能力培养的高职教育。

四、实施网络课程建设——课程资源网络化

利用网络资源,延伸大学语文教学的时间,拓宽大学语文教学空间。职业教育使学生到校外顶岗实习成为必修课,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较短,因此,大学语文课程遵循着“必需”和“够用”两大原则已是必然。30学时对于要实现的教学目标是远远不够的,利用网络资源不仅能拓宽大学语文教学的空间,延伸大学语文教学的时间,弥补学时的不足,还能随时随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方便.体现高职教育服务的宗旨。

1.完成课程网络资源的研发与制作;

2.建立课程教学网站,把课件和课程录像上网;

3.进一步开展调研,修订完善教材,编写适合学生需要的学习指导书。

高职大学语文作为公共基础课程,从为专业教学服务、与专业相结合的角度出发进行改革,是一个值得长期探讨的问题,也应引起更多人的重视,以真正发挥它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作用。

[1]袁洪志.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7,(4)

[2]邱俊海.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有效对接[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9)

[3]郑正平.论大学语文教学空间的拓展与教学方法的灵活设置[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11-6)

[4]陈小琼.试析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探索.中国论文下载中心.(10-12-13)

猜你喜欢
应用文大学语文人文
应用文写作:语言简练、得体、有效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四种英语常考应用文写作范例
人文绍兴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高职应用文教学方法初探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