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际化目标下的高校师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以厦门理工学院为例

2013-08-15 00:45王朝晖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厦门跨文化国际化

王朝晖

王朝晖/厦门理工学院外语系副教授,博士(福建厦门361024)。

国际化大学需要拥有国际化人才,并以国际化人才为其培养目标。上海一份国际化人才研究的专项报告对国际化人才如此定义:“指具有较高学历(本科及本科以上)、懂得国际通行规则、熟悉现代管理理念,同时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及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人才。”[1]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衡量国际化人才有多项指标,其中一项基本指标为是否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

何谓跨文化交际能力?贾玉新在著名交际学者Gundykunst对有效的交际能力的研究基础上,总结了有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至少包括4个系统,即基本交际能力系统、情感和关系能力系统、情节能力系统、交际方略能力系统。[2]这四个系统中的每一个又都包含复杂的子系统。可见,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如此复杂的系统,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则是更复杂的系统工程。这项系统工程需要高等教育工作者的积极参与。

厦门理工学院是新建本科院校。2011-2015年是学校由规模发展向内涵建设转变的战略时期。内涵建设包涵多方面与多层次的内容,师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无疑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又是师生综合素质提高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结合学校规划中提出的总体目标与办学定位,论述提高师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并对如何提高做尝试性探讨。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是实现学校建设总体目标的必要保障

(一)学校建设总体目标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规划中提出学校建设与发展的总体目标是“把厦门理工学院建设成为特色、精致、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开放式、应用型、地方性、国际化大学,办出特色,争创海西一流的亲产业大学”。

开放式的大学需要师生具有较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象牙塔”到“开放式”的过渡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开放式高等教育而言,社会与业界应该是其师生活动的极好的舞台。”[3]那么,与其它系统的有效沟通,与社会和业界的有效互动,就要求高校师生走出“象牙塔”,与不同层次、不同社会文化及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跨文化实践活动需要他们具备除了专业知识之外的相关社会文化知识,了解跨文化交际技巧,掌握跨文化交际策略,即较为系统地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应用型的大学需要师生具有较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力主线贯穿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整个教学体系中,融会于教学过程各个方面。”[4]应用型人才所应具备的工作组织能力、工作协调能力与工作管理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方面。

厦门国际化都市的发展特点决定学校的“地方性”,而这种特殊的地方性需要师生具有较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厦门都市文化发展和国际形象建设对跨文化交际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加大。厦门理工学院“生于厦门、长于厦门、服务厦门”的地方性办学定位,决定其要为厦门的发展建设培养和输送跨文化交际型人才。

国际化的大学需要师生具有较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形势下,高校之间的竞争日趋加剧。地方高校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且具有持久优势,必须不断探索办学空间,通过本土化、区域化与国际化的办学实践,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开阔师生的跨文化国际视野;通过跨国界的校际合作,进一步拓展生存与发展空间。国际化发展对师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出较高要求。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同时也是竞争中“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二)独具一格的“亲产业”办学特色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厦门理工学院率先提出“亲产业”的办学定位。“亲产业”的理念内涵丰富,辐射学校教学、科研、机制等各个层面。这一理念的核心是“贴近产业需求”。贴近产业、了解产业,获得有关产业需求的第一手资料,这些都要求保持与企业源源不断的沟通,有沟通即需要交际能力。走出校门的师生要首先了解相应的企业文化、懂得商务礼仪,并掌握一定的跨文化商务交际技巧和策略,才能有效地与企业保持沟通和联系,拓展校企合作空间。

(三)学生综合素质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随着学校国际化进程的推进,与国外高校和企业交流与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外籍教师和企业专家在教学科研活动中作用越来越大,校园日益成为多元文化交汇的重要场所。在这种多元文化背景下,对学校师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体现,也是大学生在学习工作中必备的重要技能之一。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有助于学生在大学生涯中积极参与校企合作与国际交流、拓展思维方式、不断进行学术创新,也为他们在日后的工作中储备了“软实力”。

笔者在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过程中,曾经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做过调查,调查围绕学生对于英美知识文化的掌握、对交际文化的了解、对非语言交际的认识、跨文化意识敏感度、跨文化交际能力自我评估等方面进行。大多数被调查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容乐观。最突出的是,非言语交际方面“知识很少”;有50%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跨文化意识敏感度不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强。

可见,建设丰富多彩的国际化的校园文化亟待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措施探讨

(一)重视跨文化交际师资与课程建设

厦门理工学院的跨文化交际师资与课程现状是:《跨文化交际》为校级课程群,专任教师队伍共有5人。课程群主要在外语系、商学系以及文化传播系等三个系部开设专业必修课或专业选修课,并以校选课形式辐射全校教学。课程群的子课程有:《跨文化交际》、《英语国家概况》、《跨文化商务交流》和《中西文化礼仪》等。

跨文化交际教学团队的发展定位是,建设一支教学和科研能力较强、具有一定潜力的、为师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服务的开放式的教师队伍。具体发展措施如下:

1.在加强现有子课程建设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发展需要,逐步增设校选双语子课程,如,《跨文化管理》、《商务礼仪》、《国际礼仪文化》等。

2.重视教师的企业工作经验和海外留学经历,鼓励青年教师走进企业,走出国门,进行跨文化交际实践和跨文化培训。

3.加强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探讨“案例+比较法+情景模式”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的应用;指导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建成“跨文化交际案例库”,应用于网络教学。

4.鼓励教师科研成果的产出,三年内出版教材《跨文化交际案例教程》1部;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出版专著《跨文化交际教学法——案例、比较、情景》1部;教师平均每年在本科学报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2篇。

5.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争取所有教师参加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

6.举办开放式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跨文化交际沙龙”,研讨跨文化交际教学与实践中发现的问题,交流跨文化交际经验。

(二)充分发挥外籍教师在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学校国际化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籍教师。目前,学校有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几十位外籍教师。这些外籍教师带来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教学方式及教学理念。外籍教师本身就是丰富的跨文化资源,“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让学生从一入学就置身于由多国籍、多民族的人士汇成的文化环境中,接受不同文化所形成的不同的观点和思维方式、感知方式的熏陶与影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扩大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引导学生学会与不同国度、不同文化的人交流与合作,为他们提供良好的跨文化交际的环境与广阔舞台。”[5]

每次对外交流活动结束后,都能举办不同规模、形式不拘一格的座谈会或讲座,总结和交流跨文化交际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从而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校园文化活动中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目前,厦门理工学院有工、理、文、经、管、艺等多个学科;外语教师语种分布为英语、日语、韩语、法语及德语等5个语种。学校可以充分利用较丰富的外语资源和多学科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跨文化文艺活动和跨文化学术活动。外语文化节、英语花园、英文戏剧大赛、和风物语文化节、日语演讲比赛等体现外语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锻炼了学生的语言技能,但没有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引起足够的重视。可以鼓励学生在各类文化活动中,通过表演,表现某种跨文化交际冲突,加深学生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并引导学生思考导致文化冲突的深层原因,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开展更多形式新颖的活动,如中西文化大讲堂、企业文化专家论坛、商务礼仪知识竞赛、创新创业沟通技能大赛等具有厦门理工特色,又能服务厦门理工人才培养体系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构建第二课堂,激发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兴趣,鼓励自主学习,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与锻炼才能的平台,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和谐又多元的校园文化的熏陶下,使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国际化人才必备的一种生存能力。建设海西一流的国际化亲产业大学,要求师生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丰富跨文化知识、提高跨文化素养、强化跨文化意识、加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对于师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提高就显得尤为重要。

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A类项目(项目编号:JA09240S)及厦门理工学院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项目(项目编号:JG200910)

[1]丁进.浅析国际化人才的定义[J].人才资源开发,2010,(3)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李培根.论开放式高等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7,(9)

[4]庄严.建设应用型大学,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理论与实践体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1)

[5]朱建成.培养跨文化交际素质,造就全球化高素质人才[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2)

猜你喜欢
厦门跨文化国际化
厦门正新
聚焦港口国际化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偶”遇厦门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厦门猫街
食在厦门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人民币国际化回顾与新常态初期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