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靖,王劲松,周会琴
余靖/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讲师(安徽合肥230601);王劲松/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安徽合肥230601);周会琴/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校长办公室教师(安徽合肥230601)。
校园文化建设作为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作用日益凸显,地位愈加重要。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强国的建设构想,大学校园文化如何把握机遇、明确定位、强化措施、提升影响力,发挥校园文化对立校、治校和兴校的重大作用,是当前文化建设的一项重大课题。
医学院校校园文化是医学院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沉淀生成的独特文化[1],为了适应国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和谐医患关系以及和谐社会建设,必须未雨绸缪,重视和加强与其他院校不同的独具特色的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把脉当前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梳理存在的问题,突显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特色文化与核心价值缺失。校园文化活动虽然蓬勃发展,但随意性比较强,轻视乃至忽视校园文化建设中所蕴含的医学精神,偏重娱乐而未彰显学校核心价值与特色文化。二是缺乏有效管理手段和长效机制,资源配置不合理。传统管理模式往往会导致活动主题、形式、经费及场地等方面存在交叉和重复,不但造成了资源浪费,也无法使校园文化活动触及大学生文化活动的盲点[2],限制了高校文化活动的广度和深度。
同时,审视医疗实践环节,以安徽省为例,通过对部分医疗机构进行医疗服务满意度测评,总体满意度不到64%。诊疗过程中对“病”的关心超过对“人”的关心;个别医务人员在诊断治疗过程中,常常忽视患者利益,过度追求自身利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被“物化”了。这些问题,间接折射出医学院校在“育人”环节上存在软肋,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盲点。
如何立足挖掘医学院校特色文化,探索适应医学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体制和机制创新,力求取得突破?如何解决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学生在校期间能有效地接受文化浸润、启迪医学信念,真正成为具有崇高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素质的专门人才?
笔者认为,以打造高品质医学院校特色文化为目的,依托折射医学底蕴的项目体系建设,通过完善的实施机制对校园文化建设进行高效的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实现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和项目目标的优化。
第一,文化为核——挖掘大学精神内涵、凸显医学文化底蕴,打造医学院校特色文化。
医学院校要着力营造高品位的校园特色文化,使任何人一进入校园就感受到这种特殊的文化氛围。它除了具备一般高校校园文化的普遍共性特征外,还具有其特有的专业性特征,体现出鲜明的医学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医学专业文化的特色渗透于医学院校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之中[3]。打造医学特色文化,要遵循文化发展规律特别要注意把校园文化的构建植根于我国深厚的医药文化之中,使之形之有依、成之有源[4],这是医学院校校园文化保持其合理性和吸引力的重要保证。
第二,内化于心——打造医学特色文化建设项目体系,发挥导向作用,实现校园文化内涵系统化、规范化建设。
打造医学特色文化建设项目体系,设定以凸显医学文化内涵为内容的核心项目(如:暑期三下乡);以求知敏行、人文素养为内容的重点项目(如:医专大讲堂);以丰富学生业余生活为目的的一般拓展性项目(如:寝室文化节)。医学特色文化项目体系要发挥导向作用,指引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围绕项目体系开展活动,学生置身于浓郁的医学人文氛围中,在参与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文化浸润与精神洗礼,将校园核心价值观与医学特色文化内化于心,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促使学生自觉地形成这种医学生特有的医学文化意识、文化品格、文化气质,实现文化化人、内化于心的目的。
第三,固化于制——依托实施机制建设,发挥行为规范作用,构筑文化建设长效机制。
从文化建设规律来看,文化建设是长期性、系统化的工程[5]。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必然也必须是一项长期、稳定、系统推进的工程,这就要求建立稳妥的建设与实施机制,使校园文化建设制度化、标准化。
项目实施机制建设可达到整合资源、控制质量、规范评价的作用。项目实施机制建立之后,通过项目的申报和开展为纽带凝聚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资源,促进资源合理流动与优化组合,加强各部门的合作,完成资源整合和高效利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全面质量控制,运用科学的项目管理工具对校园文化建设进行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管理,力保项目的质量和效果;实施机制建设,帮助规范校园文化建设评价标准,确定衡量评估的尺度。
第四,以项目体系建设为纽带——整合校园文化资源,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构建校园特色文化建设长效机制。
特色文化既是项目体系和实践的反映,又作为一个独立的存在超脱于体系和实践。医学院校特色文化处于核心地位,属于追求的目标,是一种理想状态,它为项目体系建立和实践的开展提供了理念指导和理论支持。在推动医学院校特色文化建设的诸多合力中,加入项目体系建设,使文化建设前进方向更加明确、主体更加突出、势头更加强劲、内容更加系统。文化建设因以体系建设为依托而找到了自己的载体;文化体系建设也因为有了医学特色文化的核心价值支撑而找到了自己的灵魂。
围绕“传承医学文化,弘扬医专精神,兼容并蓄,开放进步”的校园文化建设理念,秉承“传承与创新”的文化建设核心,将校园文化与医学文化相结合,兼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医学院校文化底蕴。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的不断深化和拓展,逐步形成与医学高等教育发展、与学校办学特色相协调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系,营造崇尚科学、严谨求实、善于创造、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创造奉献、务实、严谨、廉洁的校风;正己、敬业、爱岗、爱生的教风;勤学、进取、诚信、创新的学风;打造富有医疗卫生行业精神内涵的校园文化品牌,形成一套规范、合理、科学、具有医学特点的形象识别系统。努力构建“学习型校园”、“活力型校园”、“节约型校园”、“和谐型校园”、“花园型校园”五大校园育人体系,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构建双向文化项目体系,明确责任主体,最大程度调动学校各级力量,投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做到任务层层分解,建设人人有责,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的高覆盖、高参与。
依托各系部、职能处室开展纵向校园文化体系建设。以弘扬主流文化、医学特色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目标,培育出一批主题鲜明、特色明显、影响面广、有示范性、可持续发展的优秀校系两级校园文化体系,进而构建“一系一品”的校园文化品牌格局,形成“校园文化品牌”,为实现“一体两翼”(专业+人文·实践)人才培养目标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与人文环境。
依托校团委、学生社团开展横向校园文化体系建设。以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突出实践性和参与度为目标,由校团委牵头,全面统筹各系学生会、各类学生社团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实现系部学生团体的横向联合,使其开展的校园文化建设内容系统化、效能最大化、成果特色化。
通过文化建设内容等级差异性划分,既做到主旨明确、特色鲜明,达到凸显医学特色文化、彰显高职院校育人方向的目的;又做到兼容并包、开放共进,满足校园文化中不同层次项目建设的需求。
核心项目(品牌项目)。将覆盖面广、凸显医德建设、体现办学宗旨的文化活动列为核心项目,如“送医药三下乡”、医学生誓词宣读、“5.12”国际护士节等。
重点项目。将人文素质养成类、专业技能实践等列为重点项目,如人文讲堂、实践教育基地共建项目、社区疾病预防宣传等。
一般项目。将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的拓展类活动列为一般性项目。
通过构建三级项目体系平台,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全、人全我精,突显医学院校校园文化精神,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化、规范化、系统化。
1.出台指导性文件,逐步建立项目分级管理制度、评审制度、项目负责人制度、监控制度、激励制度、培训制度等,全方位、多层次地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有效开展,为文化活动建设搭建平台。
2.确定校园文化项目体系建设标准。结合校园文化建设目标,围绕校风、教风、学风、行风等内核,设立特色文化、精神文化、学术文化、环境文化、活动文化、制度文化等模块,实现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的科学性、导向性。
3.建立项目评审机制。定期组织项目申报,采取个人自荐与集体推荐相结合的申报方式,通过专家评审的形式,按等级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体系中进行统一管理和项目培育。
4.建立项目检查与验收机制。对核心项目(品牌项目),进行项目建设中期检查与年度验收;对重点项目,进行成果PPT专场展示和项目年度验收;对一般项目,经项目负责人提交建设成果报告后,由校园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择优进行集中展示。
通过完备的项目机制建设,实现如下目标:项目申报、遴选,实现校园文化建设内容特色化、主旨鲜明化;项目化管理,提供建设平台,出台激励机制,鼓励广大师生自主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体现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参与性、广泛性、主体性,将“要我建设”变为“我要建设”。客观上,项目申报、立项、建设、检查、验收、展示等一系列管理程序的执行,有助于广大教职工对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充分认识,形成共识,在参与中完成文化内化。
通过对特色文化的挖掘、项目体系及实施机制的建设,构建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长效机制,在项目化管理模式下,有效地实现校园文化建设深度与广度的结合。
[1]迟淑清,高登辉.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及思考[J].中医教育,2010,(4):57-59
[2]蒋旭.项目管理——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管理的新抓手[J].当代教育论坛,2008,(8):109-110
[3]解小羽.医学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之管见 [J].海南医学院学报,2008,(6):813-814
[4]吴笑韬,廖云峰.试论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J].广东医学院学报,2010,(1):98-100
[5]杨玉华.文化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J/OL].荆楚网进入电子报,2011-06-29
[6]教以惠生、学以达仁——特色文化的引领是学校发展的灵魂(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校文化发展纪实)[J/OL].中青在线http://edu.cyol.com.2011-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