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马克·吐温小说中汤姆与哈克的形象

2013-08-15 00:45:05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索亚哈克历险记

马 琳

马琳/西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甘肃兰州730030)。

马克·吐温(1835-1910)是19世纪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主将,是美国著名小说家、幽默作家。他被誉为是“真正的民族文学之父”。《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美国文学的里程碑,并成就了马克·吐温在文学界的地位。汤姆·索亚和哈克贝利·费恩在密西西比河上度过的童年是内战前该河谷上人们生活方式的真实写照。对两位少年种种冒险经历的描述,将当时美国社会虚伪罪恶的一面呈现给读者,从而激励当时正面临重重困难的年轻的美国资产阶级为真正的民主、自由与平等而奋斗。

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真实记录了少年汤姆和哈克艰难的心灵成长历程:从单纯快乐到莫名的苦恼和矛盾;从幼稚无知到成熟;从依赖别人到独立自主;从盲目认同陈规烂调到发现自我、认同自我;从最初歧视黑人到后来的一视同仁、真诚相待;从天真的追寻自由与平等到真正意义上的追寻自由与平等。这是一个突飞猛进的过程,一个跨越的过程,一个精神蜕变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它充满了迷惘和烦恼,充满了矛盾和冲突,是一种精神上寻路的必经状态。

一、汤姆——受到赞许的反抗者

汤姆想象力丰富,向往新的美好生活,寄理想于未来,对现状充满了反抗的激情。为了追求自由、公道的世界,逃到他们向往的乌托邦———密西西比河上的杰克逊岛,去开拓一个理想的新天地。

(一)叛逆

虽然汤姆不像哈克那样和美国社会格格不入,但他也不像他的弟弟席德这类“好孩子”那样循规蹈矩、安分守己。他十分憎恶压制童心的反叛教育体制和枯燥无味的主日学校生活。校长以奖赏《圣经》为诱饵,让儿童们死记硬背,有的孩子竟成了“白痴”。汤姆却例外,他用种种不值钱的破烂玩意向小伙伴们换取背经文的彩条,累积到最后竟能获得了一本《圣经》。于是便有了颁奖典礼上的闹剧:一个获得《圣经》的“好学生”连耶稣的门徒和他的敌人都不清楚,让全教堂的人哭笑不得。这样,作者将一个顽皮、机智和敢于向传统挑战的可爱少年的形象活脱脱呈现在读者面前。

(二)追求自由

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最后“营救吉姆”的章节中,汤姆帮助吉姆获得自由的行动,最初只是为了满足自己好玩心理,后来看到吉姆对自由的热切向往以及真诚对待他人的无私精神时才动了解救吉姆的真心。他终于向大家公开了秘密:“华森小姐在两个月前已死了,她本来打算把吉姆卖到大河的下游去,临死的时候想起来怪难为情的,她最后便在遗嘱里恢复他的自由了。”汤姆毕竟还只是个少年,他所接受的教育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都让他对帮助黑奴获得自由一时难以接受,但吉姆的善良真诚和他对自由的执着追求在汤姆的内心掀起了一场暴风雨般的革命。经过一段时间激烈的思想斗争后,汤姆终于蜕变成一名真正意义上的人类自由的捍卫者,从而促使自己的思想逐步走向成熟。

但应当看到,汤姆毕竟是个孩子,还未做好准备就被卷进了成长的荆棘中,再加上生活环境、社会地位以及所受教育的影响,他在这个“文明社会”里的反抗是有限的。他最终选择在自己的葬礼上复活,让镇上的人们为此热烈欢迎,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所谓的胜利只是个世俗的胜利。这种胜利是他在接受某些公认准则的前提下取得的胜利。虽然他是一个勇敢的反抗者,但他的反抗是有限的。在这个“文明社会”里,他是一个受到赞许的反抗者。

二、哈克——文明社会的叛逆者

哈克是个弃儿,没有母亲,没有家,睡在垃圾桶里,游手好闲,无法无天,又没教养。他叛逆,渴望自由而又追求平等。

(一)极为叛逆

哈克是一个与社会格格不入、极度叛逆的人。《汤姆·索亚历险记》一开始就让哈克以村里的“怪儿童形象”出现。“他不仅穿着奇怪的衣服,还是个无家可归的流浪儿,还不学那些故作姿态的举止。后来他获得一笔财富,并被寡妇收养,从此过上了体面生活。然而他觉得寡妇家太闷气,简直是‘一天到晚的受罪’,而过去的流浪生活令他回味。于是他上演了失踪戏回去过以前的生活。”显然,哈克之所以与这社会格格不入,是由于他不同于别的少年的出身、社会地位以及人生经历。他的家庭与周围环境都没能好好保护他,没能为他提供一套稳定的信仰和价值观,从而使少年哈克逐渐成长为一位极具叛逆精神的新人。

(二)渴望自由

哈克是一个永不妥协、顽强追求自由的人。他在小岛上巧遇吉姆,出于共同的目的——追求自由,两人在密西西比河上顺流直下,寻找代表自由的理想国——开罗镇。现实教育了哈克,让他认识了社会的本来面目,看到了成人世界的无聊、冷酷。所以在父亲死后,萨莉阿姨要收养他,哈克却断然选择了离开。他爱上了木筏上自由自在的生活,绝不会再次投身于所谓的文明精神牢笼中去。他把木筏和大自然当作自由的象征,当他逃到大自然的怀抱和木筏上时,就感到有说不出的舒服和痛快。这时,他是主动抗拒“文明社会”的培养和同化的。为了精神和心灵的自由,他要不停地去追寻,去探求,所以他还是宁愿上路。就这样,从消极的反抗到主动抗拒,再到积极的追求,哈克确实长大了。作者通过描绘哈克的思想成长过程来体现哈克对追寻自由的坚持,从而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永不妥协、顽强追求自由的少年形象。

(三)追求平等

之前,哈克对帮助吉姆逃脱深感内疚,因为哈克一直戴着有色眼镜看吉姆。他最初相信黑人天生低白人一等,黑人的命运就应该由他们的白人主人任意支配。后来,他深刻认识到吉姆也是一个普通人——事实上,是他见过的最好的人。最初他无法把吉姆当作一个真正和自己平等的人看待,但是当他听到人们把他的死归咎于吉姆并要来岛上抓捕吉姆时,他又十分地担心,慌忙跑回岛上营救吉姆。他马上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就是和吉姆一起逃亡并帮助吉姆获得自由,通过这件事情,他更了解吉姆了,并且越来越确信他不仅同样是人,而且是个好人。最终,哈克接受了吉姆,不仅接受了他是个普通人,更把他当作自己忠诚的朋友平等地看待。

木筏上与吉姆的单独相处使他在现实中找到了黑人与白人同样是人,是有思想、有情感的实实在在的人这一客观判断。吉姆的善良忠厚以及对哈克的体贴关心都深深地震撼着这位白人少年的心。经过强烈的思想斗争,哈克终于否定了那个时代社会灌输给他的种族偏见,鼓起勇气向吉姆道歉,并狠下心哪怕是“下地狱”也要帮助吉姆,让他获得自由。哈克的“健全心灵”战胜了“畸形的意识”。他最终成为一个具有健康心灵的不论种族、肤色主张人人平等的有思想的人。

就这样,作者让哈克在流浪中渐渐成长。他让哈克远离了熟悉的人和环境,踏上了寻找自由、平等,不做文明社会的奴隶的征途。

三、汤姆和哈克形象的对比

马克·吐温在《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塑造的两位年纪相仿的主人公都是当时美国传统教育中所谓的“坏孩子”形象,他们不愿忍受传统教育制度的束缚,反抗传统文化,向往无拘无束的生活,希望自己的天性得到自由的发展。为满足他们认识世界、体验生活的好奇心理,两人都选择了冒险:汤姆一心想做“海盗”,带着几位小伙伴离家出走;哈克逃脱道格拉斯寡妇家所谓的上等教育,逃出父亲的暴力管制,乘着木筏去寻找他心中的绿洲。他们具有叛逆精神,敢于反抗陈规陋俗、对道德说教嗤之以鼻。汤姆和哈克都是白人小孩,两人都生活在这个封建、保守虚伪的“文明社会”中,他们多多少少会受到一些传统观念的影响,但在他们身上我们更多看到的是不断成长逐步成熟的希望。虽然在成长的征途中会遇见了许许多多的困难,但他们都能勇敢地、坦然地面对。他们一直坚持自己的探索,坚持着对民主、自由平等与正义的追寻,决不做文明社会的奴隶。

然而,汤姆与哈克又是两个不同的个体,他们身上除了共性之外,更有个性。汤姆一直生活在舒适的环境中,还受过良好的教育,而哈克是个无家可归的流浪儿,没有接受正规的家庭、学校和教会的教育;汤姆追求浪漫传奇,而哈克追求现实。所以,在反抗蓄奴制的斗争中,汤姆表现得不及哈克坚决果敢,在他的思想走向成熟的征途上也就显得更加艰难。一开始,汤姆并未把自己幼稚的追寻自由与平等的概念和真正意义上的追寻自由与平等区分开来,是他自己的亲身经历和黑人吉姆的善良勇敢、向往自由的热忱促使他完成了思想的蜕变,从而走向真正意义上的追寻自由与平等之路。哈克虽然在思想走向成熟的道路上也有许多的困难,但不同的教育成长环境使得他比汤姆更能了解黑奴们的痛苦生活,因而在帮助吉姆的问题上就显得更为主动。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哈克最后拒绝了萨莉阿姨的收养,而继续他的大河漂流生活的行为了。虽然这两位少年有许许多多的不同,但最终都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地培养和树立新的自我价值观。

《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汤姆象征着与社会的和谐的统一,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哈克则象征着与社会的不和谐的统一。汤姆调皮捣蛋,但调皮得适度,捣蛋得可爱,他厌恶现实中的阴暗面,如枯燥无味的学校生活和压制童心的宗教礼仪,但他的厌恶与反抗又受到一定的制约,他的反抗从来没有超越他所在社会的法律和道德规范。通过这一形象,作者似乎在告诉读者,只要坚持理想就能与社会融为一体,从而健康地成长。从外表和地位来看,哈克就像一个地道的叫花子,但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我们看到的是这位叫花子纯朴、正直、善良的内心世界。哈克厌恶小市民那种庸俗的生活与虚伪的客套,同情被压迫的下层人民,不愿与上等人打交道,勇于否定社会灌输给他的种族歧视。哈克敢于帮助一个将要被抛进“地狱”的黑人奴隶吉姆去争取自由。由此可见,外表的美与丑、地位的高低与人的内在的崇高并没有必然联系。初看,哈克的外在的“糟”与内在的“美”是不和谐的,他身上体现的似乎就是他与这个社会的不统一,但仔细分析,他的经历确实暴露了这个社会的许多阴暗面,在这方面他与这个社会又构成了一种不和谐的统一。

《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都是马克·吐温儿童文学作品的经典之作,二者具有许多的共同点,它们都是以作者熟悉的环境为背景,许多情节都是根据作者的亲身经历而创作的。西南边疆的生活仿佛脐带似的系着马克·吐温的心,这两部书比任何其他作品更接近于生活的真实。作者在《汤姆·索亚历险记》的序言中写到:“这书里所描绘的故事大都真有其事,《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汤姆·索亚历险记》的延续。”在这两部小说里,作者不仅表现了孩子们天真、可爱的一面,还揭露了社会的阴暗面,重点突出了反对蓄奴制,赞美为自由、平等而不懈斗争的这一深刻主题。

通过汤姆和哈克两位少年形象的塑造,马克·吐温旨在揭示自己和当时整个美国民族内心爆发的愤怒,展现了美国崇尚自由与正义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了他们的困惑和迷惘。汤姆和哈克的顽强追寻民主、自由与平等,实际上正是马克·吐温自己对民主、自由与平等的理想的执着坚持的体现。作者希望通过对汤姆和哈克形象的塑造和刻画来激励当时正处于朦胧状态中的年轻的美国资产阶级对理想的坚持。

[1]Donald,Pizer.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American Realism and Naturalis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

[2]张松友.马克·吐温传奇[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

[3]王长荣.现代美国小说史[M].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1994,308

猜你喜欢
索亚哈克历险记
《汤姆·索亚历险记》梗概
冰河时代历险记
哈克出逃并找到一个朋友
哈克寻宝记
真正的强者
故事大王(2021年2期)2021-02-04 07:36:01
地心历险记
寻影历险记
杉米的迁徙历险记(二)
百年畅想
一只小海狗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