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幼儿园非游戏活动游戏化的探究

2013-08-15 00:45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幼儿园因素游戏

梁 丰

梁丰/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在读硕士(重庆400715)。

幼儿园的非游戏活动是对幼儿园除了游戏以外的全部教育活动的总称。如何使幼儿园非游戏活动游戏化,许多幼教实践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尝试,“一日活动皆教育”、“一日活动皆游戏”、“把课当游戏上”,通俗的语言表达出了对非游戏活动游戏化的思考。

非游戏活动与游戏活动不同的地方是它以一门或多门学科为基础,具有更强的系统性,可以丰富和扩展幼儿的知识经验。但这种非游戏活动对于幼儿来说缺乏吸引力,因此,这种非游戏活动就必须由教师设计、加入游戏活动的因素(操作、动机与体验、人际关系、外部条件等)使之游戏化[1]。

一、开展非游戏活动游戏化的目的与实质

在非游戏活动游戏化的问题上必须把握非游戏活动游戏化的目的与实质[2]。非游戏活动游戏化的根本目的和实质是按照游戏活动的特征与实质来规范和设计非游戏活动,用游戏因素或形式去“化”非游戏活动,使游戏活动作为幼儿的主题性活动的特征扩散到非游戏活动上去,使学习活动主体化,形成以幼儿的主体性活动为特征的幼儿园教学活动体系。

非游戏活动游戏化是使学习活动主体化,让幼儿在幼儿园各项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积极地学习,真正成为学习与发展的主体。非游戏活动游戏化的根本目的是调动作为学习活动主体的幼儿参与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使学习活动主体化[3]。因此,非游戏活动游戏化成功的关键不在于外部的游戏形式,不在于选取多少数量的游戏因素,而在于能否使幼儿在学习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能否使他们真正产生以兴趣性体验、自主性体验、胜任感体验为主要成分的游戏性体验,使来自于外部的教学要求转化为幼儿自身的学习需要。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冯晓霞指出,目前随着幼教改革的深入,作业教学与游戏之间的界限在淡化,“游戏是快乐的学习,学习是求知的游戏”[4]。教师应该在实施非游戏活动中培养儿童的主体性,然而多数教师在这类活动中忽视了对幼儿主体性的发展,只重视认知、技能,注重眼前可见的教学效果以及教师对幼儿知识的理解。

那么,怎样让非游戏活动真正游戏化?“把教育目标渗透在游戏中,让儿童在游戏中学习”,做到“心中有目标”,做到将目标从有形转化为无形,成了我们当代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清楚并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尊重孩子的学习意愿,给孩子们游戏的自主权,注重非游戏活动的过程,使之真正游戏化[5]。

二、充分开发和利用游戏因素,使非游戏活动游戏化

非游戏活动游戏化的前提是从游戏活动中提取可利用的游戏因素,使之与非游戏活动有机结合,使学习过程积极化。游戏活动中具有多种在教育上可利用的因素。我们可以通过剖析游戏活动,从不同角度来认识游戏活动所包含的可利用因素的多样性。

游戏活动可以分析为操作、动机与体验、人际关系、外部条件等部分或构成要素,每一部分都蕴含着利用游戏因素来组织与改造非游戏活动的多种可能性。在操作部分,可以利用的游戏因素有自由操作(包括探索、象征、嬉戏与角色扮演等动作)和被规范的操作(包括由玩具或游戏材料的性质规定的结构性操作和人为限制的动作,如规则游戏中的动作);在伙伴关系方面,可以利用的游戏因素有非对抗性的伙伴关系(包括平行、协同、合作等)和对抗性的伙伴关系(如竞赛);在外部条件方面,可以仅仅模拟游戏发生的物理环境,也可以不仅模拟游戏发生的物质环境,同时也模仿游戏发生的心理环境。

非游戏活动游戏化的目的既可以通过从游戏活动中抽取不同的因素如角色扮演、说唱表演等来达成,也可以通过模拟游戏活动的不同类型来达成,例如,可以利用规则游戏的形式,也可以利用以材料操作为基础的自由探索或结构性操作以及以象征性游戏为特征的主体角色游戏等。

三、非游戏活动游戏化的实施

1.选用的游戏因素必须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不同性质的游戏因素对于幼儿的身心发展的水平与能力的要求不同,因此,不同性质的游戏因素具有不同的年龄适宜性。例如,躲藏——寻找、听和猜、丢手绢等游戏都要求幼儿能够在思维活动上“去中心化”,根据对对方可能的反应的判断来选择合适的行为方式;竞赛性游戏要求幼儿理解“输”和“赢”的意义;以小组为单位(包括性别分类)的竞赛性游戏要求幼儿具有团队意识与竞赛意识。角色扮演一般来说比较适合小班和中班的幼儿。选用的游戏因素不恰当直接会影响到教学效果。

2.选用的游戏因素要与教学内容相匹配。选用什么样的游戏因素与形式还应当考虑与教学内容的“匹配”问题[6]。如果我们要让幼儿学习的内容,是可以而且也适宜于用以材料操作为基础的探索来获得(例如关于活动的方式方法等“程序性知识”,以及关于事物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那么就不要用直接教学的方式来告诉幼儿;如果这种知识经验是幼儿通过自己的活动不能发现的(例如关于事物的名称等“陈述性知识”),则应当选择直接告知的方式,并用以规则游戏为形式编制的教学游戏加以练习、巩固。

3.任务的难度要与幼儿已有的经验相匹配。任何教学游戏都包含着一定的“任务”或“课题”,好的教学游戏应当与幼儿已有的经验之间形成“合适的距离”,既不是太难又不是太容易,能够对幼儿构成一定的挑战,体现教学促进与引导发展的原则。游戏的快乐并不仅仅在于“玩”,而在于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能产生以兴趣性体验、自主性体验以及成功感为主要成分的游戏性体验。游戏如果太容易或太难都不会使幼儿产生游戏性体验。

正如俄国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所述,“教学和发展不是两个互不依赖的过程,也不是同一过程,教学与发展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7]维果茨基认为,教学过程有其自身的结构、顺序和发展逻辑,而教学引起的心理机能的发展具有自身的内在规律,“儿童的发展不会像物体投下的影子那样追随着学校的教学”[8]。设计的教学活动必须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认知负担过重,会带给孩子焦虑的情绪。游戏与非游戏的区别在于教师设计的活动,认知负担的难易程度。活动不好玩、过于容易,活动不具有挑战性:厌烦;过于困难,记忆、反应方面的负担太重:退缩。因此,我们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应考虑幼儿的最近发展区,适宜地调整认知难易程度。

4.要考虑到每个幼儿实际参与和心理参与的可能性。教学游戏的编制与组织要考虑让每个幼儿参与游戏的可能性[9]。好的教学游戏要能够使每个幼儿都参与到游戏过程中来。这里有两种不同的情况。在以材料操作为基础、利用自由游戏的形式设计的教学游戏中要保证每个幼儿都有实际动手的机会;在利用规则游戏的形式编制的教学游戏中要让作为“旁观者”的幼儿在心理上参与到游戏过程中来,而不是游离于游戏过程之外。要让每个幼儿都参与游戏,尤其是在心理上参与游戏过程,既与游戏的构思编制有关,也与教师在现场的表现有关,教师本人的教态,对游戏活动表现出来的热情与参与程度,都直接影响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

5.要让幼儿自己能够判断活动的结果。游戏过程中的学习活动的特点是自我探索、自我建构与自我反馈。好的教学游戏应当反映这种特点,能够让幼儿对活动的结果进行自我判断,而不是由教师来充当裁判。这样才能使幼儿保持对学习活动的兴趣与成就感。

总之,非游戏活动游戏化是实现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的内容,但不是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全部内容。课堂教学或作业游戏化并不等于实现了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10]。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必须包括保证幼儿愉快有益的自由活动与非游戏活动游戏化这两个方面的内容,使教学因素与游戏因素平衡协调与有机结合。一方面,我们虽然要保证幼儿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享有合理的自由活动时间与机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弃对幼儿游戏活动的指导。相反,教师应当通过创设游戏环境,把有“社会文化内容”的教学因素渗透到游戏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中去,引发与支持幼儿有益的学习活动。另一方面,要使非游戏活动游戏化,使非游戏活动成为幼儿喜闻乐见、愿意主动积极地参与的活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把所有非游戏活动都变成“游戏”,甚至在吃饭、睡觉等生活活动中也要创造“游戏情景”,这是对非游戏活动游戏化的庸俗化的理解与做法[11]。

[1][2][3]刘焱.幼儿园游戏教学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293-309

[4]全国幼儿园游戏、课程与教学关系研讨会综述[J].学前教育,1999,(4):45-46

[5]朱姝月,伦纳.非游戏活动游戏化的探讨[J].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学院学报,2006,(3):73-75

[6]刘焱.游戏教学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277-292

[7][8]余震球选译.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9]陈帼眉.游戏[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137-151

[10]汝小美,刘焱.儿童、游戏、家庭[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57-68

[11]刘焱.幼儿游戏评价[M].北京:希望出版社,1993:77-96

猜你喜欢
幼儿园因素游戏
我爱幼儿园
欢乐的幼儿园
解石三大因素
爱“上”幼儿园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
怎样理解人是战争的决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