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目的要素分析

2013-08-15 00:52吴雪松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培养目标外语专业

杨 雪,吴雪松

(佳木斯大学,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根据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学校自身的特点,为实现相应培养目标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人才培养活动框架结构和运行机制,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中形成一定的特征和特有的风格,具有系统性、示范性和可控性。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活动,内容包括结构框架和运行方式,受教育目的、教育需求、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制约。

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目的要素,即培养什么样的人;二是方法要素,即怎样培养人才,涉及的是教育方法;三是内容要素,即用什么内容培养人,指的是培养制度和培养内容;四是评价要素,即培养的人怎么样,研究的是结果层面的人才质量评价体系。本文主要对高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目的要素进行分析。

一、培养目标的概念、特点和作用

人才培养目标是学校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影响下,通过对社会需求和对学校教育资源的分析而形成的,反映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要求,体现出学校的教育理念,主要解决培养怎样人才的问题。培养目标通常包括学校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目标,学校培养目标是指在教育目的指导下,学校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自身办学经验和条件以及生源的来源情况,对培养对象作出素质和规格的规定。高校外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是在学校培养目标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就业需要、就业反馈等来进行设定。

培养目标具有一定的特性,包括动态性、多样性、稳定性和可测性。培养目标的动态性特点是指培养目标并不是永恒不变的,人们可以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适当的修改和调整。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因为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需要适时调整培养目标,以此来避免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后果。培养目标还具有多样性特点,在高速发展的社会,教育发展趋势会呈现多样化,表现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培养目标一般也不相同。培养目标具有稳定性。人才培养是学校根据一段时期内的社会发展需求来确定的,通常要经过一个或多个循环才能确定。目标一旦制定,就会对学校的各项工作具有指导作用。培养目标具有可测性,培养目标是指培养活动所要达到的标准,人们可以根据培养目标的明确程度、可实现程度、详尽程度和可考核度进行多方面的测量。

培养目标同时对整个教育活动起着支配、调节和控制的作用,教育活动必须以培养目标为基本依据,使受教育者按预期的目标向前发展。培养目标作为整个教育的最终归宿,是否能真正实现,可以作为检验人才培养质量、衡量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当学校人才培养遇到困难时,培养目标能激励和鼓舞实施者,使他们产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二、外语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

外语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有其现实依据。第一,培养目标要充分体现学生发展需要。培养目标是培养什么样人才的问题,学生作为被培养的对象,他们发展的需要通常是确定培养目标的重要依据。只有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了解学生的发展需要,培养目标才能真正得以实现。第二,培养目标要充分体现社会发展需要。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生产力和科技发展的水平决定着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类型;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在教育体制和发展方向方面,起着决定作用;社会文化影响着校园文化,因此,脱离社会发展需要去制定的培养目标没有任何现实意义。第三,培养目标体现知识发展需要。大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的发展,大学通过传播知识、阐释知识、发展知识来促进师生之间的教与学,进而培养高层次人才。培养目标作为大学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们应该构建理性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大量高素质的人才,他们应该是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人才。这是合理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是在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的基础上的以育人为目标的模式,以教学为目的的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我们把学生置于重要要和基础的层面,也称为社会责任感层面。

外语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也有其理论依据。培养目标是在某种教育思想和教育目标的指导下得以制定的,教育目的通常受一定的教育价值观念影响,并且会以一定的教育价值观为理论依据。主要有两种学说作为其理论依据。第一,个体和社会本位论学说。当人们认为教育应该根据个人的发展需要来确定目的时,就是所说的个体本位论,强调教育主要在于满足个体发展的需要,并且以个体的发展为基础制定其教育目的,从而指导教育实施,教育也是以个体发展为最高目标的;当人们认为教育应该根据社会的发展需要来确定目标时,就是所说的社会本位论。认为教育是为了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并且以此为基础制定教育目的,从而指导教育实施,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使个体社会化。第二,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此学说认为,个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是社会全面发展的基础。它不仅成为我们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论依据,更是被作为人类整体教育事业追求的最高目标。

三、外语专业人才培养规格

培养规格是学校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应达到的最低标准所做的原则规定,通常是根据一定的需求来制定的,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体现。不同类型的高校对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目标是不同的,同时对人才的基本结构以及总体的要求也存在着共性。高校外语专业在制定专业培养规格时必须使学生达到以下要求: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须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扎实地掌握从事本专业所必需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加强学生能力培养,加强学生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学生整体素质要优良,其中包括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健康的人格。总之,培养规格要求学生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上都要达到一定的要求。

(一)培养规格的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是指一个人的知识构成状况,是学习者对系统的知识进行的输入、贮存、加工,从而在头脑中形成的由智力因素联系起来的多层次、多要素、多体系的知识组合,包括各种知识的所占比例,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统一整体。知识结构决定其功能,不同的知识结构具有不同的功能,并且能够完成不同性质的工作。

(二)培养规格的能力结构

大学生能力结构可归纳为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专业能力决定所培养人才的实用性,人才要善于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于学生来说,要求学生具有完备的知识,提高学生认识问题的广度和深度,充分发挥个人特长,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创新能力指的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大脑的主要功能是进行思维,思维是人的智力水平的最重要的标志。思维能力是人们在已感知的概念、形象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能力,思维本质是具有意识的头脑对于客观现实的反映。人们如果没有思维能力、没有好的思维方式,是不可能产生新的知识和新的创造的。人类的任何一种成功的活动都一定与创造性思维有关。创新性思维能力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以处理某种事情的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是高校创新人才最突出的一种思维特征,是创新能力的核心要素。实践能力是人们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形成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人的自身的实际活动的能力。学生的实践能力是综合性的能力,是连接主观和客观的桥梁,是大学生自我运用知识的载体,是大学生各种能力的整体显现和实际运用,是检验学生知识及其他能力发挥程度的重要标尺,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是社会个体为满足生存需要从而与环境发生协调作用的能力,这是人们生存的一种基本能力。人才培养理性模式就是使学生在完成高等教育的过程中,掌握必要的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包括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

(三)培养规格的素质结构

学生的素质结构主要包括道德和人格两个方面。外语专业大学生应该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一切人类价值的基础是道德,道德是现代高级人才的必备因素,好的品德是一个人显露才华的必要条件,大学生只有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修养、遵纪守法、奉献社会、尊老爱幼等优良道德品质,才能有效提高其自身素质,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对大学生实施的道德教育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第一,培养社会人,教育学生要有社会责任感,要学会负责,培养学生要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成为对国家有用的公民。第二,培养懂政治的人,人的自由本质使人不断向着更高层次的状态迈进,培养高尚品质、激发爱国情怀是当代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外语专业大学生还应该具有健康的人格,只有人格健康的人才能够把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有效地运用到工作和事业上,从而获得成功。只有在学习和工作中受到创造性动机和热情的强烈推动,并和能力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使人们勇于创造,不断进取,生活更加充实而有意义。

[1]杨福章.关于我国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反思[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2]杨志坚.中国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研究[J].辽宁教育,2004(6).

[3]丁晓昌.积极探索学科专业调整的新思路[J].中国高等教育,2007(13~14).

[4]陈洪玲,于丽芬.高校扩招后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培养目标外语专业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