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2013-08-15 00:45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13期
关键词:师范院校师范生模块

陈 馨

陈馨/宁德师范学院计算机系助理研究员,硕士(福建宁德352100)。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高等教育提出的发展任务。在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社会对教师要求不断提高的今天,作为我国教师培养主力军的高等师范院校该做出怎样的改革,才能解决“师范性不强、学术性不高、师范生就业困难”等问题,从而提高教师培养质量,增强为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这是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现行改革模式分析

综观现行的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培养模式改革,主要存在以下三种模式。

第一,专业教育与教师养成分离。即本科阶段在专业院系学习专业知识,进行通识教育培养,研究生阶段按照学生的意愿及一定的选拔程序,让愿意担任教师的学生到教育学院进行教师职业技能培养,攻读教育学硕士学位。这种学士后教师培养的优点在于:首先,前期集中时间精力学习专业知识和通识教育不仅为后期教师养成打造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广博的知识体系,而且在求职中也避免了以往师范生专业不如非师生、非师生教学能力不如师范生的尴尬。其次,中学教师学历研究生化已经是大势所趋,学士后教师教育正好满足中学教师高学历化的要求。

第二,基础加分流培养。即在大类专业招生下既存在师范和非师,又存在不同专业方向的院系,在不改变四年本科学制的前提下前半段先完成共同的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基础课,后半段实行分流培养,如“2+2”模式。“2+2”培养模式的优点首先在于让学生在熟悉专业和自身条件后再选择适合自己意愿的发展方向,解决了高考填报志愿带来的遗憾,显得更人性化,更具合理性,并且坚定的专业思想有利于爱岗敬业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的建设;其次,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师范院校综合化的发展趋势,同时,宽口径、强基础、高素质的培养方式也提升了师范院校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第三,教师教育全程培养。这种培养模式将教师理论知识和实践学习内容按照教师养成规律分解渗透到大学四年中,分阶段进行,反复训练,最终实现目标,与专业教育共同实施。教师教育全程培养模式是在不改变学制的前提下有计划、有目标地加强教师素质的培养,通过反复训练和阶段性的考核克服以往本科师范生教学技能薄弱的毛病,通过调整教师教育课程结构、压缩专业课程比例、加大实践训练环节,加强师范生教育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以上三种高师人才培养改革模式以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为目标,从招生制度、课程结构、评价考核等方面进行改革,有助于提高师范生的专业素质和就业能力,对高师师范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

二、改革思路的拓展

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是学校定位、专业发展、市场需求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一切改革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正确分析市场需求、了解教育行业发展,有助于拓宽师范生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

第一,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我国中小学校课程改革的精神在于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探究实践的能力,同时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体现在中小学课程结构改革上,要求综合实践活动成为从小学至高中的必修课。相应的,学校不仅要求教师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须具备广博的知识储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熟练的管理协调能力,不仅能胜任本专业课的讲授,还能兼任一门选修课或综合实践课程的任教。因而,师范院校在改革中必须拓宽师范生的知识面,加强师范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才能与基础教育改革接轨。

第二,在沿海发达地区在编中小学校教师岗位供过于求的同时,教育支持服务行业已经开始慢慢发展,教师行业的发挥舞台已经不仅局限于学校这一特定环境,且教育对象也已经不仅只面向全日制在校生,继续教育同样需要大量教育专业人员和教育管理人员的注入。由此可见,师范院校师范生培养目标要改变以往只针对中小学校师资培养的模式,而应拓展为为国家教育事业和经济发展服务的教育专业人才,包括教师、教育管理人员、教育行政人员、教育科研人员等。“大师范”的培养定位更有助于充分发挥师范院校优势,彰显师范院校特色。

第三,针对教育市场出现的地域性师资短缺,师范院校应加强师范生的思想道德培养,激励师范生的地方服务意识。通过“农村支教”的方式建立实践实训平台,既解决实践基地建设问题,也有助于学生体验生活,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而结构性的师资短缺则要求师范院校应结合本校的专业优势和当地的市场需求制定招生计划,而非跟风招生,否则造成就业困难、教育资源浪费的后果。

总之,在师范生培养模式改革中,观念创新是改革的先导,而观念创新的灵感则来源于对市场的悉心洞察和对先进理念的正确把握。

三、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培养模式改革探析

“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是制定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问题。为达到最大限度的发挥高师教育资源优势、突出师范特色、服务地方的目的,同时秉承以生为本的办学原则,师范院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师范生培养模式进行改革。

首先,实行分层目标,加强能力培养。根据学校定位不同制定相应的培养目标。其中,国家重点师范大学应充分发挥学校办学优势,建设教育科研基地,侧重培养教育科研人才和学校管理人才。省属老牌师范大学可将力量集中于培养具备一定科研能力的中学骨干教师,并且为地方经济及教育发展提供继续教育服务。地方新建本科师范院校及高等专科师范学校则重点培养应用型的教师。总之,不论是培养科研型还是应用型人才,都应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发展,以及反思进取、开拓创新和爱岗敬业服务精神的养成。

其次,实行大类招生,体现以人为本。为克服招生专业划分过细导致的学生专业面狭窄而不利于就业的问题,部分高校已经实行按照学科大类招生,即将本院系相同或相近的学科门类进行合并,先让学生熟悉专业基础知识。摸索自己的兴趣所在和就业方向,在学习1-2学年的公共课程和专业基础课后根据双向选择原则进行分流培养。这样,在明确的学习目的下既能提高师范生学习动力和教师素质的培养,同时也能缩短学生对就业市场的摸索期。

第三,改革课程结构,丰富课程内容。将培养课程划分成通识课程模块、专业知识模块、教师教育模块和实践模块。在每个模块下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并要求各修得一定学分。其中,通识课程模块应注重文理兼通,知识广博,与生活密切联系,注重方法论的指导和学习资源的搜索,鼓励学生跨专业跨院系选修;专业知识模块要求师范生除了掌握专业基础知识以外,着重培养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教师教育模块除心理学、教育学和学科教学法之外,增设心理咨询、家庭辅导、中小学教改动态、班主任管理工作、学校管理学等;实践模块除了以往的“三笔一话”,还应加强说课评课、教案编写、课件制作等技能培养。此外,还可增设优秀教师经验讲座、模拟实习、见习后分享等部分,开拓学生思路。

第四,加强实践环节,强化职业技能。实现教师基本功训练经常化。根据培养方案,每学期进行一次教师基本功考核,考核总评结果及格者方可毕业。此外,从大一下到大三,每学期安排一周见习,从对教师职业的感性认识和初体验再到教学与班级管理等专项见习,再到大四为期三个月的综合实习,循序渐进,见习和实习均带着问题进行,在见习实习中要求学生填写实践记录,结束之后要求学生进行反思总结。同时,毕业论文和专题研究的进行可计划融入见习实习中,使学生在问题思考中成长,实现教学和科研相互促进的目的。

第五,注重教学方法,规范实习评价。为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可采取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及微格教学模式,鼓励学生以寝室为单位进行互帮互助。同时,挑选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并且负责任的老师为大学生导师,为其提供教学咨询和辅导,在实习见习中提供经验支持。此外,改变以往师范生“放羊”的实习方式,规范实习方案,严格实习鉴定。高校与实习基地联合建立实习督导委员会,按照有目的、有规划的实习方案,对学生的实习过程予以支持和辅导,对学生的实习结果进行有效评价。实习鉴定结果与学生毕业挂钩。

第六,加强就业指导,融贯课堂内外。就业指导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能更好地认识自己,明白目标的实现需要脚踏实地地一步步完成。授课中最好能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和邀请成功者现场演讲,利用榜样效应,一来激励学生的奋斗精神,二来帮助学生明白成功的技巧。此外,导师应对学生的学习和就业规划给予指导,有助于学生制定更明确的学习计划,增强就业信心。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2]田学超.高等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与改革设想[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0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EB/OL].2010-12-25.http://baike.baidu.com/view/1265891.htm#1

[4]唐迅.改革高等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现代教育论丛,1999,(1):36-40

猜你喜欢
师范院校师范生模块
28通道收发处理模块设计
“选修3—3”模块的复习备考
南昌市师范院校食育开展现状及促进策略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略论师范生儿童文学核心素养
浅谈师范院校声乐教学中声乐作品的选择
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对就业选取的影响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应用转型期师范院校大学生的心理调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