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宏燕
试论民族汉考(MHK三级)口语测试的应试策略
贺宏燕
自MHK(三级)等级考试实行以来,口语部分得分一直是限制考生取得等级证书的瓶颈。本文通过分析口语得分低的原因,总结出口语考试的应试策略,以期帮助学生提高口语部分得分,提高汉语教学的质量。
民族汉考;MHK等级考试;口语测试
贺宏燕/新疆师范大学人文社科重点文科基地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新疆师范大学语言学院讲师,硕士(新疆乌鲁木齐 830054)。
MHK等级考试一共分四个级别,我校把通过MHK三级考试作为预科学生毕业的标准,同时来我校参加双语培训的教师也要求通过MHK考试,否则无法获得相关证书。在我区实行MHK考试以来,考生在口语考试方面的成绩不甚理想。因此本文将MHK的三级口试作为探讨对象,分析考生参加MHK口语考试可能出现的问题,探究提高得分的策略。
二者的相同之处在于:HSK(中国汉语水平等级考试)和MHK(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都是国家级考试,都是考查汉语水平等级的考试;考试的题型都有听力理解和阅读理解,都是客观题,要求考生从所给的4个选项中选择1个正确的答案;考试的级别都是由低到高的等级进行设置。
二者的区别在于以下几个方面:HSK试题有四个部分,分别是听力理解、语法结构、阅读理解和综合填空,HSK考试侧重客观题,除了综合填空是需要填写16个汉字以外,其余的试题全是选择ABCD的客观题。MHK有口试和笔试,口试是在笔试之外单独进行的,采用“人机对话”的形式,考生的回答直接录入计算机,评分老师在计算机上评分;笔试分为三个部分:听力理解、阅读理解和书面表达。HSK考试有单独的语法考查项目,MHK是通过听、说、读、写等方式来综合考查。HSK考试设立的等级是3-11级,而MHK所设立的等级是一、二、三、四级。
MHK与HSK相比,增加了口试和书面表达部分,吸取了HSK考试的优点,符合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第二语言的特点,是专门用来衡量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级别的考试。以往,我们用HSK等级考试来衡量学生的汉语水平,和留学生一个考核标准,在新时期显然有些欠缺,故用MHK来替代HSK的考核方式势在必行,这就使我们的汉语老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日常交际以及汉语基础知识的积累有了更高的要求,也让学生明白汉语水平是要靠日积月累才能更上一层楼的。
任何事情都是一把“双刃剑”,口语考试采取“人机对话”的方式也不例外,考试的评分系统会对评分的整个过程和评分质量进行一个动态的监控,从而保证了评分的公平性,提高了评分的信度。该方式避免了考生见到考官的紧张情绪,但在整个“人机对话”的过程中,考生也会因为一些原因导致分数偏低,从而影响总分,甚至影响取得等级证书。2010年10月28日第一次实行MHK考试以来,每年举行两次,每次考完学生都会说:口试跟笔试相比而言,口试考得不太理想,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考生对“人机对话”形式考查口语,了解得不够详细,心理上怀有忐忑、恐惧、害怕等复杂心情,致使发挥不佳。“人机对话”这种考核方式需要在计算机上操作,很多考生在考试之前,几乎从未操作过计算机,单靠考前几次简单的训练很难打消考生的紧张心理,这无疑对他们来说是一大障碍。部分考生在考前对整个考试流程缺乏相应的了解,部分考生可能没有正确输入准考证号,还有部分考生在考试结束时,忘记将考试的整个文件进行打包和保存,导致成绩丢失。
2.考生的汉语基础差,不能很好地利用有效时间,导致失分。很多考生因为在试音过程准备不足,导致耳机和话筒的位置没有调整好,录音内容根本听不清,有效录音较少。另外,考生对操作程序的不熟悉导致有效录音不足,在有限的时间内未能把文章朗读完,或朗读完文章后却不记得文章的内容,对于口试回答问题的第一题根据短文内容回答问题,很多考生只能瞎编,答案跟正确答案相差甚远,导致成绩偏低。部分考生因为错过了第二语言学习的最佳时间段,所以他们的汉语基础相对较差,尤其是字、词、句的读音以及停顿、断句,朗读的文章让评分老师根本听不懂,最主要是汉字的声调把握不准,二声升不上去,四声降不下来;要么就是短文中有个别字不认识,影响整篇文章意思的正确理解。
3.阅读方法掌握欠缺,准备时就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导致回答问题与主题偏离丢分。阅读可以分为默读、朗读、通读和略读等几种方法。考生只顾朗读,不了解短文内容。
4.知识积累不够,口语表达无话可说。口试回答问题的第二个问题一般是跟文章相关的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这道题对口语基础差、知识面狭窄的考生来说,很难取得高分,甚至取得及格分的成绩都有些困难,有些考生说了一大堆,与主题偏离太多。
MHK口语考试的题型是朗读和回答问题。朗读的文章一般是250字左右的小短文,然后根据短文内容回答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是跟文章有密切关系的拓展题型。要想在MHK口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靠死学习是没有用的,靠老师照本宣科更是无用的。“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我们得教会学生使用不同的学习策略,更好地积累知识,灵活掌握和运用知识。
“策略”一词的基本解释为:计策;谋略,通俗点说就是方法、办法。刘电芝认为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它既可是内隐的规则系统,也可是外显的操作程序与步骤[1]。方晓华认为学习策略的基本涵义有三点:(1)凡是有助于提高学习质量、学习效率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均属学习策略范畴;(2)学习策略既有内隐、外显之分,又有水平层次之别;(3)学习策略是衡量个体学习能力的重要尺度,是制约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是会不会学习的标志[2]。根据学习策略涵盖的成分,迈克卡等人将学习策略概括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每种策略又分为不同的小类,其中对汉语学习有帮助的学习策略有:信息选择策略、高效记忆策略、信息编码策略、阅读理解策略、调控策略和学习动机的优化选择策略。作为教师,应将这些策略以不同的形式贯穿在汉语口语的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掌握知识,并将这些学到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学以致用。为了改善教学现状和教学质量,使学生能在考试中正常发挥自己的真实水平,笔者认为以下策略可以采用。
1.考试中让考生充分利用选择性策略,提高考试成绩。据有关研究表明,学生的选择性策略从内容上分为简单策略和结构性策略。前者是将注意集中在课文内容上,后者指集中注意于大小标题、各段的主题句或者导言性、总结性段落。由此而知,信息选择策略中的选择性策略对考生做口语第一道回答问题有所帮助,结构性策略集中注意各段主题性或总结性段落,口语文章的每段主题句可以帮助考生回顾文章内容,从而想起问题答案。
2.锻炼和培养学生的高效记忆策略。汉语学习的内容多,众多的汉字、词语、语法规则等都需要学生去记忆,运用高效记忆策略可以提高记忆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挖掘学生的潜力,有意和无意地训练他们的记忆能力,比如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背诵个别经典语句或者段落。
3.训练学生使用阅读理解策略。阅读理解是指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进行加工编码,获得意义的活动过程。非语言学习者的阅读理解不仅是指读懂书面语言,获得信息和语言能力,还要从文献中学习知识、发展智力。阅读理解是人类信息传递的主要途径,要指导学生合理使用阅读理解策略,读懂考卷中的短文材料,并获得信息,同时学会用合适的词语或者语句回答所问问题。
4.调控策略使得教师能调控好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关系和教育关系,提高教学效果。课堂教学中教师所起的作用非同一般,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观察学生的反应,应以积极的态度、饱满的热情和有趣的教学活动来感染学生,让其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能积极应对课堂中出现的突发事件,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缓解课堂的疲劳情绪,利用期望效应来调控学生的学习行为。通过调控策略,我们能有效改善汉语教学效果。
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语言能力,课堂教学时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式来训练学生的口语:(1)回答问题。选择学生较为熟悉的话题或者就是本堂课的课文内容,由老师或者学生轮流提问,让老师或者学生来回答问题,但一定要师生都熟悉的事情。这种方式是用来训练学生口语表达的基本能力及反应速度,要求准确、流利。(2)情景会话。创设真实情景,让学生扮演角色,训练在该情景中自己如何应对,这种口语表达让学生有较大的发挥余地,要求学生的口语表达要有一定的复杂性。(3)自我介绍。该方式是日常语言交际活动中常见的形式之一,是口语中最真实的语言交际活动;是个人情况、爱好及特长等信息的口语表达;适用范围最广,必备的语言表达能力。(4)话题讨论。给一个或几个话题,让学生任选一个或由学生自己给出话题,针对话题展开讨论,可以充分展示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交际能力。(5)辩论。这种形式要求学生的口语水平高,既训练口语又训练听力和阅读理解的能力,教师要精心组织,精心安排。
5.学习动机的优化选择策略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因素之一。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因。每个阶段的学生学习动机有所不同,教师应合理利用这一策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比如,用游戏法教学,将教学内容融入游戏活动之中,但前提条件是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任务型教学法,给学生分成小组,布置相应的任务来学习新的知识;独具个性的教学方法能让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兴趣;直观教学法能让学生对新知识一目了然;还可进行语言实践活动,老师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去,要求学生进行口语练习,但要用上老师预先给出的词语;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教学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汉语水平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靠日积月累,除了以上策略可以用于课堂教学,提高学生汉语学习的积极性外,我们在考试前还是应该再提醒学生,考前要用口语练习卡熟悉“人机对话”的形式,考试时要调整心态,要消除紧张、恐惧的消极心理,答题要细心、认真,考试结束时再离开,避免一些意外情况发生,影响总体的成绩。
:
[1]刘电芝.学习策略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方晓华.新课程汉语教学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3]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大纲(三级)[Z].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
[4]兰彩苹.“民族汉考(MHK)”口语测试探讨[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4,(1)
G642
B
1671-6531(2013)13-0050-02
新疆师范大学优秀青年教师科研启动基金项目“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名量词习得研究”(XJNU1005)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姚 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