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以滁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13-08-15 00:50汪立超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滁州学院高职

汪立超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基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从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出发,坚持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经过7年多的改革实践,创新提出“校企互融、双证融入、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实践,毕业生就业数量、质量明显提高,学校知名度逐步提升,社会服务能力较之以前有明显提高。

一、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

(一)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界定

目前国外关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以德国为代表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它是学校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与企业共同培养人才;二是以加拿大、美国为代表的CBE(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人才培养模式,它注重能力培养,按职业岗位需求培养人才;三是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TAFE(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人才培养模式,它是一种以产业为推动力量,政府、行业与学校相结合,以学生为中心进行灵活办学的综合性多层次人才培养模式。

国内关于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的界定主要有三种观点:(1)目标方式说:所谓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它决定着高等学校所培养人才的根本特征,集中体现了高等教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1](2)结构方式说: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观念。[2](3)总和说: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根据特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培养的过程和总和。[3]

综上所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是以一定高等职业教育理论为指导,“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学生发展为本,着力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4]为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人才支撑和保障的人才培养方式。

(二)基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决定着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各项工作的落脚点。地方高职院校基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构建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企业发展需要的具体体现,是实现与区域经济良性互动的有效模式。基于此,学院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科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大量创新创业型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的人才支撑和保障。

(三)提出“校企互融、双证融入、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

从毕业生职业发展出发,依据对高职教育本质属性的研究,创造性提出“校企互融、双证融入、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互融:基于校企合作的实践总结出 “六对接”原则。即:专业对接职业、课程对接岗位、教师对接师傅、学历证书对接职业资格证书、校园文化对接企业文化、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

双证融入:即将学生职业资格标准融入开发的优质核心课程中,要求学生毕业时获得双证职业资格证书。

顶岗实习:是指学生在第六学期到企业顶岗实习五个月,主要是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指导,实训过程均以具体项目带动实训内容。[5]

总之,校企互融是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基础,是实现学校与企业“六对接”的前提;双证融入是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手段,是实现教改的关键;顶岗实习是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核心,是人才培养的关键。

二、新人才培养模下的教改探索

(一)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创新教育课程体系应是一创新精神、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和素质为主要内容组成,包括对创业行为的客观认识,干事业的探索精神和勇气的素质教育,如何观察、分析、解决创业过程中具体问题的技能教育,了解行业、企业运营程序,了解市场、捕捉市场机会的实践教育。[6]从2005年开始,学院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把大学生创业教育作为就业指导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教学计划。2007年,引入国际先进的KAB创业教育课程,日常教学中传授创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并根据不同专业进行分类指导。2010年,将创业教育作为必修课纳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共22个课时。开展各类创新创业知识讲座、创新沙龙、创业论坛,举办各种科技竞赛和创业大赛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实施创业教育课程,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增强学生的创业体验,使他们能更好地掌握创新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同时,把创新创业教育与机械类、应用电子类、土木工程类、软件技术类、财经类等优势学科相结合,实行“课堂教学+个别指导”,点面结合方式,积极有效地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

(二)以市场为导向加快课程改革

学院根据滁州市委市政府确立的东向发展战略、工业强市战略和城镇化战略,围绕滁州家电、机械(汽车)、纺织、化工等六大优势支柱产业开展专业建设和专业改革,先后设置了数控加工技术、汽车运用技术、市场营销、模具设计与制造、应用化工技术、机电一体化、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电子商务等市场紧缺、需求旺盛的专业。为服务产业转移和经济发展需要,2011年,学院又申报了“光伏材料加工与应用技术”、“制冷与空调技术”、“嵌入式系统工程”、“动漫设计与制作”等四个新专业。

(三)搭建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平台

根据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针对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2010年在珠龙镇建立首个大学生创业园,用于蘑菇、木耳、金针菇、灵芝等菌类食品的研制和生产,以及花卉、林木的种植,并承担项目的孵化、科技成果的转化等;2011年与博西华、康佳电子、滁州移动公司建立了“青年创业基地”,为学生提供就业、创业见习场所;2012年又与滁州市人劳局合作在科技创业园共建创业孵化基地,同时收到人劳局赠送的价值300多万元的实训设备。

(四)构建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型人才评价体系

从学生所掌握的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创新思维、创业能动性、创新绩效几个方面,构建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型人才评价体系。实现单纯从专业理论知识的评价到有关学科或者甚至远缘学科的广博知识方面评价的转变;实现创新思维的共性到个性的评价转变;实现创新能动性的主观评价到客观评价的转变;实现创新绩效的短期评价到长期评价的转变。使学生的专业能力、特长发展及各种能力得到增强和巩固,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三、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构建

(一)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经济发展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关键在师资。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实施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决定性因素。学院现有高级创业指导师2名,中级创业指导师3名,此外还有兼职的创业指导人员若干名。2007、2008年学院先后选送了二名骨干教师参加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 (原劳动厅)举办的“SIYB”师资培训班,并获得培训资质;2011年6月29-7月2日,省教育厅在黄山举办“2011年第一期高校创业培训师资班”,学院有2名教师参加了培训;2011年11月,学院选派教师参加了教育部在宁波举办的创业指导师培训;2011年11月至12月,先后选派了3名教师参加省人社厅举办的“领航者”创业模拟实训等。学院成立了“创业指导中心”和“职业发展教研室”,组建由2名高级职业指导师、8名职业指导师、创业指导师和心理咨询师组成的专业指导团队,承担全院就业指导、创业教育的教学任务和科研工作。

(二)加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力度

学院充分认识到完全靠学校的环境是很难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了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依托行业、企业,全过程、全方位、零距离地深度实施校企合作,早在1996年就与全球500强的博世-西门子公司开展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培养人才。最近先后与浙江浙大之光照明技术研究有限公司、深圳康达国际有限公司、安康、扬子空调开展校企合作。通过这种深度校企合作,一方面为企业提供高技能人才,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提供基地见习、实习和就业帮助。特别是通过与滁州千亿省级硅产业园规划项目和定远县盐化工程项目的合作,既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又为大学生通过合作更好地促进学院专业优势和人才优势与企业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的最佳结合,共同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实现企业用工和毕业生就业的“双赢”。

(三)以国内外学校合作为契机,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

自1998年以来先后与天津职业师范学院、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安徽大学等著名高校合作,通过函授、脱产、自考助学等形式开展专科及本科层次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逐步形成以高等职业学历教育为主,成人学历教育、岗位培训、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等非学历教育并重的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人才培养模式。学院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先后与德国的莱茵应用技术大学、迈哈根学院、杜塞尔多夫大学,韩国的加图立上智大学,美国的微软公司等国外高校和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提升学院的办学水平。2002年学院在日本设立了学生进修实习基地,与莫斯科国立汽车公路桥梁技术大学达成合作办学协议,为学生到日本进修和俄罗斯留学开辟了通途。通过合作,既培养了学生,又锻炼了教师,进一步加强了专业建设的内涵。

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成果

(一)毕业生质量显著提高

创新创业教育带动就业效果业已呈现,近几年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6%以上,创业人数逐年增加。如2010届毕业生吕时锐创办的《滁州日晟广告股份有限公司》、2010届毕业生房虎强、杨雷创办的 “益农食用菌基地”、2012届学生金丽君创办的“电脑培训班”等。新华网、中国教育报、安徽电视台、安徽日报、滁州电视台、安徽教育网、滁州日报等多家媒体都对学院大学生创业教育及创业成果进行了报道。2005年至今学院连续被评为“安徽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和“安徽省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2010年学院被确定为 “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2011年被指定为安徽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

(二)学生综合素质显著提高

在校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显著提高,持有“焊工证”、“车工证”、“会计从业资格证”、“营销助理师”、“施工员证”、“材料员证”、“微软网络系统管理员”、“网络工程师”等“双证书”毕业的学生达97.40%。在多项省级、国家级的各种大赛中学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2012年“昆山花桥杯”第七届安徽省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大赛暨大学生创业大赛中,“清风科技”创业团队荣获创业组银奖、2011年2012年“昆山花桥杯”第六届安徽省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大赛暨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臧启慧代表队和朱飞飞代表队赢得了大赛的银奖。2012年在省第一届“外贸单证技能竞赛”获得优秀成绩。2011年在全省ERP沙盘模拟大赛中荣获三等奖。2012年6月16日-17日,在全国高职院校土建施工类专业学生首届“鲁班杯”建筑工程识图技能竞赛获得团体赛一等奖。2012年5月在第三届全国高等院校斯维尔杯BIM软件建模大赛中分别荣获《建设工程VR仿真系统》、《三维算量与清单计价》两个专项二等奖、参赛团体全能三等奖。2012年4月“安徽省技能大赛的测量比赛”中测绘计算器编程、二等水准测量和数字测图中均荣获专项三等奖。2011年5月第二届全国高等院校斯维尔杯BIM软件建模大赛中分别荣获《三维算量与清单计价》专项二等奖、参赛团体全能三等奖。2010年在第四届全国商科院校技能大赛移动商务专业竞赛中《同城购物》获得团队一等奖、《心导游》获得团队二等奖。2008年在首届全国移动商务应用能力大赛总决赛中获得二等奖。08级机电专业尹明庆同学,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发明了新型“道路减速条”,并荣获国家专利。

(三)社会服务能力成效显著

在社会服务能力方面成效显著,以机电系为例,多年来,为社会人员和校内学生培训和考核2500多人次。2009-2011年,为滁州恒昌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滁州赛得利钣金制造有限公司、滁州科创模具制造有限公司累计培训280人次。

在滁州市2011年度首届社科课题立项中李柱梁院长《“十二五”滁州市职教兴滁战略研究》等10项课题获得立项。通过积极参与滁州市社科课题研究,有力地推动滁州市地方经济社会的更好更快发展。梁建军老师承担的“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应用化工技术特色专业建设项目”获得中央财政支持,在为社会经济建设、提高专业社会服务能力方面做出了一定贡献。

(四)专业建设与教研成果显著增加

各系部在专业建设和教研方面都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绩。2005年12月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省级高职高专教育教改示范专业(精品专业)。软件技术(省级示范性高职重点建设专业)、应用电子技术(省级特色专业)、网络系统管理(省级特色专业)。《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互换性与测量技术》为省级精品课程,《计算机组装与维护》、《会计电算化》等12门课程为院级精品课程。“十一五”期间,教职工编写教材103部,公开出版教材90部,其中主编27部,《工程招标与合同管理》被指定为国家规划教材,另有5部教材被指定为省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出版专著2部。林祖宏老师主编的《建筑材料》在2011年度高职高专土建类优秀教材评比中荣获特等奖,朱永祥老师主编的《建筑施工技术》在2011年度高职高专土建类优秀教材评比中荣获一等奖。近几年,发表论文450余篇,其中国家重点级期刊10篇,国家级期刊20篇;承担科研项目69项,其中国家级课题2项,省部级4项、市厅级课题20项,省职成教学会及院级课题43项;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发明2项。

五、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高职院校发展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区域经济发展在地方高职院校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当前社会经济形势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整体要求来看,对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目标下地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功能评价、区域经济发展对地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负面影响及其规避、区域经济发展与地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链接机制等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1]教育部高教司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l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43.

[2]钟秉林.努力开创高职高专教学工作的新局面[A]第一次全国高职高专教学工作会议文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8.

[3]曾令奇、张希胜.我国高等职教人才培养模式理论研究综述[J].职教论坛,2006,(5):26-29.

[4]贺建民,郭永强.构建地方院校创业教育新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0,(21):62-63.

[5]许志坚,吴锡标.高职院校学生创业创新教育的思考[J].社科纵横,2009,(8):155-156.

猜你喜欢
滁州学院高职
《滁州西涧》(草书)
初等教育学院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滁州学院学报》征稿简则
《滁州学院学报》征稿简则
录唐·韦应物诗《滁州西涧》(草书)
海盗学院(7)
学院掠影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西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