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特征和启示——以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为例

2013-08-15 00:50:08刘其兵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多夫大学职业

刘其兵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

国内部分高职院校已开展了高职层次本科人才的培养,高职层次本科的人才培养,既要凸显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也要具备一定学术底蕴,如何稳步推进高职层次的本科教育,就成为当前高职教育面临的又一项艰巨任务。当今世界,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面,德国的应用技术大学独树一帜。因此,本文通过对德国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本科层次人才培养的系统分析,得出对我国高职层次本科人才培养的几点启示。

一、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概况

德国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是德国的一所公立应用技术大学。该校成立于1994年,目前拥有在校生4800多人,该校位于德国经济、技术及科技十分发达的巴伐利亚州的代根多夫市,世界著名的企业西门子、宝马、奥迪、Dasa航空航天公司和MAN公司的总部都设在该州。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教学坚持以人为本,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教学国际化为办学导向,学术氛围浓厚,被认为是德国最好的应用技术大学之一。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共设有5个院系,分别是:企业经济学/经济信息学系、土木工程系、电气工程及媒体技术系、工程和机电一体化系、继续教育学院。在最新的高校发展中心排名中,它有4个课程位于实用教育领域的尖端位置,分别是: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电气工程、信息技术和业务管理。

二、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特征

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身处德国经济和教育发达的巴伐利亚州,作为一个办学只有20多年的年轻高校,能够在职业教育发达的德国高等教育界脱颖而出,与该校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师资队伍的发展与创新关系密切。

(一)人才培养目标明确

德国的应用技术大学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前身是一些高级专业学校(例如工程师学校、高级经济专业学校等)。与一般学术性大学不同,应用技术大学的专业性、职业性和实践性更强,强调面向应用、面向实际、面向未来。教学、科研、应用紧密相连,相辅相成,重于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与开发能力,注重实践教学,以市场为导向,以实用为原则,通过提供经济、技术和商业等社会实用方面培训的课程,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和生活做准备,使其成为在某一领域具有独立从事职业活动能力的人才。

以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为例,培养目标是以学生未来就业岗位需要为导向的,办学直接面向市场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并与企业界、职业界建立紧密的联系,强调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和开发创新能力。因此,一般要求学生达到以下三方面目标:能借助科学方法,解决来自生产和生活实际中的具体问题;能完成新的科研与技术开发项目;在应用理论、科研方法的技术性生产中引进、优化和监控新方法、新工艺的使用。

(二)课程设置多元化

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在课程设置方面,倡导以未来市场的需求和工业界的发展趋势为导向,按照学生的职业生涯成长规律,打造凸显技术、兼顾管理的课程体系。以该学校的机制专业为例,在课程体系中,除了技术专业课外,还普遍以必修课及限定选修课的形式设置了一系列非技术类课程,比如质量和项目管理、企业管理、统计学、经济核算、能源/排放交易、管理和市场营销、安全技术等等,其目的是:一个优秀的工程师,除了掌握必要的专业理论外,还应该具备经营管理、市场销售等方面的能力。

(三)教学模式的多样化

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的教学采用传统授课、项目引领和企业实践的模式构成。传统授课是指一些理论性强的公共性课程,大多沿用课堂传授的方式进行,并广泛采用以职业行为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案例教学、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形式。项目引导是指对于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教授通常会以大作业的形式帮助学生完成本门课程,具体做法是:将本班学生进行分组,每一组由3-5名学生组成,完成教授下达的课题,课题通常是来源于工业界的真实项目,学生通过做项目,掌握本门课程。通常各专业在第六学期要求学生进行一学期的企业实习,企业可以是德国国内的企业、也可以是国外的一些企业,实习企业通常可以由学生自主联系,也可以由学校负责海外学习的部门推荐,戴根多夫学院每个学期有80-100的交流学生计划。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的题目通常来自实践,选取企业生产实际,并能够应用于实践、形成技术成果。

(四)“双师型”教师队伍

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教授的聘任条件是:综合大学相应专业毕业;具有相应专业的博士学位;5年以上工业界的工作经历;具有将科学技术成果转化成实际应用的能力和突出表现;发表相应的专业学术论著或专利。大学的教授招聘是跨地区的,面向工业界、其它高校和科研机构,招聘工作由大学的教授招聘委员会主持进行,该委员会由大学的主管领导、相关专业的教授、州政府的官员和学生代表组成。整个招聘过程是审核资料-试讲-评估(专业资质、教学资质和个人资质)。经过委员会多次遴选,最后选出一名教授,再报请州科学部或经济部进行批准方能上岗。此外,大学还聘请了一批在政府部门和工业界的兼职教授,他们大约占教师总数的15%,这样既壮大了师资队伍,又加强了与政府部门和业界的密切关系。在教师培训方面,大学不断采取激励措施,如培训时间作为工作时间、作为年度优秀教授的评价指标等等,以鼓励教授每年参加国内外一些教育培训机构的培训,来提升教授的执教能力。

(五)职业和就业指导

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很重视对学生进行职业和就业指导,学校成立了专门的职业介绍中心,中心通过新生伙伴计划(高年级的学生给新生一些学习、生活和就业方面的建议和指导)、校外导师制度(学习较好社交能力强的学生可以通过中心来申请企业有经验的专家作为校外导师)、职业就业专家咨询和提供企业招募信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三、对我国高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启示

高等职业教育在中国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截止目前,全国已有8个省十几所高职院校已开展了高职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为高职教育的中高衔接奠定了基础,高职层次的本科教育不是高职教育学习年限的简单延长,也不是本科教育的理论学习时间的简单压缩。如何在高等职业院校开展高等学历层次的职业教育,已成为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尤其是示范性高职院校面临的又一难题。因此,我国高职院校有必要借鉴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办学模式,进一步深化内部改革,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一)明晰人才培养目标,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改革

高职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既不能照搬 “学术型”也不能照抄“技能型”的模式,必须构建以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应突出其“应用性”,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封闭式办学模式,建立以校企合作为平台的开放式人才培养方式,将“应用”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学生为中心、社会需求为导向,坚持实践能力培养与职业素质教育相结合;坚持科学与人文相结合,文理渗透、理工结合;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建立校企联盟,将产学研合作打造成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使学生能顺利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实现从学校到“职场”的平稳对接。

(二)深化课程改革

以岗位需求为导向进行课程设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目标就业岗位(领域)进行职业任务、基本能力、核心知识、任职资格的分析,并以此设计出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及具体的能力要求,结合课程专家的知识,注重应用性,遵循“足够、扎实”的原则,以技术开发、运用与创新所必需为度,构建出主要课程体系。二是灵活设计专业选修课,教师可以结合产学研成果,将最新的行业信息、技术发展及时引入课堂教学,保证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紧贴企业岗位的需求。

(三)教学模式的多样化

继续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与科研项目紧密结合,积极探索依托企业真实项目实施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的教学模式,积极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进一步完善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审标准,将教师参与企业技术应用、新产品开发、社会服务等作为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和工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大高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培训力度,推动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展教师培养培训工作。要在优秀企事业单位建立专业教师实践基地,完善专业教师到对口企事业单位定期实践制度。要在学校建立名师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完善老中青三结合的青年教师培养机制。

要坚持培养与使用相结合,完善教师继续教育体系,健全教师继续教育考核制度和政策。加快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坚持培养、聘请、引进并举,不断完善“讲师下车间、工程师进课堂”制度,培养一批基础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教学骨干。聘请企业领军人物为“银领教授”,培养校内专业带头人成为“白领技师”,形成本专业校企“双专业带头人”;打造一支由专任教师、企业技术骨干、管理骨干、能工巧匠组成的具有“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使团队的专业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更加合理;积极探索团队的运行管理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不断提高团队成员的专业能力、执教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五)加强对学生的职业和就业指导

学校应将学生的就业指导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通过举办“校友大讲堂”、“企业家讲坛”、“优秀毕业生论坛”让学生足不出校就认识社会、认识工作岗位要求,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观,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

[1]董大奎,刘钢.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办学模式及其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07,(4):41-44.

[2]黄双华.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有效途径[J].教育发展研究,2004,(4):124-126.

[3]徐理勤.德国应用科学大学(FH)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启示[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5,(4):309-313.

[4]陈凯,欧阳河.德国FH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启示[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109-111.

[5]田锋社.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任务书[R].咸阳:陕西工业职业技术院,2010.

猜你喜欢
多夫大学职业
“留白”是个大学问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金桥(2021年8期)2021-08-23 01:06:44
《大学》
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 01:13:12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海峡姐妹(2020年12期)2021-01-18 05:53:08
大学求学的遗憾
职业写作
文苑(2018年20期)2018-11-09 01:36:00
齐多夫定生产中叠氮化工艺优化
我爱的职业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浙江人大(2014年5期)2014-03-20 16:20:30
HPLC法测定齐多夫定中有关物质
安徽医药(2014年4期)2014-03-20 13:1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