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王思睿
2013年3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下称“两会”)相继拉开帷幕。此次“两会”期间,温家宝代表国务院向十二届全国人大报告政府工作,总结了过去5年的政府工作,并提出对今年政府工作的建议。
这是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第十次亦是最后一次向全国人大报告政府工作。阅读此次政府工作报告,其中包含了诸多正在进行和亟待破解的重点难点改革。随着新一届国家机构领导人的选举和产生,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社会各界充满期待,寄予厚望。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按图索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难点重点、公众关注探讨的热点,均与财会行业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
近年来,《政府工作报告》均有专门的段落总结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结构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产能相对过剩的矛盾有所加剧,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和创新能力不足问题并存”,并提出“必须优化配置和利用生产要素,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为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提供必要条件,为转方式、调结构创造稳定环境”。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会计作为一门应用学科和一种管理活动,是进行重大决策、改善管理、提高效益所采用和依靠的工具,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对资本市场的培育发展,对优化投资环境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会计行业服务于经济发展,受益于经济发展。”时任财政部副部长王军说,我国会计事业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相互促进,为经济的稳定快速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的成功转型、国有企业的改制重组、资本市场的发育发展、投资环境的改善优化以及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交流合作,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中国会计行业的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和勇于变革。
从微观经济管理角度看,加强生产要素合理配置,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企业效益需要正确的会计信息来支撑。高质量的公司财务会计报告能提高企业透明度,增强投资者信心,进而建立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把握市场机遇。
“财务的价值就像温度表,它要告诉企业现在处于什么状态,是安全区、风险区还是加速区。”全国政协委员、浙江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说,“根据这支‘温度表’,企业做出刹车还是加速的决定。”他认为,保证企业健康、合法、安全、有序、透明的运转,需要财务与会计工作担负很多责任,这项工作是企业经营决策层的重要助手,成本核算更准确、清晰、合法的企业账目为决策提供了依据,让企业的运转更顺畅安全。
上海财经大学副校长、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委员、中国会计学会副会长孙铮说,我国经济发展的方向从依靠大规模投资拉动的增长方式,向资本节约型的高绩效管理模式进行转换。企业在未来面临资源要素、价格上涨、成本刚性、资金短缺、发展路径等方面的压力。除了传统财务与会计工作内容对企业的支持外,精细化、科学化的财务管理将帮助企业为战略决策提供依据,加强风险防控,改善业绩流程,驱动业绩增长,创造企业的价值。
精细化和科学化的财务管理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体现在资金使用方面尽可能少的浪费,在资金运作方面尽可能短的滞留,在决策层面上接近零缺陷,重点是利用现有的资源实现生产价值的最大化。而财务管理的目标正是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一方面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考虑报酬与风险的关系,实现企业潜在的或预期的创造价值的能力;另一方面,有效筹备资金,合理制定鼓励政策,克服企业在追求利润上的短期行为,在经济增长方面真正关注增长质量,关注整体价值的提升。
全国政协委员、普华永道中天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兼青岛分所主管合伙人张国俊认为,用会计专业知识服务社会经济,注册会计师不只是为行业发展做贡献,更为重要的是站在宏观角度,以更宽阔的视野“把脉”经济社会的发展。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党委常务副书记陈毓圭指出,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是知识智力密集型服务业,能够为企业实现传统产业更新、低碳经济设计、经营战略调整、管理流程再造、技术可行性分析、成本方案设计,提供措施方案,是国民经济转型和企业经营管理升级的“智库”,为优化社会资源配置,为产业转型升级发挥重要的促进保障作用。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是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在提高经济信息质量、深化对外开放、规范资本市场发展、引导资源合理配置、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时期,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同样能够为经济转型做出重要贡献。
他介绍说,我国注册会计师在传统审计业务、资本验证的基础上,相继开发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企业社会责任、节能减排、碳排放等新型鉴证类业务,并为企业实现传统产业更新、低碳经济设计、经营战略调整、并购重组、管理流程再造、成本方案设计等提供咨询服务,并有效支撑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政策的落实,促进了企业经营方式的转变、管理效益的提高。
“助力正在进行中的经济转型,加紧培育和壮大我国专业服务业刻不容缓。”全国政协委员、中通诚资产评估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公勤说。她认为,专业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法律、会计、税收、评估、专利代理、咨询服务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都把它们摆在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地位。目前我国专业服务业的发展主要存在法制环境不够完善、政策环境不理想、监管环境复杂等现实问题。由此,她提出建议,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提高相关法规的法律层次,逐步制定系统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将对专业服务业的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加快完善管理体制,实行专业服务业行业自律管理,大力推行各级政府对专业机构的委托代理制,建立专业服务机构资质审批协调机制;加大各项政策扶持力度,加快出台支持专业服务业发展的具体政策和措施。
在“过去五年工作回顾”的部分中,温家宝表示“不失时机地推进改革,在一些重要领域取得重大进展”,其中,由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组成的预算体系框架基本形成,预算外资金全部纳入预算管理。此前,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并将其作为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前的新闻发布会上,大会发言人傅莹表示,实行全口径预算决算,就是要把政府所有的收入和支出都纳入预算和决算。从2011年开始,我们国家的预算外收入就已全部纳入预算管理,今年的一项重要改进是,将全国社会保险基金的预算也列入预算报告。她还介绍说,全口径预算决算依然缺乏制度性规范,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等方面还有待完善,对地方政府债务也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督。
政府预算是一年一度全国“两会”热烈讨论的话题。2013年的“两会”代表与委员们审议的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社保基金预算共四套账本,合计收入超过15万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显示了政府税收收入,也列明了行政支出、民生保障花费、投资支出等政府主要花费;政府性基金预算主要是政府性基金收入和支出,广受关注的土地出让收入即包括在内;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为央企和地方国有企业上交收入和支出,主要用于该类企业自身;社保基金预算体现了民众关注的养老金总额、缺口等指标。各政府部门最初编制的大多是经济分类预算,反映差旅费支出、工资福利支出等,“两会”代表、委员审议的是按功能分类的预算账本,反映财政资金用于教育、农业等功能门类。
今年“两会”的预算报告与往年相比亮点是:全国社保基金预算首次列入预算报告。然而,这些国家账本中至今存在着不清楚、不透明的方面。在预算科目中有一项“其他支出”,其规模占比较大在我国预算中成为普遍现象,中央预算内基建投资在“两会”中审议的预算账本中也没有体现。预算是年初制定的全年收支计划,预算收支目标误差越小越准确,但回顾我国近十多年来的预算编制历程,年底完成数与预算误差较大,2011年超收收入创新高到1.4万亿元。此外,社会关注的“三公经费”情况尚未披露。
全国人大代表、普华永道(香港)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雷添良认为,政府根据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规划的要求,扩大绩效目标管理和绩效评价,构建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将促使有关部门从“重投入、重分配”,转向“重产出,重管理”。他希望在明年的预算报告中,能够涵盖对重大项目的绩效评价内容,不仅能看到数字,更能看到资金投入之后的效果。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向全国人大提交了《关于修改完善<预算法>的议案》。她认为,目前的预算公开缺乏可操作性,《预算法》的修改应针对于此将预算公开的原则、内容、时限、方式等作出明确规定,对政府预算的收支科目按“类、款、项、目”四级划分。而目前的财政预算只落实到“款”,重点项目到“项”,“项”这一级就是动辄几百亿甚至上千亿的预算,这些资金分配到哪些项目中均由政府部门决定,公众很难获悉,人大机构也难以审查。由此,她建议,在《预算法》中明确要求本级公共预算按功能分类、经济分类分别编制,一般收支至少编列到“项”,尽可能落实到“目”。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工商联副主席、均瑶集团董事长王均金在“两会”期间提出《关于定期编制国家资产负债表的建议》,政府也应该像企业一样定期编制资产负债表,提高决策效率和决策质量。他在此项议案中表示,编制并定期公布我国的国家资产负债表,摸清国家的家底,可以提高国家财富管理的透明度;将中短期经济政策的长期成本显性化;将结构性因素变化导致的长期成本显性化;帮助规划国有企业和养老金体系的配套改革;帮助判断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项目开放对我国对外资产负债表的影响;帮助规划地方平台问题的解决方案、提高地方财政的透明度;有利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有效监督。
新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两会”闭幕后的记者招待会上表示,将推动公开、透明、规范、完整的财政预算改革,使人民有效监督财政收支,优化支出状况。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杜黎明认为,探索政府绩效管理有助于提高预算透明度和精确度。在这一探索过程中,注重定性与定量结合,体现主观与客观的真实反映;注重内部与外部结合,逐步建立公众参与机制;注重过程与结果结合,以结果为导向加强过程管理和跟踪监督,还要加大运用结果的力度,将政府绩效管理评价结果作为评价地区和部门工作、领导机构和领导干部考核、干部提拔任用等方面的重要依据。
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姚胜表示,十二届全国人大将继续修订预算法,推动财政绩效管理,推动制定有利于转变发展方式的财税政策,解决若干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下一步,全国人大要督促政府部门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全口径预算的编制工作,加强对预算的审查监督。
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今年政府工作的建议”的部分,财税体制改革与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将是新一届政府需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深入推进”的工作之一。只要有政府活动的存在,就会有财政的身影。财政收支代表政府活动,财政收支行为的规范化,意味着对政府行为的制度化制约。今年“两会”期间,代表委员、财税专家就如何分配财政蛋糕、如何完善国家财富管理、深化省级和以下财政体制改革的具体方面展开讨论。
全国人大代表、杭州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宗庆后提出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建议,其中包括:降低企业与社会公众的税负,清理税费;合理分配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比例,减少转移支付;政府量入为出,减少投资,维持收支平衡;精简政府机构、节约开支;开征税费权力要集中到中央,减免权则下放到地方,共五个方面。“当前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税负都比较重,除了法定的税收以外,还有各种各样的行政规费,导致企业无力转型升级、科技创新,无力给员工加工资,个人则无力扩大消费改善生活。”他建议,政府要“让利”,适当提高企业和社会公众的分配,企业效益提高,市场搞活了,经济上去了,税基扩大了,国家的税收总体上也不会减少,同时中央政府要大刀阔斧地对现行的各项行政规费予以清理废除,切实降低企业与个人的负担。
全国人大代表、襄阳市市长别必雄在参与湖北省代表团小组会议时建议,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现代制造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他进一步补充说,合理界定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和支出责任,调整中央和地方的收入划分,从而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进一步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加强县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财力保障能力,改革专项转移支付制度;改革公务员工资制度,增加工资性收入,减少津补贴的比重。
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说,财政是国家政权“以政控财、以财行政”的分配体系,财税问题实质是公共资源配置体系与机制问题,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联动效应。财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降低行政成本,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更好地释放千千万万市场主体的创业创新活力,缓解资源环境、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矛盾约束,进一步打开发展潜力空间,释放“改革红利”。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富申评估咨询集团董事长樊芸说,在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的同时,财税体制改革也有必要提上日程。现在面临的政府职能转变问题,与政府掌握的公共资金怎样分配、怎样使用关系极大。目前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已经超过50万亿元,政府财政预算收入接近12万亿,如此大量的公共资源用在何处,使用如何,都需要通过进一步加快财税体系改革来进行规范和约束。
她表示,推进财税体制改革,理顺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关系。现在中央政府对地方有大量转移支付,但相当部分是专项转移,一事一议而没有统一标准,导致地方政府“跑部钱进”、“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等现象,造成了腐败和不公平分配。财税体制改革可以把专项支付的大部分用于充实地方常规预算,满足其公共服务职能的需要,保证在统一标准之下,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得到常规财政预算的支持,解决各级政府财权和事权相统一的问题。
贾康则认为,当前需要加快“扁平化”框架中的省以下分税分级体制改革,要在推进县级财力保障制度的同时,更多从长远考虑如何建立合理的地方税体系,以此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消解产生地方基层财政困难、巨量隐性负债和“土地财政”短期行为等制度性原因。在已取得显著进展的“省直管县”和“乡财县管”等乡镇综合改革措施基础上,深化改革,通过税基的合理配置、阳光融资机制的配套和自上而下转移支付体系的强化与优化,使中央和地方政府逐步做到财权与事权相顺应、财力与事权相匹配,实质性地转变和优化各级政府职能,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指出,财税改革应有大视野,这应是下一步财税改革需要把握的重要原则。只要属于国家财富管理范畴,都应纳入财税改革框架。财税改革应致力于完善国家财富管理制度,在完善政府预算体系的基础之上,形成系统的政府财务报告制度,增加财政透明度,以更好地服务于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他进一步分析认为,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在于:其一,正在推动中的税制改革,营业税改增值税对整个税制结构会产生长远性的影响,资源税、消费税、房产税等税种也要推进。其二,财政体制的改革,关键是建立辖区责任,细化中央和地方政府间支出责任划分,理顺与规范横向的政府间财政关系;建立健全财政管理的基础及激励约束机制;通过立法确立支出责任划分的法律地位。其三,预算改革,其核心问题不仅仅是作为政府管理的一个工具,而是要让预算成为约束政府行为、约束政府活动的工具。其四,财政风险管理的改革,通过建立统一的科学的财政风险管理体系,使中央与地方的财政风险得到统一监管,将整体风险降至最低。
在“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预期目标和宏观经济政策”的章节中,温家宝提出结合税制改革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重点是加快推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下称营改增)试点工作,完善试点办法,适时扩大试点地区和行业范围。
营改增试点工作肇始于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实施结构性减税的战略,同时着眼于推动服务行业发展、完善财税体制、加强政府宏观调控。12个试点省市中,除上海以外其他地区营改增不足一年,但从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的数据显示,12省市共有102.8万户试点纳税人,2012年试点地区的企业直接减税426.3亿元,平均减税面达到95%,其中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小规模纳税人减税力度更大,平均减税幅度达到40%。
营改增可基本消除重复征税并实现公平税负,先行试点地区、试点行业税负较轻,从而形成“税收洼地”和比较优势,吸引了大量资本进入试点地区、试点行业。这项工作自实施以来,形成了广泛共识和认可,吸引更多的地区和企业关注和筹谋营改增试点乃至结构性减税。
“如果再有一次机会,是否愿意仍做企业家?”对这一问题,我国企业家群体中有超过三成的人选择“不愿意”。民建中央在其提案中指出:当前小企业需要缴纳十多种税项,面向中小企业的行政收费项目多达69个大类,企业为职工支付的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缴费比例高达40%以上。调研中,一些小企业反映,如果把各种隐性、显性的税费加在一起,企业的平均税费负担在经营成本的40%以上,小微企业的税费负担沉重,利润空间被极大地挤压。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副所长李兰表示,税负过重、税费重复征收成为我国企业活力偏弱,企业家发展实业的动力和信心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大量小微企业处于亏损运营状态,甚至脱离实体经济,带来了产业“空心化”的潜在经济风险,已经成为阻碍其自身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
世界上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货物和劳务统一征收增值税,而我国分别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营改增试点即增值税扩大范围和营业税退出,是一次事关我国财税体制全局、事关为数众多企业切身利益的结构性减税改革。对于参与营改增试点的企业来说,通过采购设备、引进新式生产线,同样能够抵扣增值税,这就为企业技术更新、转型升级节约了税收成本。为此,很多企业积极开展“主辅分离”,将适用营改增的服务性业务进行分离重组或进行服务外包,在享受降税效应、增加整体利润、促进产业升级的同时,推动企业真正从“大而全”到内部精细化管理乃至参与外部社会化分工,同时将自身打造成为效率更高的创新主体,实现主业更聚焦、辅业更专业,企业转型升级的溢出效应非常明显。“环环征收、道道抵扣”的营改增模式,对服务业乃至经济社会的转型也有很大助力,试点地区的服务业分工更加明细、质量更加提升、在经济中占比明显提高,尤其是第三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并与第二产业实现了更好的融合,促进了地区经济的结构优化和升级。
为此,李兰建议,继续扩大“营改增”的试点地区,拓宽试点行业范围,同时降低企业增值税的税率,推进结构性减税政策,放宽对享受所得税优惠税率的小型微利企业的标准限制。在肯定营改增试点改革的同时,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财政研究室主任杨志勇指出,不宜低估营改增试点工作推进的难度。营改增试点仅靠新设11%和6%两档税率是不够的,新增的增值税纳税行业与传统增值税纳税行业的不同特点决定了税收征管方式和征管重点亟待转变。扩大试点范围后,不能简单地用一个地区或几个地区的试点数据,由此推断可能在多大程度上促进经济结构优化的最终结果。目前,局部地区试点存在“税收洼地”效应,但试点全面推开后,“税收洼地”就会消失,简单地用地区数据推试全国数据容易出现误判。此外,现在主要为制造业设计的线性增值税制已不能适应营改增试点扩大的需要。增值税税制尚有待进一步改进,以更好地适应下一步营改增试点范围扩大的需要。
我国结构性减税的趋势将不止于营改增试点。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文,从2013年1月1日起,取消和免征税务发票工本费、户口簿工本费、企业注册登记费、个体工商户注册登记费等3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预计每年可减轻企业居民负担约105亿元。而从财税部门的新一年工作部署中,更多减税举措还将惠及企业和居民。财政部表示,2013年将继续落实好支持小微型企业发展的各项财税政策,支持企业特别是小微型企业健康发展,清理取消不合理、不合法的收费项目,降低偏高的收费标准,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认为,营改增可以作为进行结构性减税的契机,还应继续推进消费税、个人所得税以及资源税等税制改革,此外还应继续减轻不合理负担,尤其是减轻中小企业税费负担。
“对今年政府工作的建议”的部分中,这样一个段落引人思考,即“大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推动诚信体系建设,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改革开放逾30年,新矛盾、新问题不断显现,社会环境的变迁在我国会计行业发展历程中也留下深深的烙印。在微观经济群体中位于金字塔尖的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事件屡见不鲜;位于塔基的非上市企业,80%的会计信息存在不同程度的失真;代表公信力的政府部门,近年来其收支行为规范性、收支信息透明度,屡屡引发社会公众对高昂行政成本的质疑;体现在具体个体中,相当部分会计人员较多关心个人和小集体利益,缺乏信念原则,缺失职业道德。
在全国会计管理工作会议上,财政部提出:培育中国会计文化、树立中国会计精神,提振中国会计行业的“精气神”,要努力将会计文化建设成为社会尊重的先进文化。全国“两会”前夕的地方“两会”中,当选为浙江省政协委员的天健会计师事务所党委书记、首席合伙人胡少先说,会计诚信关系资源配置的效率,关系资本市场、金融市场健康发展,关系社会公众利益,是整个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整个社会环境存在比较严重的诚信缺失问题,从而导致目前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中诚信文化缺失,会计造假事件时有发生。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会计学院院长、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付磊说,在会计发展的历史上,人们对会计职业道德进行了长期的探讨和追求。潘序伦先生创办立信会计师事务所时,将“信以立志,信以受身,信以处事,信以待人,毋忘立信,当必有成”,作为处理各项会计事务的训条,与同行共勉。时隔多年,会计界前辈的话语和身体力行,在今天回想起来仍让人敬佩仰止。
“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最迅速、变化最深刻的时期,人们的利益需求和价值观念多样化发展,一些与主流意识形态不同甚至相反的价值观念也会涌现,致使各种价值观念相互碰撞甚至带来价值迷茫。而职业道德中包含有相当部分非强制性的行为规范,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内心和信念、还有行业自律性惩戒来维系。”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王建新说,经济越发展,会计工作越重要,会计工作者越要讲诚信。人无信不立,商无信不富,国无信不强,诚信是会计工作的灵魂,是行业安身之本、立业之基。会计工作者要有独立的人格,要牢固树立“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帐”的执业理念,会计管理部门要大力推进会计诚信体系建设,加强行业自律,努力打造诚信会计,为优化社会信用环境,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将“品牌文化建设”作为2013年“诚信文化建设年”的重要内容。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党委常务副书记陈毓圭指出,诚信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要素,推动事务所的品牌文化建设是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重要举措,是加强行业诚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国政协委员、普华永道中天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兼青岛分所主管合伙人张国俊表示,为客户提供高质量服务,让客户感受到事务所带来的价值,按规则做事,按道德做事,高质量做事,是树立品牌的根本。重视职业道德建设,坚守职业操守,相信事务所一定会做强做大,美誉远扬。
全国政协委员、湖北众环海华会计师事务所总经理石文先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我们注册会计师队伍不断壮大,执业素质、执业能力和执业水平也不断提高,我国有8000多家会计师事务所,从业人员30多万,执业注册会计师将近10万人,这是注册会计师进行相关服务的组织基础。注册会计师行业以诚信建设为主题,以职业道德建设为核心,坚持诚信不动摇,这是注册会计师提供高质量服务的保障。
全国政协委员、中岳华会计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张连起说,执业观、价值观以及行为方式的总和,是为注册会计师行业、会计行业带来溢价从而产生增值的一种无形资源,它体现了一种文化情愫和人文精神,是服务理念和服务艺术的集中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