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运动损伤防护意识的培养途径

2013-08-15 00:45:05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9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危害意识

刘 艳

高校是直接为社会培养与输送人才的重要基地,学生在校期间形成的综合素质结构,是其未来参与社会活动与实现自我发展的重要基础。而高校体育作为我国高等院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提高学生健康素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职能,同时,还肩负着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重要使命。学生在校期间所掌握的健身技能以及所形成的参与社会体育活动的自主意识,将对其未来的健康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会对其周边人群产生意义深远的影响。进而在推动我国社会体育健康持久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高校学生对于运动损伤的防护意识较为薄弱,这将成为其未来从事社会体育实践活动的潜在威胁,对于其身心的健康发展也将产生严重的影响。基于此,本文对高校学生运动损伤防护意识薄弱的成因进行阐述与分析,以便切实把握现阶段高校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运动损伤防护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寻求有效的解决途径。这对于丰富与完善高校体育的教育职能,推动我国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有机融合,实现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同步、健康、持久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运动损伤防护意识的内涵

(一)运动损伤的概念

所谓运动损伤是指在运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损伤,包括急性与慢性两大类。其中急性损伤具有突发性,其发生几率要远远大于慢性损伤;而慢性损伤则具有潜在性,对于人体的危害程度以及危害时间都要大于急性损伤,急性损伤若不能得到及时的治疗或治疗不当,则会转变为慢性损伤。运动损伤的诱发因素多种多样,相对于高校学生而言,主要表现为训练水平不够,身体素质差,动作不正确,缺乏自我保护能力,运动前不做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不充分,身体状态不佳,缺乏适应环境的训练,也表明学校教学组织工作存在一定的漏洞。

(二)防护意识的概念

防护意识是指在面对危险时,社会个体所持有的一种预防与自我保护的心理反映形式。防护意识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实现生存与发展的一种能力,是有效避免危害、化解危机的重要途径。在体育运动领域,防护意识是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化解与避免运动损伤的一种心理反应。在一般情况下,伴随着人们对于运动损伤危害性的认知程度的提高,防护意识将得到逐步的建立与完善。

(三)运动损伤的危害分析

运动损伤对于人体的危害不仅仅表现为造成身体运动技能的下降,同时还会对受伤者的心理产生严重的影响。尤其是对于职业运动员来讲,运动损伤不仅会对运动成绩产生严重的影响,甚至还会造成终身的身体残疾,被迫提前结束自己的运动生涯。而相对于高校学生而言,运动损伤的危害在于对其参与体育活动的自信与兴趣会产生严重的抑制性作用。这对于培养其终身体育思想,形成持久性参与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会造成严重的影响。

在高校学生中,常见的运动损伤主要包括擦伤、肌肉拉伤、挫伤、扭伤、脱臼以及骨折等。其中,擦伤是指皮肤的表皮因擦碰而引起的损伤,擦伤在运动损伤中的危害最小,但是,一旦处理不当或处理不及时就会引发感染,诱发其他疾病的产生。而骨折的危害最大,不仅会造成学生体育活动行为的中断,同时还会对其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产生严重的影响。

二、高校学生运动损伤防护意识薄弱的成因分析

(一)主观因素的影响

主要表现为思想上不够重视,对自身能力估计过高。高校学生是一个充满好奇心理、热衷于追求新生事物、乐于自我表现的群体。他们在学习新的体育技能时,往往表现出跃跃欲试的心理,而在主观意识上对于技术动作能够引发的运动损伤重视不够,或对自身的能力估计过高,在超出自身能力极限的状况下进行技术动作的演练,往往会造成意外受伤现象的发生。

在广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重视技能学习、轻视相关理论学习的现象。对学生进行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内涵、运动规律以及所教授科目的运动特点、运动机理的理解认知与把握程度,使之能够自觉地遵循运动规律,弱化或避免学习的盲目性,从而有效地减小运动损伤的发生机率。然而,高校体育理论教学是现阶段高校体育教学体系中的短板,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学生重技能、轻理论的思想。

(二)客观因素的影响

首先,体育教学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体育教学设施是体育教学活动开展的基础,是进行体育知识传授的场所与工具。其质量的高低将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虽然高校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较为完善,但是在维护、保养以及修缮等相关环节还存在纰漏,致使场馆设施以及教学工具出现破损现象,已成为学生运动损伤发生的隐患。

其次,课时设置比例严重失调。高校体育教学的课时设置主要包括理论课时与技能课时两大部分。在一般情况下,教师对于学生进行运动损伤防护意识的培养主要是通过理论教学来开展。但是,由于高校体育理论教学的课时数量普遍偏少,有的学校甚至取消了理论教学。课时设置比例的严重失调造成了教师缺乏必要的时间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运动损伤知识的传授,也因此造成了学生运动损伤防护意识的薄弱。

再次,教学内容的选取具有明显的不合理性。伴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与发展,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选用应建立在以满足学生体育学习需求为核心的基础之上。但是,现阶段高校体育教学大多沿用传统的教学内容,无法满足学生体育学习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兴趣的保持,在心不在焉的状态下无法形成有效的自我保护意识,极易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

三、高校学生运动损伤防护意识的发展策略

(一)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提高学生对于运动损伤危害性的认知程度

避免运动损伤最为有效的措施是预防,而提高对运动损伤的预防能力又是预防行为的基础。因此,相对于高校学生而言,提高其运动损伤预防能力的关键环节在于提高对运动损伤危害性的认知程度,只有对运动损伤的危害达成全面的了解与清醒的认识,才能够在主观上提高重视程度,进而建立起有效预防的自主意识。这就要求各高校应加强对运动损伤危害性的宣传力度,力争做到时刻提醒、高度警觉,对易于诱发运动损伤的潜在因素与安全隐患要进行及时的排查与消除,确保学生在体育学习与体育锻炼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避免运动损伤的伤害。

(二)提高学生的自控能力,促进自我防护意识的形成

高校学生是一个个性突出、情绪多变的群体,极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造成情绪过激或失控的现象。在体育学习与锻炼的过程中,情绪过于亢奋或过于低落都易于诱发运动损伤,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自控能力,使得学生能够在日常的学习与锻炼中保持平和的心态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时地发现其情绪的变化,进行及时的调整与控制,并积极引导其情绪的有效转化。在转化的过程中逐步理解与感悟对自身情绪控制的重要意义与作用,进而自觉地提高自控能力,这对于学生运动损伤自我防护意识的形成、发展与完善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加强教学的组织管理工作,力争做到防患于未然

教学组织管理工作是确保教学活动正常开展、教学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手段。而高校体育教学的组织管理除去要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外,有效地避免在教学与课外活动过程中出现的意外受伤事故,也是其重要的工作内容。这就要求加强对场馆设施的维护与修缮,对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方法的择用以及教学评定体系的建立等方面,加大监管力度,修正一切偏差,及时地消除运动损伤的潜在威胁,构建起能够有效满足学生体育学习需求的教学体系,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其身心愉悦地投入到体育学习与日常体育锻炼中去。

[1]王安利.学校体育教学训练运动损伤的原因特点及预防[J].中国学校体育,2003,(2):46

[2]姚鸿恩.体育保健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40,248

[3]王方,赵强,韩海军.大学生运动损伤分析与预防对策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8:8-9

[4]李芳,何中初,汪德凤.大学生运动损伤相关因素分析与干预[J].中国校医,2008.22(5):523-524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危害意识
降低烧烤带来的危害
今日农业(2022年15期)2022-09-20 06:56:12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现代企业(2021年2期)2021-07-20 07:57:44
药+酒 危害大
海峡姐妹(2020年12期)2021-01-18 05:53:26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7:16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人大建设(2018年2期)2018-04-18 12:16:53
意识不会死
奥秘(2017年11期)2017-07-05 02:13:08
酗酒的危害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人大建设(2017年9期)2017-02-03 02:53:39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学周刊(2016年23期)2016-09-08 08:5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