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亮
多年来,我国各界一直为以创业计划大赛为基础,发展高校创业教育做出不懈的努力。1998年清华大学举办首届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从此开启了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大幕。为开展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校创业教育,2002年,教育部确定了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及黑龙江大学等9所大学作为首批创新创业教育的试点,这也使得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从自主探索时期转向行政部门指导的多元探索时期。2010年,教育部成立“2010—2015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召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视频会议,并出台《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
1989年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圆桌会议报告中明确提出,必须将事业心与发展技能教育提高到和传统的学术性及职业性教育同等地位上,并把事业心与发展技能教育定义为“创业教育”。
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会议报告中给出了创业教育的明确内涵,即从广义角度而言,培养具有开创精神的个人。用人单位除要求受雇者学业有成外,也更重视受雇者的首创、冒险、创业能力、独立工作、技术、社交及管理等各方面的技能;狭义角度的创业教育则指结合增收培训,并为目标人口,尤其是贫困人口提供生存必需的技能、技巧及资源的教育。创业教育作为强调操作性的教育,旨在传授一种技能,用以识别那些易被忽视的机会,并有信心付诸行动。创业教育内容主要包括风险识别、资源整合并创办企业、管理企业。
创业教育重视培养人的环境应变、开拓创新、机会识别、整合资源等方面的能力及交流、执行和自立等技能。创业教育强调的重心是培养创业能力及素质,不是简单地传授创业知识。
“创业计划”是科技及风险投资作用下的新兴产物,指创业者向风险投资家游说其拥有的、具有市场开拓前景的产品、服务及技术,从而取得风投的报告书。创业计划大赛要求参与大赛人员组成互补小组,提供一项市场前景广阔的产品、技术或服务,并就这一产品、技术或服务拟订一份符合规律、可以实际操作的商业计划书。1983年美国举办首届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后迅速风靡,许多国家都把创业大赛视为取得效益的源泉。通过创业大赛也诞生了一批如Yahoo、Netscape等著名公司。
前文介绍过,我国首届大学生创业大赛始于1998年,随后由多部委联合举办,每隔两年一届的创业计划大赛,也成为我国高校广受重视的重要高校赛事。它借助于风险投资的运作模式,要求参赛者以获取风投为目的,提交一种技术、产品或者服务并确保其市场前景。1999年,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共有162所高校参赛;到目前为止,我国共举办了5次全国性的创业计划大赛。
前面提到的全国大学生的创业计划大赛,即“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每一届都是由一所高校及所在地政府共同承办,是明显的政府行为。这样运作有利于推进大赛活动组织及协调,并受到全国不同高校的重视,影响范围广,覆盖了全国所有地区,在第四届大赛,港澳的大学前来观摩;第五届大赛,香港9所和澳门1所大学参赛。
“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发展迅速,因此,在举办过几届后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从企业对于参赛项目投资而言,第一届创业计划大赛首开了学生创业的大好局面,并由此产生了视美乐及易得方舟等一批新兴科技公司;第二届创业计划大赛则有效结合技术、资本及市场等不同因素;第三届创业计划大赛获取风险投资10.4万元,合同项目签订6项,合同金额达到4000多万元;第四届创业计划大赛则是学生创业的爆发期,有3个项目分别和4家企业正式签订合同,风险投资更是高近2000万元;第五届创业计划大赛的学生创业项目则得到了8100万元的风投意向。从参赛者角度而言,他们收获了丰富的创业经验,提升了团队协作精神和能力。
通常而言,参加创业计划大赛,从选择项目、针对市场开始调查和研究、项目开发推广及最终形成计划书等一整套活动大约需要3至10个月准备,通常,高校创业计划比赛为3个月,而全国创业计划比赛则一般为10个月,这也是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最佳时间。按照现今我国创业计划大赛经历的发展路程,经由不同方面的健全,能够形成适合我国的、独特的以比赛作为创业渠道基础的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用以完成创业教育,并有效解决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产生的问题。具体而言,其作用如下:
首先,开展以创业计划比赛为基础,发展创业教育的模式,能够解决当前创业教育存在的实际问题。选择教育模式要以适应教育特点为首要,而我国选取以传统教育开展创业教育模式无法满足创业教育的特点,所以按照现今我国创业计划大赛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可以借助于创业计划大赛作为教育基础,迅速形成高校创业教育新体系,激发参赛学生的自觉性及创造力,以大赛为基础开展创业教育,以参赛团队为单位,培养创业计划大赛式的体验教学,满足高校创业教育必须从实践出发的特点。
其次,健全创业计划比赛的评价和审核,为创业教育提供清晰的创业目标及创业评价指标。创业计划大赛的评价与审核是创业教育的必然要求,我国不同高校在大赛中的成绩也是该校创业教育水平的直接表现。评审通过针对选择参赛项目、市场调查和研究、项目创业知识及团队的综合表现等方面综合考察参赛高校的创业教育水平。而各个学校在实施创业教育时,也必须明确以创业计划比赛为目标,即大赛的评价目标和体系也慢慢会发展成为高校创业教育的评价体系。
再次,以良好的参与比赛氛围激发形成同样良好的高校创业教育氛围。良好的创业计划比赛氛围有助于形成更浓郁的高校创业教育氛围,借助于我国现今创业计划大赛风靡的热潮,能够更好地帮助高校形成创业教育的氛围。而创业计划大赛的竞争性、独创性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校甚至不同省份高校的竞争意识,从而有效提升在比赛的时间、精力及资金投入方面的力度。良好的创业计划比赛氛围更明确了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需求和教育目标,进而促进良性竞争,使得高校创业教育得到健康、全面发展。
最后,可以得到政府对于高校创业教育更多的支持。教育投入产生的效果,尤其是高校创业教育的投入和产出无法直接量化。但创业计划大赛带来的轰动效应和社会收益却是不容忽视的。经由创业计划大赛的举行,创业团队可得到政府对于创业教育更多的关注和支持,进而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我国各级教育的主要弊端是一直强调应试教育,虽然近年来素质教育不断被提及,但很难撼动应试教育的主导地位。并且这种趋势在高等教育中表现的尤为明显,甚至包括创业计划大赛在内的不同赛事的举办也因为过于注重应试教育而变得功利化。因为创业计划大赛在某种程度上真实反映了高校的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使得大赛更像是一场关于学校的科研能力和办学能力的角逐。而政府相关的主管部门在评价大学绩效的各项评估指标中也确实以学生参加不同竞赛活动及获奖情况作为参考进行评估。所以各个高校重视创业计划大赛,更多的不是为了有效开展创业教育,而是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以至部分大学校长亲自带领学生参加创业计划大赛。甚至为鼓励学生参赛,学校许以参赛学生保研或是给予奖金等利诱,这是应试教育作祟的表现。
很多高校举办的创业计划大赛只是理想化的比赛,所以不为人所知,导致这些比赛的参加人数极少。而创业计划大赛甚至因为高校追求理想化而慢慢蜕变成精英教育。因为很多大学生并不了解社会,更不了解创业计划大赛如何开展,只是根据书本知识不切实际天马行空地设想,使得创业计划说明书与实际相背离,其中对于创业计划所获取的收益分析更是理想化,不合实际;而绝大部分学生制订的创业计划存在着模式化的缺陷,似乎只有需要成百上千万的资金、短期内回报率高的创业计划才是真正的创业计划,这使得比赛在不切实际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之间的脱节现象很严重,科研成果无法转化为生产力。许多创业计划的参赛项目也是学生从老师处得到的无法转换成现实生产力的科研成果,这些项目前景受限或是市场前景不好,因其无法市场化而使得企业甚少关注这类比赛。企业关心效益,注重投入和产出,创业计划竞赛结果无法进入市场使得企业对这类项目关注度更低。加上创业大赛的理想化,使得大赛评委很少由企业界代表担任,也使得参赛学生失去和企业界人士面对面交流的机会,造成比赛被架空。
要想真正发挥以创业计划大赛为基础的高校创业教育,就一定要健全和完善创业计划大赛。首先要健全评选体系及评审规定,按照高校创业教育内容确立评选指标,加大对学生参赛的创新意识及精神的评价及考察,鼓励项目必须重视服务性和可行性,以尽可能获得风投;然后要加强和企业界的互动,如聘请优秀的企业界人士作为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使得创业能够更多地服务并服从于现实。
[1]王晓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有效性研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
[2]朱震宁,尚悦.论大学生创业教育与指导体系的构建[J].泰山学院学报,2012,(05)
[3]华金科.高职院校创业课程建设路径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2,(06)
[4]葛莉,盛国荣.我国创业教育的研究热点解读[J].科技管理研究,2011,(24)
[5]孙剑明,宋子祥.论国内外创业教育的发展[J].继续教育研究,2011,(09)
[6]吴轩辕.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组织的不足与改善分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06)
[7]张延平,黄宏伟,孙劲松.以创业计划大赛为载体,积极推动高校创业教育[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