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长冲
社会责任感是指社会群体或者个人在一定的社会历史与现实条件下形成的,为了建立美好社会而自觉承担相应责任、履行各种义务的自律意识和人格素质,是社会群体与个人在价值观、忠诚、良知、信仰等问题上的认同,是个人价值观、态度和信念的表现,也是人们对自身所应承担的职责、任务与使命的一种道德自觉和责任意识[1]。任何一个国家与民族在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如果想要取得长足的进步,从上至下都必须格外地关注与重视自己国家与民族成员的社会责任感的引导与教育,在日常的生活中将社会责任感内化,同时又能有效监督其成员社会责任感的履行与实践。
大学生是社会群体中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一个群体,他们在不久的将来就要融入社会,也必将承担起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的责任,因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意识的强弱、社会责任的履行与实践情况,不仅关系到个人的成长与进步,在深层次意义上决定了这个的国家与社会未来的发展层次与水平。社会责任感是一种软实力,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所在国家与民族的综合竞争实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引导当代大学生自觉地把社会需要内化为自身成才的目标,自觉地将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实现有效联系起来,自觉履行社会责任,作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2]。而当代的大学生成长于中国社会迅速发展又激烈变革的改革开放年代,他们的思想与价值观念、思维与行为方式都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与特征,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社会责任感的冲突和相对缺失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因而加强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任务迫在眉睫[3]。
由于当代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剧烈的时代变迁,大学生作为一个敏感的社会群体,以其独特的方式参与了这场变革,深刻地影响了他们社会责任感的确认[4]。随着时代的推移,当前“90后”大学生已经逐渐成为了大学生群体的主力,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总体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在日常的工作、学习与生活中,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与主张,有主人翁责任感,渴望个人成长与进步,同时也希望更好地承担起国家与社会的重任。然而,在社会多元化的影响和冲击下,当代大学生在社会责任感方面也存在着一些矛盾与问题。
1.对自我,责任感迷惘。因为成长环境的不同,当代大学生普遍个性鲜明、独立性强,但同时对自我利益过于关注,自我责任感在升学、就业、恋爱、结婚等问题上表现出明显的情绪化倾向和功利化倾向。因为过度地关注自我利益使得大学生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容易导致与他人、社会的冲突,从而使自己感到不满,产生责任迷茫感。
2.对他人,责任感混乱。由于大学生个人自我意识的发展,往往会出现夸大自己与他人之间的人际冲突的倾向,从而对与他人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的关系认识不足,反映出在追求个人目标实现的同时,往往会忽视或排斥他人的存在。
3.对集体,责任感缺失。当代的大学生个性独立,喜欢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不愿意过多地参与集体活动,对集体的事情常常会表现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集体主义荣誉感不强。
4.对社会,责任感淡漠。当代大学生注重现实和功利多于注重理想和信念,注重索取多于注重奉献,对自己所肩负的历史和社会责任缺乏正确的认识,缺少社会责任感,将更多的精力聚集在自身的发展和现实的利益上,重个人利益,轻社会利益[5]。
造成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既有大学生主体和主观的原因,同时又受到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当代大学生成长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市场经济带来的片面追求利益和实惠的影响无孔不入,同时多元化的社会文化和不良社会思潮时刻冲击着大学生朴素的思想,使得当代大学生群体理想弱化,个人主义、拜金主义问题凸显,集体主义观念薄弱,对物质利益和感官享受的过度追求弱化了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互联网络的快速扩张,压缩了当代大学生现实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同时由于缺乏自制力和鉴别力,很容易沉迷或者受到互联网不良信息传播的影响,如交友网站、游戏社区和个人微博,为吸引眼球不断更新信息,这些信息缺乏有效监督,真伪难辨,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也产生了消极影响。
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主要阵地,应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时代特点和思想实际,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积极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但目前,高校对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方面,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如注重理想教育、轻视责任意识教育,教育渠道单一、教育理念落后,教育缺少系统性和针对性,缺少与大学生的共鸣,客观上影响了社会责任感的教育效果。
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提高,当代的大学生很少经历过艰难困苦的生活,缺乏人生的历练,缺少责任承担,对于人生可能遇到的艰难、坎坷也缺少体验和思考。一些家长为了给子女提供更好的条件,帮助他们设计好了人生,剥夺了子女自身应有的选择权,而子女们从小也就习惯了父母包办,不去主动的思考,从而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的性格。只对成绩和分数负责,淡化了责任意识,使得学生不懂得感恩生活、感恩社会,形成了性格执拗、意志品格脆弱,不顾及他人感受的毛病,客观上也不利于大学生责任感的培养和教育。
高校作为大学生教育的主阵地,在人才培养方面必须要确立将成人教育与成才教育结合的原则,探索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有效路径,不断丰富载体、改进形式、整合资源,有效做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和强化[6]。
传统教育往往容易忽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教育者的主导作用,缺少自我教育。应当引导受教育者在体验中强化责任感教育。在思想教育的过程中,首先要深入认识和了解当代大学生,去了解、倾听以及掌握他们的思想和兴趣点,用他们能够理解和可以接受的方式给予必要的指导。采取适当的形式,将责任教育渗透到思想教育、文化教育、伦理教育和生活教育中来,将责任感培养与理想信念教育、权利义务教育、情感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科学使用现代化工具,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教会学生如何区分和甄别各类信息,协同营造良好的网络和社会环境,是家长、学校、政府和各级社会组织应当起到的作用。
文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加强文化环境对大学生的熏陶,有利于让学生自觉的接受责任感的认同。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校园文化建设既有塑造大学人文精神的功能,又是社会道德的构成要素和支撑杠杆,是塑造人和熏陶人的必不可少的载体与途径。大学生在校园文化氛围的熏陶与浸染中,获得高校文化归属感,在这种高层次的文化环境与氛围中,也能够不断提升个人的思想境界和集体观念,继而培养社会责任感。因而我们应当重视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载体,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注入和加强责任感的培养与教育,发挥校园文化活动在大学生责任感教育中的潜移默化作用[7]。
社会责任感的产生、发展归根结底离不开自身社会实践活动的启发和影响,社会实践是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最好的学校。大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义工、公益等活动的过程中,自己主动接触与了解社会,将书本的知识以及之前个人对社会的了解与认知带到实践中去检验,一方面要去检验知识的有效性与实用性,另一方面去修正自己对社会的理解与认知,在实践的过程中,体会他人生活的酸甜苦辣,感受社会秩序与功能实现途径,增强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能力与水平。因而大学生必须要利用好这一平台,学校和学生家长也应该主动引导学生投身到社会实践中来,使得大学生在活动中接受社会责任感锻炼。
当代大学生是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而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关系到个人的成长进步,也关系到整个国家与民族的长盛不衰。在当前社会多元化的背景下,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和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在培养的过程中,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8]。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都要重视起来,各方形成合力,有效地承担起各自职能,互相补位,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营造良好和谐的氛围与条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有效推进当代大学生责任感的培养与教育,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
[1]方凌瑾,唐良.强化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打磨现代人才的品质[J].高教论坛,2005,(1)
[2]王怡.9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之原因探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
[3]张帆,张丝媛.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4]吴允霞,吴健.论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及其培养[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
[5]石艳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大学生责任感的培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8)
[6]阚和庆,杨茹,胡建国.“9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及培育机制研究[J].北京教育,2012,(2)
[7]冯霞.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与培养探究 [J].学术论坛,2009,(2)
[8]夏燕.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路径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