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珲,刘雨婷
亲子关系原来是遗传学用语,指亲代与子代之间的生物血缘关系,现多见于心理学或教育学中,指父母与未成年子女的相互关系[1]。亲子关系是儿童早期生活中最主要的社会关系,是儿童进一步社会关系构建的雏形和实验[2]。这一阶段的亲子关系是孩子一生当中能否走向成功的最重要的关键时期。它对儿童和青少年的认知、情感和健全人格的形成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1973年,Ainsworth采用陌生情境(strangesituation)测验,界定了亲子关系的三种基本类型:安全型、回避型和焦虑-矛盾。其他研究者在此分类基础上又增加了第四种类型,即混乱型。亲子关系的概念提出后,西方心理学家从父母的教养态度、父母教养方式和行为等方面着手,研究其对儿童社会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不良的父母教养态度、方式和行为是儿童产生问题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3]。同时,随着互动理念的兴起,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儿童的气质、问题行为及其它心理病理问题反过来影响着亲子关系的建立。
问卷法实施方便、信息量大,是最常用的亲子关系研究方法。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亲子关系诊断测验、家庭教育调查问卷、父母教养方式量表、亲子冲突问卷等都是常用的调查问卷。当研究对象为农民、老人或文化程度较低的人群时,访谈法则成为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也有学者使用团体辅导、心理剧扮演等实验方法研究亲子关系与儿童问题行为关系,并且有学者尝试用自组织研究方法对亲子关系进行分析[4]。
在统计方法上表现出多元化趋向,越来越多的学者使用多量表比较、多元统计分析来进行研究,如Shek对香港中学生经济地位和亲子关系等内容的相关度进行研究时采用14张量表,数据处理采用多元方差分析等统计方法进行,国内外许多研究也都证实了这一趋势[5]。
1.亲子关系对儿童问题行为的作用。亲子关系对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巨大。国外学者经研究提出这样的观念:亲子关系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造成儿童心理发展问题和心理病理问题各因素中最有影响力的一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儿童生理和智能方面的影响。通过亲子交往,儿童开始认识世界,由此开始最初的学习。二是对儿童情感和情绪方面的影响。研究认为,儿童最初情感发展源自孩子对父母或抚养者的依恋,融洽的亲子关系能正向预测儿童健康的情绪情感发展,冷淡、漠视的亲子关系则正向预测儿童问题情绪情感发展。三是对儿童人格和品性方面的影响。亲子关系直接影响孩子社会性心理行为,孩子与父母或抚养者的关系是他们最初的社会关系网络,由此儿童获得了作为人的本质,获得社会属性,开始织造他们的社会关系网络。
亲子关系中的母子关系一直被认为是儿童社会性与情绪发展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心理学家对亲子关系的最初研究亦是从母婴依恋开始。研究表明:融洽和睦的母子关系会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而不良母子关系是造成儿童各种内隐和外显问题的危险因素。大量研究证实:母子依恋类型为紊乱/混乱型的儿童进入幼儿园后,常常无法正确构建社会关系,与他人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敌意、攻击行为。而回避型依恋的儿童社会交往过程中也常常表现出敌意、攻击行为。
梁兰芝、陈会昌、陈欣银采用实验室观察法考察中国儿童对母亲的依恋类型[6]。结果发现:中国两岁儿童对母亲的依恋有四种类型:淡漠型依恋、安全型依恋、缠人型依恋、混乱型依恋[6]。其中安全型和混乱型依恋的表现与国外研究者描述的美国、日本等国家儿童的行为大体相同,但淡漠型和缠人型依恋为我国儿童所特有,其表现特点与国外研究者描述的焦虑-回避型不安全依恋及焦虑-矛盾型不安全依恋有明显区别[6]。岳永华、张光珍、陈会昌等人在此研究的基础上考察了178名儿童,根据儿童在分离-重聚程序中的表现,修订新的编码表,划分了四种依恋类型,并在儿童2岁、4岁与7岁时让母亲填写《儿童行为核查表》,结果表明:安全型儿童在内隐问题行为和外显问题行为上都要显著低于不安全儿童;回避型儿童在外显问题行为上显著高于安全型儿童;矛盾型儿童在内隐问题行为上显著高于安全型儿童;混乱型儿童在内隐和外显问题行为上得分都比较高[7]。
近年来,父子关系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成为亲子关系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毫无疑问,儿童与父亲的关系质量也是影响其问题行为的一个重要方面。陈会昌,张宏学,阴军莉等人研究发现:父亲教养方式也同样影响儿童问题行为的发展。父亲对孩子的关心能够正向预测男孩的内隐和外显问题,对孩子的拒绝能够正向预测男孩的外显问题,与父亲形成安全依恋的儿童直至青春期问题行为和犯罪行为都表现出较低水平[8]。
2.儿童问题行为对亲子关系的作用。儿童并非单向地接受亲子关系的影响,而是带着自己的特点积极参与到与父母的互动中并塑造了他们与父母的亲子关系。Kagan提出了亲子依恋“气质假说”[9],认为“容易型”气质的婴儿更可能形成安全型亲子依恋,而“困难型”和“慢热型”的婴儿则分别容易形成抗拒型和回避型等非安全依恋[9]。
Schaffer采用观察法考察父母教养方式和态度与儿童的行为的相互作用,证明儿童的行为会影响父母或养育者对其教养方式和态度的选择。目前已有研究者开始系统关注不同时期(幼儿期、学龄儿童及青少年期)问题儿童行为对亲子关系的影响。例如吕勤,陈会昌等通过对儿童早期的追踪研究发现:儿童的行为对母亲教养态度具有长期的影响,并可能改变母亲的教养态度,2岁儿童的外显问题行为可以显著地预测4岁时母亲的惩罚性[10]。当家长与儿童交往时,不同行为特征的儿童会影响到家长的教育态度及情绪表达方式的选择[11]。Buss、杨丽珠等人的研究表明:活动性高的儿童与成人的互动会有较多问题,双方常陷入纠纷、冲突及力量型的斗争中,这样的儿童在社会交往中更多地表现出不耐烦、不友好;而活动性适度的儿童与成人的互动则较为和谐,这样的儿童在社会交往中更加友好。由此可见,儿童的内隐和外显问题行为都会对亲子关系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
3.儿童问题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互作用。近年来,国内的学者开始研究亲子关系与儿童行为的互动。张晓、陈会昌等通过对81名幼儿的父母历时两年的追踪测查得出结论:在儿童早期,至少在儿童进入幼儿园的最初一两年里,亲子关系与儿童问题行为之间可能存在动态的相互影响关系[11]。陈欣银、李伯黍等追踪考察亲子关系、儿童社会行为及同伴接受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儿童社会性发展过程中,儿童的社会行为和同伴接受性相互影响,亲子关系与儿童攻击性之间也具有相互作用[12]。侯静、陈会昌等采用家庭录像的方法考察了在家庭自然环境中的亲子互动行为与儿童行为抑制性发展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在以上家庭录像的两个情境中,随着年龄的变化,母亲的控制行为越多,儿童抑制倾向的发展速度越快,非抑制倾向发展得越慢;儿童顺从行为越多,儿童的非抑制倾向发展得越慢,抑制倾向发展得越快。父母之间的情感表达越亲密,父亲在身体上对儿童的积极情感越多,儿童的非抑制倾向发展得越快[13]。
由此可知,一方面,亲子关系在儿童问题行为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儿童自身的问题行为也会影响亲子关系的建立,进而间接影响儿童问题行为的发生发展。良好的亲子关系需要儿童与其养育者相互理解、共同努力、相互沟通才能建立起来。
亲子依恋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其中抚养者与问题儿童的行为的关系又是儿童个性、社会性发展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儿童早期亲子关系影响深远,儿童早期与父母或抚养者的关系直接影响儿童问题行为的产生。在亲子关系中,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态度和行为是儿童产生问题行为的重要原因。同时,随着家庭互动理念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儿童自身的行为是否会影响父母对其的教养态度,结果发现:儿童问题行为与父母的教养态度的关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儿童自身性格特征、气质行为会影响到父母对他们的抚养态度和行为的选择。
[1]孟育群.少年亲子关系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2]叶子,庞丽娟.论儿童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的相互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4)
[3]JerryM.Burger.人格心理学(第七版)[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4]扶跃辉,李燕.亲子关系研究新进展:自组织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6,(10):11-13
[5]王美萍,张文新.青少年期亲子冲突与亲子亲合发展特征[J].心理科学,2007,30(5):1196-1198
[6]梁兰芝,陈会昌,陈欣银.两岁儿童对母亲的依恋类型[J].心理科学,2000,23(3):324-328
[7]岳永华,张光珍,陈会昌.儿童的依恋类型与其问题行为的关系[J].心理科学,2010,33(2):318-320
[8]陈会昌,张宏学,阴军莉等.父亲教养态度与儿童在4~7岁间的问题行为和学校适应[J].心理科学,2004,27(5):1041-1045
[9]KaganJ.Thenatureofthechild [M].NewYork:BasicBooks,1984
[10]吕勤,陈会昌,王莉等.父母教养态度与儿童在2~4岁期间的问题行为[J].心理学报,2003,35(1):89-92
[11]张晓,陈会昌等.亲子关系与问题行为的动态相互作用模型:对儿童早期的追踪研究[J].心理学报,2008,40(5):571-582
[12]陈欣银,李伯黍等.中国儿童的亲子关系、社会行为及同伴接受性的研究[J].心理学报,1995,27(3):329-336
[13]侯静,陈会昌,陈欣银.中国家庭中亲子互动行为与儿童行为抑制性的发展[J].心理科学,2005,28(4):82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