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全运时期辽宁省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发展取向

2013-08-15 00:45:05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9期
关键词:大省全运会辽宁省

丁 辉

全运会是我国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综合性体育赛会,全运会的举办不仅是对各省市地区竞技体育运动水平的检验,同时也是对竞技体育后备力量的展示。第十二届全运会将于辽宁省沈阳市举行,作为主办省市,为了在全运会上取得好成绩,辽宁省对一线的竞技体育队伍加大了投入,在人力物力上给予充分的支持与保障。而从长远的发展观点来看,若要长时期地保持体育大省的地位,辽宁省还应在青少年的体育运动发展方面给予高度重视,并充分运用举办全运会这一大好契机,制定出青少年体育运动发展的战略性纲领,进而促进辽宁省竞技体育运动水平的提高,进而为推动我国竞技体育水平的持续提高提供必要的保障。基于此,本文对后全运时期辽宁省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发展取向进行探讨,旨在为制定具有科学性、实效性与发展性的发展导向提供必要的借鉴与参考。

一、辽宁省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发展现状

辽宁是我国体育大省,曾为国家培养与输送了大批优秀的体育人才,在推进我国竞技体育运动发展,确立世界体育大国地位的进程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辽宁省形成了诸多优势体育项目,例如足球、排球、乒乓球、女子中长跑、击剑、举重以及柔道等。然而,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作为工业大省的辽宁,其发展态势呈现出明显的滞后性,经济发展的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竞技体育运动的发展,上述的诸多优势项目逐步走向了没落。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缺乏经济实力的支撑,竞技体育优势项目的发展缺乏动力与保障;另一方面则体现为青少年体育运动发展的薄弱,造成了后备人才体系的构建呈软肋式的发展态势。现阶段,辽宁省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发展依旧延续着传统模式,即青少年的体育运动由学校体育、业余体校、省市专业体校等部分组成,构架出一种阶梯式的培养模式。其中,学校体育是辽宁省青少年体育运动开展的主要途径,是学生体育兴趣形成以及体育潜能展示的主要场所。但是,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使得学校体育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体育资源相对较为匮乏,无法从根本上满足学生的体育参与需求。而选入业余体校的学生又因为训练条件的限制,无法对其体育潜能进行最大限度的激发,也造成了大批学生被迫放弃体育训练,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流失或浪费。因此,辽宁省青少年体育运动受客观条件限制以及发展思维理念制约,呈现一种畸形的发展,人才流失、资源浪费的现象较为严重。青少年体育运动发展的滞后已成为限制辽宁省竞技体育运动水平提高、巩固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二、全运会对青少年体育运动的检验作用

(一)全运会上取得的成绩是青少年体育运动发展现状的真实体现

为了在全运会上获取优异的成绩,各参赛代表队都会召集优秀选手组成最强的参赛队伍,其中既包括本地区的优秀选手,同时也包括因实行职业化模式而转会其他省市俱乐部的优秀运动员。由于我国体育职业化发展模式尚处于尝试性发展阶段,因而省籍的外流优秀选手的人数比例较小。因而,各代表队的组成依旧以本省市的运动员为主。对于各省的运动代表队而言,在全运会上取得何种成绩,是对代表队整体水平的检验,其中较为重要的标准在于人员年龄结构组成的合理与否。如果年龄结构年轻化,并取得较为理想的成绩,则代表着青少年体育运动发展体系的完善;若年龄结构老化,不论其获取何等成绩,都凸显出青少年体育运动发展体系的构建存在着偏失与漏洞。因此,全运会是对辽宁省青少年体育运动发展现状进行合理检验的重要手段。

(二)优势体育项目能否获取优异成绩是对优势体育项目梯队建设的展示

在一般情况下,优势项目是各省市优先发展与重点培植的对象,无论在资金投入、物质保障还是在人力资源的支持上,都凸显出巨大的优势。而优势项目的形成,需要传统底蕴的支持与保障,即包括教练员队伍的素质水平,也包括训练体系、训练理念以及训练手段的先进与否,同时更为主要的是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因此,辽宁省的优势项目能否取得优异的成绩,是对辽宁省优势体育项目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全面展示。

(三)体育大省称号的实至名归要以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发展为基础保障

体育大省的衡量标准在于历届全运会的表现以及对国家竞技体育事业发展做出的贡献。自我国重返奥运舞台,辽宁籍选手就成为夺金的主力军,截止到2012年伦敦奥运会,辽宁籍选手已获取金牌32枚,位居全国第一。另外,在历届全运会上,辽宁省在金牌总数上也名列前茅。而作为即将举行的第十二届全运会的东道主,辽宁省更有望取得突破性的成绩。辽宁竞技体育之所以长时期保持国内的领先地位,其主要原因在于后备人才的不断涌现使得竞技体育的整体水平得以保持与提高。近年来,由于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辽宁省的竞技体育呈现出下滑的趋势,一些长期占据国内领先地位的优势项目逐渐消失,后备人才的匮乏、梯队建设的短缺已成为辽宁省竞技体育运动发展的短板。因此,第十二届全运会不仅是对辽宁省体育大省称号的检验,同时更是对其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检验。“少年强则国强”,只有实现辽宁省青少年体育运动的蓬勃发展,才能有效地昭示体育大省竞技体育运动发展的勃勃生机。

三、后全运时期辽宁省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发展取向

(一)突出优势项目,加强后备人才的梯队建设

通过全运会的检验,能够全面把握辽宁省竞技体育运动发展的真实水平,同时也能够折射出所存在的问题,为制定未来的发展战略目标提供较为详实的数据。从竞技体育特征的角度来阐述,辽宁省竞技体育在后全运时期的发展,应以保持优势项目为主,这是确保体育大省地位的重要手段。因而,要加强对优势项目后备人才的培养,完善各梯队建设,进而为辽宁省优势体育项目的长盛不衰提供必要的保障。

(二)放眼未来,实现全局性的统筹发展

通过举办全运会,不仅能够对辽宁省优势体育项目进行检验,同时,也能够凸显出辽宁省的弱势体育项目。作为国家久负盛名的体育大省如果仅仅依赖几个优势项目来粉饰门面,必将导致辽宁省体育运动的发展步入歧途,形成失衡发展的态势。因此,在后全运时期,辽宁省应在确保优势项目发展的前提下,本着放眼未来、全面发展的思想,整合省内的体育资源,针对竞技体育发展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修正与调整,消除狭隘的“既得利益”的功利主义思想,以青少年队伍建设为起点,制定长效的发展机制,为促进辽宁省竞技体育运动整体水平的提高,实现平衡状态下的逐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加大对学校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为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学校体育是竞技体育与社会体育发展的基础,能够为两大体育体系的发展提供巨大的人才资源。相对于辽宁省而言,在全运会结束后,应加大力度以推进学校体育的发展。其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在于加强学校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以便于为学生参与体育运动提供必要的保障,进而有效地增加体育人口的数量,为进一步的合理选材与重点培养创造有利条件。另外,在学校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过程中,应根据学校的体育传统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与配置,使其传统优势得到更为有效地凸显,成为名副其实的足球重点学校、乒乓球重点学校、田径重点学校等独具特色的学校体育先进单位。

(四)建立学校与社会一体化的培养模式,运用社会力量推动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发展

在后全运时期,辽宁省应加强对社会资源的引进与运用,建立学校与社会一体化的培养模式,充分整合学校与社会的体育资源,使之形成合力,进而促进辽宁省青少年体育运动的蓬勃发展。应成立以学校体育为基础,社会资源为辅的培养体系,以促进学校体育资源的最优化发展,进而为青少年体育的发展提供保障。同时,学校体育应借助于社会力量的助推,组建专项俱乐部,为具有体育天赋的青少年实现成才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另外,要注重学校体育特有的育人功能的发挥,在“促优成才”的同时,激发广大学生的体育参与热情,养成自主参与体育活动的良好习惯。

[1]何振梁.全运会对我国发展的影响[J].体育文化导刊,2004,(3)

[2]王小朋.我国体育职业化研究综述[J].体育文史,2001,(3)

[3]田麦久.国家(地区)竞技运动项目实力水平的评定及优势、潜优势项目的遴选[R].第八届体育科学大会报告,2008

[4]王雷.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发展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1(2)

[5]曹振康.关于教体结合与学校竞技体育的探讨[J].湖北体育科技.2001,20(4)

猜你喜欢
大省全运会辽宁省
加快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 争当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
活力(2019年17期)2019-11-26 00:40:26
传统农业大省如何走现代化道路
区域文化产业发展视角下黑龙江边疆文化大省建设研究
第12、13届全运会田径项目成绩对比及建议
辽宁省各级工会收看十九大开幕会
全运会近千名医护人员提供医疗卫生服务
健康管理(2017年8期)2017-12-01 23:52:56
第十三届全运会志愿者风采
完美闭幕
环球时报(2017-09-09)2017-09-09 07:23:48
辽宁省环境保护厅与辽宁省气象局进一步深化合作
辽宁省自然环境分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