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浚哲,李 滨
中外旅行社经营管理模式差异比较
孙浚哲,李 滨
旅游业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占据着很大的优势,但是我国的旅行社在竞争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与国际旅行社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本文通过对中外旅行社的经营模式进行分析,找出阻滞我国在国际旅游市场中站稳脚跟的原因,并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中外旅行社;经营管理;模式;差异;比较
孙浚哲/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在读硕士(四川成都610041);李滨/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高级讲师(四川成都 610041)。
中外旅行社由于两者产生的历史背景不同,使得其基本经营管理理念也存在差异,我国旅行社发展距离国外旅行社还有一定的差距。随着国外旅行社的不断涌入,国内旅行社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通过比较研究,可以掌握中外旅行社基本经营管理理念的差异,对于二者在组织结构、业务运作模式及营销管理方式上的异同及中外旅行社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进行研究,对于国内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国内旅行社的非常规发展模式。由于我国的旅游业发展起步较慢,与国外相比有较大的差距。在国外发展国际旅游的同时,我国的旅游业刚刚起步,为了跟上国际步伐,同时也为了发展国际交流,我们必须要先发展国际旅游尤其是入境旅游。直至我国的经济水平有了提高,人们在工作之余有了闲暇时间,国内旅游才较为普遍。因此,我国的旅游发展模式是非常规的。
外国旅行社的常规发展模式。经济发达国家在二战后,由于经济、交通、通讯等事业的发展,旅游活动成为了一项大众需求。随着这些因素的不断完善,使长距离的国际旅游成为可能。大多数发达国家遵循的常规发展模式为先发展国内旅游后发展国际旅游。这种发展模式符合一般事物的发展规律,即由低到高的自然过渡。
发达国家沿着常规旅游发展道路不断发展进步,较少的强调旅行社企业的创汇功能,而国内旅行社企业的发展轨迹是非常规发展,以入境游为主,要求旅行社企业为国家经济发展计划提供相应的而且是巨额的外汇支援,从这个方面来看,我国政府对旅行社企业的管制最为严格。
1.中国旅行社业投资经营理念。中国旅行社业投资经营理念的特征,一是投资主体的行业进入带有明显的政府行为背景。在一定程度上,中国政府官员的行政方式上的偏好取代了旅游企业的市场偏好,从而导致成本和垄断资源的大量进入。二是行业进入技术和资金壁垒相对较低。一部分旅游企业投资主体以“战略占有”和“资产转移”为投资目的,这样就在客观上形成了“亏损性进入”和“亏损性占有”的情形,相对降低了行业的进入技术和资金壁垒。三是资产运作还处于“小、散、乱、差”的发展时期。使得企业无法通过资产运作来实现旅游业投资的规模化经营。
中国旅行社的经营特点,一是旅行社经营资金投入较少;二是旅行社经营依附性较强;三是旅行社经营对无形资产要求较高;四是旅行社经营风险较大。
2.外国旅行社业投资经营理念。投资者进入旅行社业可以有多种选择方式,包括直接投资、收购与兼并、合资与合作、战略联盟等。投资经营理念是市场选择和企业行为导向。发达国家旅游企业进入旅行社业的资本主要是为了寻求最大化的收益,在这个规律指导下,由资本的人格化主体——企业家投入。他们的进入与退出很少有政府的干预。
1.以中国为代表的水平分工体系。水平分工体系源于我国的非常规发展体系。根据业务范围分类标准,我国的旅行社分为国际旅行社和国内旅行社两部分。国际旅行社的经营范围包括入境旅游业务、出境旅游业务和国内旅游业务以及其他经国家旅游局规定的旅游业务。国内旅行社的经营范围仅限于国内旅游业务。我国对旅行社企业的类别划分是出于对旅行社行业行使宏观管理、确保旅游接待质量的需要而做出的规定,而不是旅行社企业在经营业务方面自然分工的结果。
2.外国旅行社的垂直分工体系。外国旅行社分工体系多是指欧美国家中旅行社的分工。在欧美国家,人们根据旅行社经营的业务类型依次分为旅游批发商、旅游经营商、旅游代理商。旅游批发商、经营商指主要经营批发业务的旅行社或旅游公司,根据自己对市场需求的了解和预测,大批量地订购交通运输公司、食宿接待企业、旅游景点等旅游供应企业的产品和服务,然后将这些单项产品组合成为不同的包价旅游线路产品或包价度假集合产品,最后通过一定的销售渠道向旅游消费者出售。另外,旅游代理商是代表顾客向旅游批发经营商及各有关行、宿、食、游、娱方面的旅游企业购买其产品,反之,旅游代理商也是代理上述旅游企业向消费大众出售其各自的产品。在欧美地区,旅行社之间上述分工完全出于自然,而非人为要求。
3.中国旅行社业现行分工体系的弊端。我国大型旅行社企业没有实现规模经济,其规模优势得不到发挥。而中、小旅行社企业又缺乏明确的市场定位,其发展总得来说是举步维艰。旅行社行业内恶性价格竞争盛行,导致旅游业市场秩序混乱。旅行社产品差异化程度低,品牌意识淡漠,没有强大著名的品牌。
中国旅行社业务运行方式为旅行社负责旅游产品的设计、组合、促销、销售,直接面对包括散客在内的各类旅游者。
外国旅行社业务运行方式是旅游批发商主要负责旅游产品的开发与设计,并不直接向公众出售旅游产品。旅游经营商主要负责编排及组合旅游产品,经营商兼营一部分零售业务,但并不主要经营零售业务。旅游代理商直接向个人或社会团体宣传和推销旅游产品,负责招徕旅游者和当地接待。
中国的旅行社需要重新调整其内部结构,创新经营管理的方式,通过逐渐加强自身的软硬件设施发展和品牌化经营管理的策略,建立著名强势的品牌,增强实力,接受来自国际旅行社的挑战。中国现有的旅游企业集团普遍存在品牌和实力较弱的现象,并且在经营和管理的方式上与国际旅行社存在较大的差距。
国际品牌是一个民族创新素质的体现,同时也是一个国家的骄傲。而一个国家是否拥有国际品牌也是该国经济实力和国家竞争力的象征。在国际市场上,发达国家的产品之所以立于不败之地,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其品牌的力量和国际竞争力。如美国的运通和英国的通济隆旅行社。我国的旅行社需要打造品牌化的旅游形象和产品,使我国的旅行社在国际旅游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在国际旅游市场中,名牌旅行社具有很大的优势,其原因在于长期坚持品牌化经营的战略,系统化的实施其品牌营销管理。国际旅行社的具体经验包括牢固的品牌意识,准确的品牌定位和完备的品牌结构。
我国旅行社在品牌建设方面较薄弱,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我国旅行社的品牌意识薄弱、经营理念不成熟。大多数旅行社缺乏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没有充分的认识到尊重游客和重视服务的价值,使游客在旅游消费中难以感受到关怀与重视,难以形成品牌概念。
1.提高市场化程度。进一步完善旅游业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旅游市场效应真正起到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让旅游市场主体的企业和旅游企业投资人能较为宽松的进入和退出旅游市场,进一步促进正当竞争,实现市场规则下的适者生存、优胜劣汰。
2.积极鼓励旅行社进行旅游产品创新。旅行社在业务上需要进行自主的产品设计,导致一些中小型旅行社受自身资金和人才不足等限制,一味模仿大型旅行社,导致低级价格竞争的恶性循环,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因此,旅行社需要培养良好的自主创新精神,开发自己的旅游产品。
3.提高旅行社的品牌经营意识,建立良好的品牌经营市场。目前,许多旅行社已经意识到品牌经营的重要性和品牌经营的价值。旅行社需要树立良好的品牌经营意识,并开拓自有品牌的经营,自觉、主动的将其纳入到企业经营战略中,建立自有品牌的经营管理理念,以此来带动我国旅行社经营集约方式的转变,不断提高旅行社经营质量和服务质量。
通过以上中外旅行社经营管理模式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旅行社企业若想在国际旅游市场的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并不断发展,还需要不断进行积极的创新,开发新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树立良好的经营管理理念,并提高旅行社品牌经营管理的意识,逐渐形成良好的旅行社品牌,这样才能在新一轮国际旅游市场的竞争中发展壮大。
[1]许冬梅.浅析中外旅行社业发展趋势[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7)
[2]向丹.中外旅行社分工体系比较研究[J].现代商业,2007,(15)
[3]邱萍.中外旅行社品牌化经营模式对比研究[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
[4]朱斌.中外旅行社业比较研究[J].企业经济,2004,(2)
[5]张忠元,向洪.旅游资本[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
[6]罗贝尔·朗加尔.旅游经济[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92-93
F592
B
1671-6531(2013)09-0032-02
何 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