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博洋,杨 宁
关于“们”的语法性质和语法意义研究综述
刘博洋,杨 宁
近年来,“们”的语法问题颇具争议,本文从语法性质和语法意义入手,确定现代汉语中“们”的基本语法问题,为“们”问题的深入研究提供范式基础,主要对先前“们”的语法性质和语法意义研究进行回顾与总结,并提出相应见解。
“们”;语法性质;语法意义;综述
刘博洋/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吉林长春130024);杨宁/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生(吉林长春130024)。
关于“们”的语法性质的争论,呈现出先模糊后精准的一个讨论趋势,目前主要有“后缀”、“词缀”、“衬素”、“助词”、“语缀”、“两分”、“标记”等说法;主要可归为四类,分别为“词缀说”、“助词说”、“语缀说”和“两分说”,其本质在于确定“们”的语法性质是“构词”还是“构形”。
“词缀说”的代表主要为赵元任、朱德熙、陈望道、郭良夫、陈光磊等。
赵元任(1979)先生在《汉语口语语法》一书中,谈及“们”是用的较少的名词后缀[1];朱德熙(1982)先生在《语法讲义》一书中,认为“‘们’是人称代词和指人名词的后缀,表示复数”,而词缀与语素的关系则是“词缀都是定位语素,因此所有的不定位语素,我们都不把它看成是词缀”[2];陈望道(1978)先生在《文法简论》一书中把“们”的语法性质归为“衬素”。“‘衬素’是具有衬贴性质的最小成素,兼具表征、制约的功用。”陈望道(1978)先生认为“们”是具有制约作用的衬素,对自身添附的单位起到变化、调制的作用,并突出强调了“‘们’兼具概括、概余两种性质”[3];郭良夫(1983)先生在《现代汉语的前缀和后缀》一文中提出“‘们’是一个表示复数的后缀,可以跟代词合用,也可以跟名词合用”,并指出“‘们’也可以是词组的后缀”;陈光磊(1994)先生在《汉语词法论》认为“‘们’是构形后缀,是加在指人名词和身称代词后面表示“群”的意义的”[4]。
与“词缀说”对立的是“助词说”,代表人物主要为邢福义、胡裕树。胡裕树(1962)在他主编的《现代汉语》一书中,将“们”列为除结构助词、时态助词之外的其他助词[5];邢福义(2002)先生也在《汉语语法三百问》中将“们”列为“表数助词”,与“结构助词”、“时态助词”、“比况助词”和“语气助词”相并列[6];陈小荷(1980)在《谈谈“数量词”与助词——与张静同志商榷》一文中,认为“‘们’不是什么词缀或词尾,而是表示指人的名词的“数”的助词”[7];房玉清在《助词的语法特征及其分类》一文中,也将“们”划为数量助词[8]。
陶振民(1990、1991、2000)则认为“们”兼具词缀和助词的双重性质,继而提出“语缀说”。先后在《“们”的语法归类说略》、《物类名词后用“们”的语法现象——兼论修辞现象和构词现象的差异》、《“们”表复数语法意义的结构形式》等论文中以“语缀”解释“们”现象。陶振民将“们”作为语素还是词做了严格的区分,最后认为“由于‘们’在词和短语中都是处在末位,位置固定,其语法意义只表复数,附着性很强又是它的显著特点,将‘们’”划归‘语缀’较妥。‘语’中既能包含词,也能包含短语,两种现象都概括了,并消除了名称上的矛盾”[9]。
与“语缀说”的统一对待不同,“二分法”则提出根据“们”的语法性质分别对待,作为语素时则为词缀,是构词方式;作为词时则为助词,是构形方式。代表人物为马庆株、宋玉柱。宋玉柱(2005)在《关于语素“们”和助词“们”》一文中写到“王先生是把‘人们、你们、他们、咱们’中的‘们’和‘同志们、朋友们、战士们’中的‘们’看成同一个‘们’。我(以及其他编者)是把这两个‘们’分别看待的,即二者没有同一性。具体地说,把‘人们、你们、他们、咱们’中的‘们’看成语素(词缀),而把‘同志们、朋友们、战士们’中的‘们’看成助词”[10];马庆株(2002)先生在《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马庆株卷》中谈到“们”,也将其一分为二地看待,认为“‘们’加在指人名词后面表示复数而不构成新词时,这‘们’是表示复数的助词,简称作复数助词,复数助词与序数助词可以合起来叫做数序助词。”[11]马庆株先生将“们”是否构成新的词位,作为判定“们”是词缀还是助词的标准。而并非从语素、词、短语、句子的语法层次来划分词缀还是助词。
“标记说”则以李艳惠、石毓智(2000)为代表,他们将“们”作为表复数的标记,认为“‘们’主要是用于代词之后表示复数的,但是也可以用于普通名词之后”[12]。
各家对于“们”语法性质的探讨,主要偏重于“们”是“词缀”还是“助词”,即探讨“们”在具体语义环境下组成词或短语的方式是“构词”还是“构形”,大体呈现出词缀-助词-两分的总体研究脉络,语法性质研究语法深入,我们认为“们”的语法性质的确定应依照两分法,划分为“成词语素”和“非成词语素”两类,“成词语素”其语法性质为构词后缀,“非成词语素”其语法性质为构形助词。结合上述研究我们认为,为确定“们”的语法性质,可将其分“成词语素”与“非成词语素”两类,“成词语素”其语法性质为构词后缀,“非成词语素”其语法性质为构形后缀,判定“们”是“成词语素”还是“非成词语素”的具体方法有三:一是判定语素、词、短语是否为层级构建关系;二是判定语义是否对等;三是判定“们”的前后,是否具有对等的数量关系。
关于“们”的语法意义的确定,传统观点是“表复数”,但我们认为稍有欠妥。关于“们”的语法意义问题,虽说提出“复数说”的大有人在,但也有提出“群体说”、“不定数说”、“整体多数说”、“定指说”等,主要涉及“们”是否具有表复数的形态义。吕叔湘(1985)先生在《近代汉语指代词》中提出“们”加在单个人称代词的尊称谦称之后的复数形式,具有两种复数意义,即“真性复数”和“连类复数”,并指出“在‘连类复数’中,‘们’=‘及其他’”,[13]同时谈及了复数代单数的特殊情形,在多数情况下表谦称和尊称,此时,吕叔湘先生已意识到“们”的表数范畴,具有区别意义,但并未深入探讨。
认为“们”的语法意义有“表复数”的主要代表人物为朱德熙、吕叔湘、邢福义、陶振民、房玉清、陈小红等。
朱德熙(1982)先生只概论“们”表复数[2];吕叔湘(1982、1980)先生确定“们”的语法意义为“表复数的词尾”[14],“用在代词和指人名词的后边,表示多数”[15];邢福义(2002)先生明确将“们”作为复数助词来说明,并指出在表复数意义时的两点特殊性,一是在隐性的语义内容上,有些词语加上“们”不一定表示复数,如“娘们、爷们、哥们、姐们”;而有些词语不加“们”亦是复数,先生以“学生”为例说明。二是“们”附着在表人专用名词后加“们”,表一类人,即表示连类性;“们”附着在物类名词后,具有拟人化作用[6];陶振民(1991)在论文《物类名词后用“们”的语法现象》一文中明确指出“们”是表复数的语缀,并认为物类名词后加“们”系拟人用法并不准确,提出物类名词后附加“们”与指人名词后附加“们”在语义功能相同,“们”都表示复数,是复数标志,并再一次强化了“们”与指物名词结合的语法形态而非修辞形态[16];房玉清(1981)在《助词的语法特征及其分类》中将“们”作为数量助词阐述,表示复数,强调了复数意义的不同,但未作过深探讨[8];黄自由(1996)先生提出“数”范畴,认为“们”可以同时表示类范畴和数范畴[17];杨宁(2006)认为“‘们’是表示复数的形态标志,在组合关系和句法功能上有着不同于其他构形虚语素的语法特征”[18]。
陈小红(2005)在《论“们”的语法意义和“N们”的指称特点》以“复数说”为基础,提出“整体多数说”,在复数的本质上强调“整体”,但是却不是“群”的意义[19]。袁梅(1996)在《“们”的语法意义及其实现》一文中较为全面的说明了“们”具有复数标记的三种复数意义,即为“真性复数”、“连类复数”、“假性复数”,在此是对吕叔湘先生“真性复数”与“连类复数”的一种补充,更将复数形式表单数意义的这种特殊情况作为“假性复数”加以阐释[20]。
相较于“复数说”,太田辰夫(1987)在《中国语历史文法》一书中认为“复数说”稍有不确切,提出“不定数说”,以解释为何附加“们”的词语前不可有定量数词修饰[21];陈望道(1978)在《文法简论》中提到,“‘们’表示多数,需要讨论”,并认为应慎重看待“们”表多数的语法意义这一问题,提出了“们”具有概括、概余意义的说法[3];
陈光磊(1994)先生曾在《汉语词法论》一书中认为,“们”表示“复数”范畴,不尽妥当。陈光磊先生认为“们”表示复数受限的条件很多,一是限于指人名词,物类名称名词与们连用只为拟人修辞;二是受数量词限制,不可与确定的数量词同时出现,且出现的条件与语境相关,灵活性高;三是不定数量的指人名词可加“们”。并指出“‘三个学生们’的错误不在于数量的重复,而在于混淆使用了两种不同的表数量方式”,并对不定数量定语的指人名词加“们”作解释为在于统括论群,在于概指集体[4]。
与“复数说”对立的“群体说”主要代表人物为胡裕树先生,胡裕树(1962)先生提出“‘们’表‘群’的意义。‘群’是不计算数量的多数,相对的格式是计算数量的多数”[5];胡裕树(1985)先生在《从“们”字谈到汉语语法的特点》一文中,提出汉语表示复数的两种手段,一种为词汇手段,一种为词法手段。词汇手段即采取数量词的手法,而词法手段是借助“们”构成不定量复数词[22]。因此,我们认为“复数说”并未重视计量与不计量的区别,只是将“们”笼统概括为表复数,将诸如“三个学生们”现象作为一个错误的语法现象归类,而胡裕树先生从“数-群”关系上对其语法错误做了合理的解释,并强调了“们”语法意义“群体说”的合理性。
我们认为,在“们”的语义性质确定上,应更加注重现代汉语的表义功用的描写与分析,“复数说”较为笼统,“们”的语法意义在具体表义中,不尽然表示复数,与英文中的“-s”/“-es”有本质的不同。
黄伯荣、廖序东(2007)先生在其主编的《现代汉语》一书中,也提出了对立关系的不同的说法,即“人称代词‘我、你、他’与‘我们、你们、他们’是个体与群体的关系,而并非单数和复数的对立”[23]。
基于“复数说”与“群体说”的基础上,童胜强(2002)在《“们”的定指意义》一文中提出了“定指说”,深入通过探讨“们”的语义限制,受朱德熙先生“带‘们’字的词或短语一般只能出现在主语的位置上”这一启发,从语言实用角度更好的解决句子中“们”的语义定位问题。通过是否具备有定语及其他限制,来判定“们”是否可用[24]。但是,陈小红(2005)在《论“们”的语法意义和“N们”的指称特点》一文中,指出童胜强所说的“们”只是定指(复指)的“们”,还应有不定指(类指)的“们”和无指的“们”[19]。
我们认为,在“们”的语义性质确定上,应更加注重现代汉语的表义功用的描写与分析,其语法意义的表述准确来说应为“不定数-群体说”,“复数说”已经作为一个较为笼统的概念。而语言发展与演变的复杂性与时代性则要求我们在以后的研究过程中注重特殊性分析,注重整体语境下的特殊用语思考,多层面探讨特殊语境下的“们”的语义性质和语法特点。
关于“爷儿们、娘儿们、哥儿们、姐儿们”问题是“们”问题的口语化中比较特殊的一种现象,在上文我们也谈到,这些词汇所表达的数量含义并非复数。关于这一问题,现有研究如下。
郭良夫(1983)先生认为“爷儿们、娘儿们、哥儿们、姐儿们”的特殊性是因为后缀“儿”的出现;而邢福义(2002)先生则将这种现象解释为“隐性语义”的一种;吕叔湘(1985)先生建议将“爷儿们、娘儿们、哥儿们、姐儿们”作为类型来看;马庆株(2002)先生指出:“在名词中,不表示复数的‘们’总是儿化的,例如爷儿们、娘儿们儿、姐们儿、哥儿们儿。上述各例既能加上表示单数的‘一个’,又能加上表示多数的数量定语”[11]。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们”儿化后前置的数量定语既可确定亦可不确定。
近些年,随着人们对“们”语法问题的关注,“爷儿们、娘儿们、哥儿们、姐儿们”的研究也较为深入,主要包括“爷儿们、娘儿们、哥儿们、姐儿们”的历时性研究,词汇-语法化过程研究,词缀“儿”的固化作用等等。
许益方(2007)在《“名们”结构的历史研究》论文中谈到了“爷儿们、娘儿们、哥儿们、姐儿们”分别的形成及发展演变,分别列举出了“爷儿们、娘儿们、哥儿们、姐儿们”每个词的不同形式。文中所举例如下:
爷儿们——爷们、爷们儿、爷儿们、老爷们儿
娘儿们——娘儿们、老娘们儿、娘们
哥儿们——哥们儿、哥儿们
姐儿们——姐们、姐儿们
并根据词汇的义项分析法,结合语料分析语用意义及组合规律,将“爷儿们、娘儿们、哥儿们、姐儿们”这一组词视为固化词,其意义亦不受“们”自身限制。[25]
安俊丽(2006)将“爷儿们、娘儿们、哥儿们、姐儿们”这一组词进行不同时期的语料分析,探索其成词成义方式。着重分析了“儿”与“爷、娘、哥、姐”的语言色彩及“们”的语法化对词义语法性的改变,安俊丽认为“‘儿’已经完全虚化,只是一个音节结构,虽然它已不具备词汇意义,但是由于‘们’虚化程度的不同,在现代汉语共时平面形成了一个语法化的斜坡。斜坡的最底层的‘们’仍可以表示复数语法意义、具有完整的语音形式。”[26]
运用词汇-语法化的研究方法,朱洪军(2004)和李金满、王同顺(2008)运用义项分析、语料分析、语法分析的方法解释“爷儿们、娘儿们、哥儿们、姐儿们”这组词的演变与形成,朱洪军更加强调了“儿化”对词义改变的意义。
陶振民(2000)则从构词语素与构形语素的区别谈到了“爷儿们、娘儿们、哥儿们、姐儿们”这组词的特殊性,并再度扩展,由“爷儿们们、娘儿们们、哥儿们们、姐儿们们”新一组词得出结论“同形不同功用的构词语素可以并存,同形同功用的构词语素不能并用。”[27]马庆株(2002)先生也说“含词缀‘们儿’的词突破了‘北京话避免两个儿化同时在一个词里出现’的一般规律。”[11]然而,我们通过对“们”语法意义和语法性质的确定,不难对“爷儿们、娘儿们、哥儿们、姐儿们”和“爷儿们们、娘儿们们、哥儿们们、姐儿们们”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与定位,陶振民的论断仍然是从“语缀说”的角度展开的,由“分论-两分说”来谈,两个“们”的语法性质不一,即一个为词缀,一个为助词。“爷儿们、娘儿们、哥儿们、姐儿们”这一组词中的“们”构成新的词位,因此是后缀。“爷儿们们、娘儿们们、哥儿们们、姐儿们们”这一组词的“们”并未构成新的词位,表示的是“复数-群体”义,因此是助词。
[1]赵元任著,吕叔湘译.汉语口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17
[2]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28-31
[3]陈望道.文法简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8:89-91
[4]陈光磊.汉语词法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4.4
[5]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296
[6]邢福义.汉语语法三百问[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25-131
[7]陈小荷.谈谈“数量词”与助词[J].江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2)
[8]房玉清.助词的语法特征及其分类[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1,(4)
[9]陶振民.“们”的语法归类说略[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4)
[10]宋玉柱.关于语素“们”和助词“们”[J].汉语学习,2005,(4)
[11]马庆株.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马庆株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4:55-56
[12]李艳惠、石毓智.汉语量词系统的建立与复数标记“们”的发展[J].当代语言学,2000,(1)
[13]吕叔湘著,江蓝生补.近代汉语指代词[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5:70-72
[14]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43
[15]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342
[16]陶振民.物类名词后用“们”的语法现象——兼论修辞现象和构词现象的差异[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1,(1)
[17]黄自由.实用语言学教程[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367
[18]杨宁.“们”的语法特征分析[J].唐山学院学报,2006,(9)
[19]陈小红.论“们”的语法意义和“N们”的指称特点[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6)
[20]袁梅.“们”的语法意义及其实现[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1)
[21][日]太田辰夫著,蒋绍愚、徐昌华译.中国语历史文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319
[22]胡裕树.从“们”字谈到汉语语法的特点[J].语文园地,1985,(12)
[23]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6
[24]童胜强.“们”的定指意义[J].中国语文,2002,(3)
[25]许益方.“名们”结构的历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26]安俊丽.汉语中复数标记“们”的语法化——据“哥们儿,爷们儿,娘们儿”的考察[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1)
[27]陶振民.“们”表复数语法意义的结构形式[J].焦作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6)
H146
A
1671-6531(2013)09-0018-03
何 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