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2013-08-15 00:53:20宋英俊
重庆行政 2013年4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改革建设

□ 宋英俊

作者:本刊副总编,副编审

党的十八大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经历了探索酝酿、稳步推进和创新突破几个阶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文化事业改革也不断向前推进。1979年,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提出了新时期我国文学艺术事业发展的一系列指导方针,为新时期文化体制改革奠定了基础。1980年,文化部主持召开的全国文化局长会议提出要 “坚决地有步骤地改革文化事业体制,改革经营管理制度”。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加快发展经济上新台阶的同时,要把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新水平,强调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思想,对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至此,积极推进文化事业改革成为文化发展的基本方针。

1996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决议明确了文化体制改革的任务和一系列方针。决议指出要积极培育和完善文化市场,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事业的活力,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力求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

2000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建议提出了“文化产业”这一概念,强调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概念的提出,对于文化体制改革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反映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丰富了文化体制改革的内容。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抓紧制定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把深化改革同调整结构和促进发展结合起来,理顺政府和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加强文化法制建设,加强宏观管理,深化文化企事业单位内部改革,逐步建立有利于调动文化工作者积极性,推动文化创新,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作为提高国家创新能力和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明确提了出来。决定指出,要“转变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这是中央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作出的又一战略部署。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了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这一重要命题,指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进一步革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2005年底,中央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成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纲领性文件。意见分别就文化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原则要求、目标任务作了全面的阐述,明确了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文化企业改革、文化领域结构调整、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培育和健全宏观管理体制、加强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的具体思路。

2006年9月,中央印发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要求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切实把政府的职能由主要办文化转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坚持公共服务普遍均等原则以实现和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

2007年,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明确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

2009年8月,中央召开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经验交流会,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树立新的文化发展理念,将文化体制改革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会议进一步明确了改革的目标任务、时间进度和责任主体,形成了文化体制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2011年10月,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强调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2月2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为此后五年文化改革发展进行了明确部署。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文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文化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初步形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建立,服务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整体规模和实力快速提升;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十分活跃,精品不断涌现、市场日益繁荣;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不断加大,优秀民族传统文化进一步弘扬;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中华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明显增强。

同时,经过30多年的积极探索和创新,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形成了一系列成熟的科学的理论内涵。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文化体制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重要方针。指导思想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奋斗目标包括:到2020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公民素质明显提高;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全面形成;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文化繁荣发展的人才保障更加有力。重要方针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确保文化改革发展沿着正确道路前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统一,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遵循文化发展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加强文化法制建设,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改革开放,着力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积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因此,要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和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及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开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与其它领域相比较,文化有自己的特殊性和规律性,经过30多年的改革,我们对文化的特殊性和规律性有了的较深入了解。即:文化既是事业也是产业,这就决定了文化产品既具有公益性又具有社会性。文化体制改革的主要目的就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完善文化市场主体。加快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培育合格市场主体;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体现文化企业特点的资产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推动国有文化企业积极参与市场竞争、自觉承担社会责任。把改革、改组、改造与创新管理结合起来,把深化改革与调整结构、整合资源结合起来,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推进政企分开、转变政府职能结合起来,在政府引导下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国有文化资本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

进一步加快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根据国家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要求,严格区分文化事业单位的性质和功能,突出公益属性、强化服务功能、增强发展活力,全面推进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明确服务规范,加强绩效评估考核;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运行机制,探索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吸纳有代表性的社会人士、专业人士、基层群众参与管理;推进党报党刊发行体制改革和电台电视台制播分离改革,不断扩大主流媒体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推动一般时政类报刊社、公益性出版社等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增强市场竞争力。

培育文化市场。加快发展各类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促进文化产品和要素在全国范围内合理流动。建设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等综合交易平台及大型文化流通企业和文化产品物流基地,构建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相配套、贯通城乡的文化产品流通网络;加快培育产权、版权、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办好重点文化产权交易所;健全文化中介服务机构,引导行业组织健康发展。

创新文化管理体制。深化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推动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理顺政府和文化企事业单位关系;完善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结合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健全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机构,不断提高执法能力;坚持主管主办制度,落实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原则,严格执行文化资本、文化企业、文化产品市场准入和退出政策,提高管理效能。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改革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中国外汇(2019年18期)2019-11-25 01:41:56
改革之路
金桥(2019年10期)2019-08-13 07:15:20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电子制作(2018年14期)2018-08-21 01:38:28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人大建设(2017年10期)2018-01-23 03:10:17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 10:29:03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
传记文学(2014年8期)2014-03-11 20:16:48
文化产业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57
文化产业
中国记者(2014年7期)2014-03-01 01:4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