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背景下的青年文化消费主义影响

2013-08-15 00:53雷飞志
重庆行政 2013年4期
关键词:消费主义大众文化城镇化

□ 雷飞志

青年是人类社会中最有朝气的一个群体,青年文化能够折射整个社会文化。中国青年文化主流在近百年间历经了各种变化。在当前城镇化的背景下,青年文化消费主义潮流异同及影响,可能成为“人的城镇化”的重要构成。

一份研究报告显示,2005年我国2.94亿名14岁~29岁青年中,有30.22%生活在城市,17.22%生活在镇,52.56%生活在乡村地区,城镇化水平为47.44%;在4.297亿14岁~35岁青年中,有30.75%生活在城市,17.77%生活在镇,51.48%生活在乡村地区,城镇化水平为48.52%。按照两种年龄口径计算的青年人口的城镇化水平均高于全国总的水平42.99%。[1]因此,我国的城镇化主要是青年的城镇化。

青年是人类社会中最有朝气的一个群体,青年文化也是属于这个群体的独特的自我表达方式和心理沉积。青年文化的发展水平与社会物质生活水平、思想开放、文化宽容等息息相关。青年文化既能够折射社会文化背景,同时又有主观的能动作用,青年文化中对社会、国家、民族等方面的认同与理解也会影响整个社会文化的走向。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过程中,青年文化对社会运动和思潮的影响也日益扩大,不断在与主流文化的共振、矛盾与冲突中获得提升。在当代社会中,青年文化也随着商业大潮发生着深刻变化,而正在兴起的城镇化背景,可能使青年文化消费主义刻痕更加深刻。

在封建社会,是没有青年文化的,中国封建传统社会的结构是一种家族文化,群体文化,家长制度下的年轻一代不可能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都是生活在父权之下,遵从老一辈的意志。中国的现代青年文化具体来说应该是发源于晚清,年轻一代的“子”开始反叛作为权威的“父”,中国的青年文化就开始诞生了,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他就认为青年必然胜过老年,创新必然胜过守旧。五四时代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他们打破封建权威,抗击国外侵略者和独裁者,一大批激进青年如胡适、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发出了时代的强音,带来了青年人那昂奋易燃的燎原烈火。“年轻人思想上的青春活力,他们的聪敏迅捷、昂扬好斗、激烈急躁和鲁莽无畏,还没有被他们的审慎稳健消蚀掉。理性、青春和现代性,起而挑战权威、老年和古代。 ”[2]

辛亥革命兴起之后,中国的青年人革命热情完全被激发起来,以毛泽东为首的一代青年革命者开始奋起行动,一股前所未有的特别强烈的革命精神和造反精神在中国大地上久久回荡,在数十年的革命斗争中,他们缔造了中国革命青年文化的一种政治传统,这种传统使得在建国后的数十年间影响了中国青年文化的发展路径与走向。

从上世纪90年代起,农民工开始大量涌现,青年农民群体性从封闭的乡村走向城市,青年乡土文化开始与城市文明中的青年文化交汇冲撞,青年文化的主潮开始形成了亦乡亦城、亦土亦洋的特点,开始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现代化文明的进程。这一阶段,城镇化开始发展,青年文化更多改变为个体利益诉求,消费主义文化出现在襁褓中。而青年农民工,“为现代化、城镇化注入生机和活力,丰富了城镇建设的人力资源,这支力量的主体是青年。在这一过程中进城农村青年经历了很多艰辛,主要表现为权利平等、权益维护、人格尊严、资源共享、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缺失,即社会人文关怀的缺失。”[3]从青年角度说,未转换身份的城镇化意味着他们只是劳动力符号。不仅与城市青年文化诉求有着较大差异,消费主义文化亦压在冰山之下。

进入新世纪后,由国家和政府倡导和主持的城镇化,有了更清晰明确的目标。城镇化是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结果,城镇化带来的结果不再是以往青年农民有更多机会进城打工,挣钱回家生儿育女,盖房养老,它从形式上表现为要改变青年农民身份,成为城镇居民,与所有城镇人口共享城镇文明,消弥建国以来由制度形成的巨大的二元差别。从本质上,这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它意味着农村青年对国家现代化、工业化成果的分享,与所有城里人共享尊严而体面的生活及人生发展的可持续性。

因此,就青年群体而言,这不仅仅是农村青年人走入到城镇进行居住,转变身份角色,他们还需要适应城市文化,改变居住心理,改变巨大城乡差别已形成的文化构成,某些方面,这些文化构成已根深蒂固。反之,既有的城镇青年文化,也要肩负与乡村青年文化同台唱戏、荣辱与共的使命,这也是一个很艰难的行程。

不言而喻,城镇化背景下的青年文化会有着较大的群体差异,但共同点也却更加强化,那就是彰显着较强的消费主义潮流。所谓消费主义,是作为一种社会道德现象,指导和调节人们在消费方面的行动和关系的原则、思想、愿望、情绪及相应的实践。其主要原则是追求体面的消费,渴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和消遣,并把这些当作生活的目的和人生的价值。具体表现就是崇尚、享受、消费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物质构成、时尚主义、感官刺激、流行风尚。城镇化中的农村青年都从农村走入城市,城市文化中的既有的消费主义立即深深地影响他们,以前的青年农民工,可以将自己的文化圈子封闭起来,因为他们最终会离开这城市,返土归乡。但现在不同了,他们将以新的身份,在这城镇里繁衍生息。

但是,既有的乡村文化早已自然而然地渗透进他们的思想之中,传统的、闭塞的乡村文化影响着他们。因此,这些处于城镇化背景下的青年一代,换了身份符号的农村青年,有一部分可能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充满着对城市的渴望,欢呼雀跃地进入城市。对于城市青年文化,他们会充满着一种既渴慕又排斥的心态。因为相对于城市的原先群体,他们是迟到者,这是他们无法摆脱的身份烙印,同城市土生土长的青年相比较,有时他们惊讶地发现自己什么也不会,面对那些时尚时髦的东西总是保持着尴尬的自卑或敬而远之。而城市的青年似乎也在对比中感受到了一种身份的优越,他们用另类的眼光看着这些刚刚进入角色的同类,这让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青年们感到了巨大落差,有自我排斥于城镇化社会生活之外的倾向。从整体上讲,农村青年会发现他们在城市中社会地位非常低下,经济收入低下,工作属于蓝领中最差的职业,他们得到的社会支持非常少,他们不掌握什么权力,基本上没有什么社会声望等等。这些现状和困惑会放大他们的身份认同问题,自觉地被其他同类所边缘化。反过来,既有的城市青年文化,也会与城镇化后的乡村青年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格格不入。强大的青年文化的消费主义倾向,会有自负和自卑的双重特征。因此,处于城镇化背景之下的青年文化有着非常特殊的境地,会在相对先进和相对落后的文化氛围及其进程中寻找 “结合点”,但是这个过程却是非常迷茫的,需要较长的时间和更广阔的的空间。

然而,在城镇化背景下,青年文化中消费主义潮流的落差,不会影响青年文化的整体走向因此,他们总体会满腔热忱地、积极主动地寻找和创造适合自身的生活方式,很快融入以消费主义为特点互联网为代表的城镇青年文化范畴。已经有足够多的实证,向我们阐释着那些因为城镇化受益的青年们的消费主义举动。

青年文化中的消费主义潮流,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离开襁褓,迅速兴起,它与传统中国青年文化的迁变同步。而传统青年文化迁变后的强力助推,消费主义文化开始大行其道,昂首阔步进入大众文化潮流中。大众文化“在工业社会中产生的,以都市大众为其欣赏消费对象的,通过大众传媒传播的、模式化的、易复制的、按市场需要批量生产的,注重人们感性娱乐的文化......大众文化的产生,不完全是大众传播的力量,而是以科技的发展、教育的普及、经济的繁荣、公众的闲暇以及消费社会等许多因素为基础。”[4]青年文化的消费主义潮流是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得到了社会大众文化的坚实支撑。所以,在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和城市青年文化中的消费主义特点是一致的,农村与城市青年的消费主义文化有着强大的合力。因为它很大程度上被城市商业文明和商业利益所诱惑而难于控制。青年人可以以物质享受和炫耀为荣,如互联网、电脑、手机、欧洲足球、好莱坞电影、流行音乐、麦当劳、NBA篮球赛、时装、香水等。这种青年文化消费主义倾向,是一种由感官甚至快感驱动的直接文化,这种文化的表面看似十分光鲜,但与上世纪初开始延续几乎整整一个世纪的青年文化主流参照比较,精神的分量越来越轻,它却有着希望躲避崇高,躲避政治,躲避社会责任,躲避各种的社会压力的强烈倾向,正如有人在评价很长时间盛行的影视“造星”活动时所说:“这种极度兴奋的快感和自我的丧失是一种躲避的快感,是从自我的控制和社会控制双重的控制中逃避出来的快感。许多大众的快感,特别是青年人的快感(他们可能是动机最强烈的逃避社会规训的人),会转变成多度的身体意识,以便生产这种狂喜式的躲避。”[5]

从更高层面上说,城镇化背景下的青年文化消费主义,其趋向是不再需要深奥的理性和晦涩的思想,也不需要虚假的奋斗和努力,而是迫切寻求一种能够带来心灵的短暂的舒畅的东西,是希望能够在繁忙之余寻找栖息,能够舒展一下心灵,整个世俗化了的社会文化及所谓大众文化中,也在助推青年文化,不断地迎合这种欲望,强化着消费主义价值取向。但是,这种消费主义青年文化只能提供短暂的舒展并无持续的感染力,更不具备深刻的影响力。因为从文化学角度,这些东西在本质上耗费的是不多的劳动,是复制的,必然价值很低。他们只能获得一时的感官或精神快慰,内心深层的那些危机和精神所需并没有得到解决。如果说近百年前的青年文化是启蒙的,上世纪80年代青年文化是召唤青年人走出神庙,找到自我,自觉承担历史和社会责任。而城镇化背景下的青年文化,则可能是基本上是放弃了这一传统,关注并强化着的自我利益和感官享受的消费主义文化。城镇化背景下,农村青年与城市青年的文化共振,让个人主义与个人诉求的汇演阵容更庞大了。

[1]李亚杰、刘娟.中国的城镇化是青年的城镇化[N].新华社电讯2007年12月25日.

[2][美]列奥·施特劳斯.关于马基雅维里的思考[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186.

[3]黄志坚.我国城镇化进程与进城农村青年的人文关怀[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2):1.

[4]顾建平.简论大众文化冲击下的精英文化现状及出路[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25.

[5]林蔚,潘志贤,谢丹坷.超级女声:热闹的草根造星运动[N].中国青年报,2005年5月27日.

猜你喜欢
消费主义大众文化城镇化
Film review:WALL·E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消费主义视角下传统集市贸易的现代化解读
新媒体时代消费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应对
气排球的大众文化属性探析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
消费主义文化逻辑与文学的欲望叙事——论《嘉莉妹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