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与重庆农业现代化

2013-08-15 00:53胡晓
重庆行政 2013年4期
关键词:文明农业生态

□胡晓

作者:重庆市南川区政协常务副主席、区总工会主席

重庆作为我国新兴的直辖市,既是大城市又是大农村,有着农村面积广阔和农业比重大的特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既为重庆的农业现代化提出的紧迫任务,也为重庆的农业现代之路提供了科学合理的选择。

一、生态文明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一)生态文明是文明的高级形态

所谓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健康合理的消费模式及和睦和谐的人际关系为主要内涵,注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二)现代农业呼唤生态文明

1.生态文明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要求。我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取得显著成效,但同时带来了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污染问题日趋严重、耕地环境质量不断下降、农产品有毒有害物质残留问题突出等,不彻底解决这些问题,生态文明建设无从谈起。只有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坚持走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才能够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2.现代农业为生态文明提供物质保障。现代农业把生态、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性作为核心目标,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农业发展模式。发展现代农业,不仅是在农业领域和农村地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优质高效的物质保障。

二、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重庆生态文明建设现状

(一)生态文明引领重庆农业现代化步伐

近年来,重庆市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以协调农业经济和农业生态发展为切入点,走出了一条农业经济与生态建设互相促动的发展路子。

1.结构更加优化,特色产业不断壮大。截至2011年(因2012年统计数据未公布,采用2011年数据,下同),建成10个国家重点产粮大县、24个生猪调出大县、10个市级柑橘重点区县,建立1050万亩蔬菜、339万亩柑橘、540万亩特色水果、94万亩蚕桑、58万亩茶叶、400万亩笋竹的生态产业种植基地,成为全国最大的中药材产区之一,粮食产量保持在1100万吨以上,形成了南川方竹笋、江津花椒、涪陵榨菜等一批规模化特色农业基地。

2.基础更加牢固,生态环境不断改善。2007-2011年,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2200座,改造中低产田土455万亩,开发整理土地478万亩,耕地有效灌面达到1039万亩,实现乡通畅、村通达两个100%,行政村通畅率达65%,建成农村户用沼气148.5万户,森林覆盖率由32%提高到39%。

3.模式强化创新,循环农业不断加快。一是以沼气为纽带,将畜禽产生的粪便在沼气池经过发酵,产生的沼气供生活燃用、家禽保温,沼渣和沼液作为有机肥给农作物提供养分,从而将种植业与养殖业有机结合起来。二是通过农作物间作、轮作与套种和农林间作、林药间作,实现立体种植;通过实施稻渔、稻鳅、稻鸭模式,形成良性食物链生产体系,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4.监管机制有力,农业安全不断保障。率先在全国推行生猪、蔬菜、乳业农产品安全产业链监管模式,建成16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县、970万亩标准化基地,农产品抽样检测合格率居全国前列。

5.扶持力度增强,经营主体不断涌现。近年来,我市通过项目补助、贷款贴息等形式,建立了22个部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和创业基地,龙头企业发展到1800家,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1.4万个。

(二)重庆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不足

1.对农业生态文明的认识不足。从政府部门看,在以GDP为核心的干部考核体制下,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发展的观念没有完全改变。从城市居民看,很多是从自身利益出发狭隘的生态保护意识,缺乏大生态环保意识。从农村居民看,在追求产量的最大化和劳动的最小化作用力下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

2.农业资源短缺与浪费并存。我市山区面积占76%,人均耕地只有1.17亩,其中库区移民人均只有0.58亩,15度以上的坡度占了50%左右。全市农业资源尤其是农业废弃物资源浪费严重,秸秆、人畜粪便、有机生活垃圾等宝贵肥源,相当部分被弃置不用。

3.农业面源污染严重。比如:全市化肥施用量(折纯量)达80万吨,单位耕地面积施用量达582公斤/公顷,远远超过发达国家设置的225公斤/公顷的标准;全市农药使用量达1.96万吨,单位耕地面积施用量达14公斤/公顷,其中只有约1/3被作物吸收利用;全市农膜使用量达2.8万吨,单位耕地面积使用量达20公斤/公顷,农膜年残存率在40%以上。

4.农村生活污染突出。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居住日益集中,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大量增加,对农村水体和土壤造成较大污染。

三、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对策建议

重庆市第四次党代会特别强调要 “提高农业质量和效益,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重庆是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地处长江上游生态环境脆弱区、中西部结合部,既担负着大城市带大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历史重任,又担负着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特别是三峡库区水源安全及生态安全的重任。因此,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必须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

(一)加强宣传教育,增强生态理念

全市各级各部门各系统各单位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和宣传渠道,大力宣传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加强对农民的科技文化教育,把生态文明建设知识作为农民培训的重要内容,引导农民从传统的耕作方式向发展特色效益农业转变,使其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转化为自觉的行动。

(二)优化区域布局,发展生态产业

主城郊区要着眼打造都市农业示范区,发展精品农业、设施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渝西地区要着眼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带,保障主城农副产品供给,发展优质粮油、蔬菜、畜禽、水产品等重点项目。“一圈两翼”地区要着眼打造山区生态特色农业基地,发展柑橘、草食牲畜、中药材、烟叶、森林旅游等重点项目,发展林下经济,形成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有机食品主产区。

(三)提高耕地质量,建设生态农业

一是按照集中治理、规模开发的要求,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和土地整治力度,改善农田质量,提高产出能力。二是减少化肥、农药用量,控制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推广秸秆还田技术,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三是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扩大“稻鱼”、“稻菜”、“稻鸭”等生态模式,实行用地与养地相结合,不断改良土壤和培肥地力。四是加大农机推广力度,抓好适合我市农业特点的小型农机具研发、推广和应用,提升特色产业的农机应用水平。

(四)实施环境整治,打造美丽乡村

一是整治畜禽粪便污染。加快推进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积极推广生态养殖技术,配套建设沼气池,实现畜禽粪便能源化、肥料化利用。二是整治农村生活污染。对农村居民集中居住地,配套建设环卫设施,规范生活垃圾存放、收集、清理和处理。对分散居住的农户,采取“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模式处理生活垃圾。三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重大设施建设,推进植树造林,加强石漠化综合治理,优化农村生态环境,为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创造良好条件。

(五)突出示范典型,建设农业园区

加快国家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和潼南、南川、荣昌3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扩大市级现代农业园区的总量和规模,高标准建设一批现代农业园区,使其成为农业现代化和农业生态建设的“先行区”。

(六)发展规模经营,提升生态效益

一是规范土地流转。完善土地流转机制,按照依法有偿自愿原则,支持农户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二是培育规模经营主体。采取择优扶持的办法,引导农民以土地、生物资产、资金等要素入股,培育一批产业发展快、带动农民强、经营效益好的农村股份合作社。三是重点特色产业带动。大力发展加工型、流通型农业龙头企业,实现每个重点特色产业有骨干龙头企业引领,有一批中小龙头带动,促进农业龙头企业集团化、集群化发展。

(七)健全管理机制,确保农业安全

一是全面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产业链监管模式,精心打造安全农产品骨干产业链,突出抓好产前投入品监管、产中标准化建设、产后基地准出、市场准入和追溯管理。二是开展“三园两场”创建活动,建设一批农业标准化基地。三是加强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四是加强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加大宣传推介,提高地产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信誉度和知名度,打造优质安全农产品品牌。

猜你喜欢
文明农业生态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