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翻译的影响及对策

2013-08-15 00:45黄玲玲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17期
关键词:习语圣经英美

黄玲玲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翻译的影响及对策

黄玲玲

地域的差异孕育出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差异体现在语言上。翻译作为不同文化之间交流不可或缺的过程,文化差异必然会对翻译有一定的影响。本文就中西文化差异的现象及其对英美文学翻译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提相应的对策。

文化差异;英美文学;翻译

黄玲玲/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高级讲师(广东广州 510000)。

文化是指一种来源于历史的为社会集团成员所共有的生活结构的体系:其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宜的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宗教、科学等思想观念及其相应的制度。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不同的民族,其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乃至人情风俗习惯都有明显差别,这种差别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我们正确地去理解、欣赏和翻译其文学作品。因此,翻译不仅是一种语言活动,更是一种文化活动。王佐良先生较早提出要将翻译和文化研究相结合,他认为翻译的最大困难就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在一种文化里显而易见的东西,在另一种文化中却要花大力气去解释。因此,译者在翻译英美文学作品时,必须充分了解英美文化,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才能真正地领悟英美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在进行翻译活动时,译者不仅仅要考虑词意,更要将该词投入具体的句子中乃至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及其文化内涵将文段不失真地翻译出来。

一、中西文化差异的主要表现

英美文学,是英文文学乃至西方文学的代表,是中国向国外学习交流所要研究的重要部分,因此对英美文学的翻译是尤为重要的。英美文学的翻译受到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影响,而中西方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风俗习惯

风俗习惯差异指的是在表达同一意思时,不同文化的表达不尽相同。比如打招呼英美人士习惯“It’s a good day。”而中国人则是“您吃了吗?”如果不清楚其中蕴含的隐喻直接翻译成这是一个好天气以及“Did you have lunch?”就贻笑大方了。正如马克·吐温所言,“It’s true that everybody talks about the weather.It’s the most common subject of conversation.”(每人都谈论天气,这是事实,谈论天气是最普通的谈话话题)。西方人称呼对方大部分直呼其名或者在姓之前加先生小姐以示尊重。而中国人一般不会直呼其名,而是称呼职业,如“刘老师”或者辈分“张姥姥”。另一方面是社会道德的文化冲突。在中国,年轻人照顾老年人是美德。但是一般情况下,西方人却不服老,未经同意就被年轻人给予照顾会让他们觉得被轻视了。主动帮陌生人提沉重的行李在中国也是备受称赞的美德,但是这样的行为却容易被许多西方人误解为被人轻视或是抢劫。这种情况下他们或许会想:“当我需要你帮忙时,我会请你帮忙的。”先问一句“需要我帮忙吗?”会让对方更乐意接受你的帮助。

(二)宗教观念

语言的产生与宗教相关联。英语中涉及宗教的词语要比其他语言多,宗教典故也是最丰富的。西方文化受到基督教的圣经(Bible)及女巫文化(witch)的深刻影响。比如Cain,出自《圣经·旧约·创世纪》中的“该隐杀弟”的典故,后来该隐就成了“谋杀亲人,叛乱,内讧”的代名词。像“Man proposes,God disposes”(由人提议,由上帝来决断),“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天保佑自救者)”,这样的表达广泛存在英文中。而东方文化则深受神佛文化的影响。因此,中国人在感叹的时候说;“我的老天啊!”西方人却是说:“Oh,my God!”并且God的G大写特指上帝。由此可见各自宗教观念对语言的影响程度。另外,“13”被西方人看作不吉利的数字,西方人普遍忌讳“13”及“星期五”的现象在中国是没有的,但中国文化中“九”谐音“久”、“八”谐音“发”、石榴象征“多子多福”等也是西方没有的。

(三)事物的象征意义

事物的形象和象征意义在不同的文化中会有所不同。只有多了解英美文化,才能更好地掌握一些难而有趣的语言现象。像“as busy as bee”、“as sharp as a needles”或是“sing like a bird”等用语并不难理解,因为对“bee(蜜蜂)”、“needle(针)”或是“bird(小鸟)”等事物我们有着相同的文化观念。但也存在许多不同之处。如“白色”,英语中有 white man(有教养的人)、white hands(援手)、white day(吉日)等词,白色通常是积极的,中文中常用的词汇则有“白字、白条、白旗、白忙”,尽管有清白、白净之义,白色在中国文化中大多数情况下表达了消极的意义。比如“dragon(龙)”,在中国龙是吉祥物,代表权力、财富;但在西方,龙是邪恶的,会放火、杀人、偷珠宝等。又比如“dog(狗)”,在西方,狗是人类忠实的朋友,是宠物;中文中“狗仗人势”“狐朋狗友”“狗头军师”这些有关狗的词语却大都有贬义的寓意。因此,当我们遇到类似“as quiet as mouse”和“as right as rain”等用语时感到难以理解也不足为奇了。如果一个美国人说:“She is a mousy woman”,他的意思是她是个安静、相貌平平的小女人。但是我们或许会认为她是一个让人厌恶的女人。

文化差异还存在许多方面,它所带来的语义理解偏差容易成为翻译最大的难题。作为翻译工作者应当仔细辨别,认真学习中西方文化,结合实践经验认真研习翻译理论,加强操作和实践,以在其中不失真的翻译。

二、减少翻译中文化差异影响的对策

完全消灭翻译中失真的情况是不可能的,但是尽量要做到少失真、较小程度的失真。下面为减少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影响提出几点对策。

(一)熟悉英文俚语和习语

英文俚语和习语蕴含着较多的文化内涵。就像不能把“Milky Way”翻译成牛奶路一样,很多的英语习语、俚语是有其固定含义的。这样的谚语、习语来自长期以来的文化积淀,既来自生活,又来自莎士比亚、《圣经》这样的文学作品。如:“Let George do it.”,路易十二每当有自己不愿处理的事时,就会对当时的首相说“让乔治去办吧!”,其含义就是这件事还是交给那个“万金油”。又如:Have you been a bit off the color?Have you been down in the dumps?Have you been a bit under the weather?Have you been feeling pins and needles?几个习语均有“感觉不舒服、病了”的意思,但因其意思与词组中各个词所表达的意思相去甚远,常令不熟悉英语习语的人感到困惑,从而产生误解。而英文中的习语随着时代发展,会有更多的词涌现出来,比如“to touch all bases”,其意义就是涉及问题的各个方面。类似于中文成语的英文词组直译也是不妥当的,应该翻译成对应的中文习惯用语。

(二)熟悉在英美文化下词汇背后的隐喻意

不同的词表达同一个含义,其感情色彩是不一样的。翻译时要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通过逻辑判断甄别它的寓意以达到准确翻译。例如“tiny”不仅仅表达了“小”的含义,更表达了因为小而产生的怜惜怜爱之情。“ambition”在英美文化中多指雄心壮志,也有野心的含义。与“便宜”、“价廉”相对应的“cheap”,它有时候会带有贬义,成为“质次价低”之意,如cheap jewelries,cheap dresses,cheap furniture等。我们可以说“I bought a cheap watch for my child.”因为是对小孩;但不能说“I bought a cheap dress for my girlfriend.”因为这样说会冒犯对方。在后一种情况下必须用“inexpensive”一词。“apple”可能不仅仅是苹果,有可能指的是亚当吃的禁果,也有可能是砸中牛顿的苹果,也有可能是乔布斯的苹果手机。“Justice has long arms”正义有着长手臂应该翻译成“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其中“arm”不仅仅是手臂的意义,更有联系arms军队、武装的隐喻,而军队和武装正有带给人们执行力的联想,正好符合“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法律力量的内涵。

(三)了解古希腊罗马神话及《圣经》文化

英美文学和古希腊罗马文化关系深远。许多西方文学艺术家都曾从古希腊罗马神话中摄取创作的灵感和素材,英语中不少单词的词根则来源于希腊神话众神的名字。如Flora,古希腊神话中的花神。Flora作为词根,相当于植物plant,同源的单词有floral(花的,植物的),florist(种花人),flourish(繁荣,茂盛)。而习语Apple of discord表示不和的种子,祸根。Damon and Pythias被用来表示生死之交。a Sisyphean task或a Sisyphean toil都可以指徒劳的、永无止境的苦役。由此可见,希腊神话大大丰富了英美文学作品,倘若对此不熟悉,就无法充分欣赏和理解这些作品,翻译自然也会感到难于下手或是表达不出原作品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圣经》作为西方文化的根基,本身就是一部题材丰富的文学作品。英美文学作品中源于《圣经》的典故不计其数。如英国著名诗人弥尔顿的《失乐园》、《复乐园》、《力士参孙》就取材于《圣经·旧约》的故事。《圣经》中的许多典故也慢慢变成了广泛使用的英语词汇,如Solomon(所罗门)、Noah’s Ark(诺亚方舟)、Judah’s kiss(犹大之吻)等。不熟悉《圣经》文化,就无法理解并翻译出英美文学作品中带有此类宗教色彩类的语句。

(四)掌握翻译技巧

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转码译码的过程。在翻译的过程中适当的增字减字、调整顺序是很有必要的。“All cash bonus shall be subject to income tax.”应当翻译成“所有现金盈利,均须缴纳所得税。”译者要做好这项工作,还必须掌握必要的翻译技巧。

1.归化策略。归化策略指的就是翻译时将文本中的词语含义纳入到翻译者语言相应的文化范畴里,用相应的词语去翻译。这样以中文为中心,用中文的思维去理解英文,掩盖了因为文化之间差异带来的艰涩,例如“apple of one's eye”某人眼中的苹果,苹果在西方的寓意是珍贵的,因此应当翻译成“掌上明珠”。再比如“look before you leap”翻译成“看清楚你再跳过去”肯定很别扭,不如翻译成“三思而后行”来得自然。“Pigs might fly”猪会飞,可以翻译成“猪会上树”或者“太阳打西边出来”。归化策略体现了“文化对等”,使得读者不需要太高的学识和丰富的想象力就能读懂译文了。

2.异化策略。文化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这样的差距有时候是难以遮掩的,在翻译之时也可以搁置差异,将这种差异展现出来。所谓异化,指的是根据既定的语法规则按字面意思将和源语文化紧密相连的短语或句子译成目标语,也就是把西方的含义在中文中表达出来。着重于保留英美语言的风格和文化风格,让读者能够感受出语言中存在的文化差异。例如“Pygmalion Effect”皮格马利翁效应,如果意译可以直接翻译成“期待效应”,但是翻译成皮格马利翁或者是罗森塔尔效应(Robert Rosenthal Effect),不仅让读者明白它指的是期待效应,更是在上下文围绕着该文化背景展开讨论,而仅仅“期待效应”就达不到这种与上下文呼应的效果。用异化策略翻译出来的文字“洋味十足”,如果执意要意译反而艰涩难懂。

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沟通活动,翻译不仅要重视语言问题,更要重视文化问题。在英美文学翻译之时,不仅仅要考虑到文本直译,更要分析东西方文化差异,并对这样的差异做出服务于读者的处理,方能翻译出好作品。

[1]唐志锋.商务英语翻译中文化差异的主要表现及其解决策略[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6):71-72

[2]王欢欢.英汉翻译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探讨[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69-70

[3]赵翔.商务英语翻译中的动态对等与文化差异[J].考试周刊,2009,(10):43-44

[4]辛俊武.中西文化差异与英美文学作品英汉翻译研究[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09,(9):62-65

H315

B

1671-6531(2013)17-0065-02

责任编辑:贺春健

猜你喜欢
习语圣经英美
Southern_Weekly_1951_2021_07_15_p38
《圣经》经文中国化
意见领袖们的“不老圣经”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Onemoretime:comingandgoingLiuYu英美电影与英美文学的互动发展研究
A Pre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PoemThe Passionate Shepherd to His Love by Marlowe
实用习语 话“鸟”
话“鸟”
英美常见表达
习语自有W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