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的内涵追求与人的涵养

2013-08-15 00:45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17期
关键词:汉语言语法汉语

谢 影

汉语言文学的内涵追求与人的涵养

谢 影

汉语言文学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文学的本体是完善内在,追求真、善、美,非常有利于人的涵养的养成;人的涵养在汉语言文学的发音、词汇、语法等要素中都有具体体现。

汉语言文学;追求;涵养;内在潜力

谢影/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区直分校讲师(广西南宁 530022)。

无论何种文字,都具有其特有的优点,汉语也同样有其独特的文学潜质,字义相对、字音相对的特性促使了诗词歌赋等奇特的文学形成并发展。汉语言文学具有独特的诗的美,唐代时诗瑰丽美好,各类特征、各类派别异彩纷呈。到了宋代,作家们专心进行词的创造,后代人们只能翘首仰望。宋代的散文、书法、绘画等文化创作十分精彩夺目,而词只属于这些艺术瑰宝中最珍贵的藏品之一。与前朝相同,元代人别具匠心,将散曲、戏剧等新诗歌艺术形态发展到顶峰。而现当代诗歌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发展多元化。从形式到遣词造句,不拘一格,但是都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对社会的感悟。

一、汉语言文学的内涵追求

在悠久的华夏文明中,汉语言文学具备了独特的形式和特性。尽管如此,它还是与世界文学相同,追求真、善、美。

1.追求真。无论文学或是客体的人物,都锲而不舍地追求真。不论是文学著作的主旨还是正义的主体人物,都能够呈现出本真。文学中追求的真,能够划分为两个层面来了解:第一,现实的真,是指作者在创作文学著作时,主要将现实生活作为根基来进行文学创作。现实中的“真”既要真实地描述现实环境,还要真实地描述现实人物的社会境况。现实的真就是文学著作环境的真,如《平凡的世界》中主人公少平的塑造,就是现实的真。第二,本质的真,大多表示对人物的心理实行真的描述。文学著作中有各种各样的人物心理,作家都是根据现实来创作,无论其叙述的心理对错与否,可否与现实相吻合,都是追求真实的表达。本质的真,即文学著作人物心理的真。比如《穆斯林的葬礼》中梁亦清、梁君璧等人的性格塑造、心理描写,就是本质的真。

2.追求善。人经过后天培养而形成的品质,可以分成善与恶,而文学作品能够直觉地将其体现出来。任何一部文学著作都会描述善,对善进行颂扬和追求。要极情尽致地描写善有时需要用恶去反衬。另外,以“善”言善,比如,某些作品中全部都是好人,没有一个恶人,哪怕最终是个悲剧,但却将“善”表现到极致。全部描述善的文学著作很多,但全部描述恶的文学著作不会产生,因为“恶”无法独立成材,仅有善能够。《巴黎圣母院》中主人公卡西莫多外表丑陋,但是人心向善,形象了强烈的对比和反差。

3.追求美。文学追求美不但表现于外在,还表现于内在。关于文学的外在,不论是整齐的或是分散的,都具有追求美的特性,美是各种各样的,也是多层次的。押韵整齐就是诗歌的外在之美,杂乱无章就是散文的外在之美。但是这两类外在美已逐渐融合于一体。追求美的内在就等同于追求美的主旨,文学作品的主旨不论悲喜都是美的。比如哈姆雷特,虽然这个代表正义的主人公最终没有达成心愿而死去,作品的主旨依然是美的:悲怆之美。追求美体现了作品的面貌,美就是文学,文学就是美。

二、汉语言文学对人的涵养的影响

涵养是针对个人而言,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气质,因此涵养也是多种多样的。涵养具有多种特性,表现形式也有所不一,如有人打抱不平,有人冷眼旁观,有人好吃懒做,有人扎实能干。对于各种各样的涵养,总结而言却都有一种质的规定,即以真、善、美为目标,积极进步。其恰好等同于文学的追求,从现实来看,文学的追求,就是追求人的内在涵养。

1.汉语言文学有利于加强人的涵养。文学就是极致的真善美,一旦置身于文学的国度,一切美妙的事物都会围绕着你。涵养,首要就是“涵”,怎样的“涵”决定怎样的“养”。文学能够加强人的涵养。人在后天培育时有较强的模仿能力,无论事物的好坏,人们辨别好坏的特性是于成长过程中的品德教育中形成的,而不是生来就有的。毛泽东主席好读史书,从史记到二十四史等通读精读,对自身治国涵养的加强不言而喻。

2.汉语言文学有利于纠正人的涵养。人的涵养有其各自的特质,有优质的一面,也有劣质的一面。对于优质的特性,文学会加强巩固,对于劣质的特性,就会仔细的纠正。文学的本质特性能够感化人,使之沉入情理的思虑中,来反省自身的举止。开国将领许世友将军本是草莽英雄,在当上领导人后,开始进行刻苦的研读,对自身的戾气和不好的性格进行了改造。

3.汉语言文学有利于引导人的涵养。涵养是成长过程中的培养行为,它需要模拟某些特殊的物质状态,而文学能够适宜地引导人的“模拟”。模拟涵养可能是实际的行为规则,也可能是虚构的行为规则。实际的行为规则一直具有某些弊端,天地间无圣人,圣人只是意志形态的一个体现,这个词语仅是给圣人起的客观称呼。因此,人的模拟行为一直具有可大可小的误差。汉语言文学通过文字的表达,反射出对人性的感悟,我国传统就有读四书五经,这样的经典文学提高的不仅仅是文学素养,更是先哲对生命、对人生态度的表述。使人们在学习文学典籍时,结合自身情况,提高涵养。

三、人的涵养在汉语言文学中的具体表现

(一)人的涵养在汉语言文学发音要素中的具体体现

汉语言文学在语音表达上有着字面与内涵的追求,汉民族特殊的文化心态融入在汉语发音中。

首先,人的涵养中优雅婉约、避凶趋吉的文化心态体现在汉语语音中。每个汉字的音节都是限定的,谐音的形成就是因为用限定的音节来指代繁杂的涵义而出现的同音或谐音字,这就满足了谐音形成的物质条件。而谐音成为了汉语的某种表达方式或方法,表现了汉民族文化涵养和人的心态。比如,人们利用谐音“鱼”和“余”来表示年年有余的吉祥语,所以每到年节时饭桌上必定会有鱼,它还经常来预示趋吉避凶等意义。

其次,人的涵养中对相称、平衡的心态追求也体现在汉语语音中。其独有的声、韵、调构成体系反映在构词形式中就产生了具有旋律感和节拍感的连绵词,它分为双声词和叠韵词两类,两个音节的声母一样属于双声词,如淋漓;两个音节的韵母一样属于叠韵词,如徘徊、汹涌等,不管何种类型,汉语词中的两个音节的某个部分是相称的,这就体现了一种谐调美,以此来看,双音节词在汉民族文化占有重要地位。这些表型特点都赋予了汉语言文学在语音上的追求,从口语表达与内涵表达两方面做到了极致。

(二)人的涵养在汉语言文学词汇要素中的具体体现

中华汉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沟通的景况及涵养均反映在汉语词汇中。许多学者都认为语言无法靠自身来完善,这表明各个民族的文化交流沟通对汉语词汇会产生不小的影响。众所周知,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外来词也逐渐繁衍出来,总体而言,经过了三次高峰期。首次是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逐渐发展,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活观念及涵养,比如“因果”“涅槃”;第二次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汉语言吸收了以英语为本体的印欧语言,比如“沙发”“科长”;第三次高峰期发生在1980年以后的中外文化交流中,比如“雅思”“凡士林”等。词汇的变化与兼容并包使汉语言文学博大精深,这样的广阔追求使汉语言文学一直在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充实变化,人的涵养亦在不断得到升华。

(三)人的涵养在汉语言文学语法要素中的具体体现

连接词语变成句式的方式和准则就是语法。针对各类语言需要用对应的语法体系和准则来引导和评判此类语言整体的运用。这些语法体系和准则不仅是为适合语言运用而制造的合理的、独特的理论条例,还被此语言整体的观点和文化特征所熏陶,具有特定的文化属性。而融入语法中的文化,通常是心理层面的,能够通过汉语的语法构成来窥视汉民族思想的方法,间接表达人的涵养。

第一,汉民族重意志的思想形式体现在汉语句组的“意合法”中。汉民族的语法只以表意为主,即表达缺少规范涵义的形式变换的汉语时,一般将涵义有关的词句组合起来,来表示某个完全的意义,但中间极少使用关联词。并且在汉语中表述意义相反的语句时,一旦前半部分说出来,后半部分的含义不用说就能明白了,最具代表性的范例是“该走的不走,不该来的来了”。

第二,汉民族从已知到未知、从多到少的思想特性体现了汉语的语序。“雨要下了”中“雨”指已经预料到的雨,而“要下雨了”指没有预料到的雨。所以汉语句式表示着重已知,而英语正好相反,通常表现未知。比如英语的疑问句式中,先将未知讯息的疑问词列出来,接着才是已知成分,但汉语是表明已知讯息的主语为先,接着才表达疑问。

由此可见,汉语具备其特有的构造,汉民族的文化对其影响甚深。在当代社会,人民持久地运用汉语,体现了汉民族对自身民族文化充满了坚定信心,无论如何,语言记载着文化,文化改变着语言,并积累在语言中,语言与文化共同作用并影响着人的涵养。

汉语言文学作为世界文学的典范,凝结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的文化成果,是中华民族涵养形式的现实积淀,极大地有利于中国人涵养的提高。我们一定要正确认识汉语言文学对人的涵养的影响,将文学和涵养科学地连接起来。

[1]蔡元培.中国人的涵养[M].工人出版社,2008

[2]郑淑媛.先秦儒家的精神涵养[M].人民出版社,2006

[3]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H19

A

1671-6531(2013)17-0051-02

责任编辑:姚 旺

猜你喜欢
汉语言语法汉语
学汉语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国家级一流专业 汉语言文学
跟踪导练(二)4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简介
追剧宅女教汉语
Book 5 Unit 1~Unit 3语法巩固练习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来华汉语言预科生学习焦虑考察
试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要性及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