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奉奇,赵志秋
吉林大学体育社团发展现状与对策探究
姜奉奇,赵志秋
高校体育类社团作为学校体育在校园开展的重要载体,是由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特长自发组织成立的学生组织,给更多体育爱好者一个学习、展现自己的平台,广受学生欢迎。通过走访调查和查阅文献的方法了解到,吉林大学体育类社团虽然规模庞大种类繁多,有着较高的参与度,但在社团发展过程中依旧暴露出如场地资源紧张,社团文化逐渐淡化等危机,需要校方相关部门制定相应服务监督对策以规范体育类社团的发展。
体育类社团;发展;对策
姜奉奇,赵志秋/吉林大学体育学院在读硕士(吉林长春 130000)。
吉大体育类社团是由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特长自发组织成立的学生组织,有着一定的自主管理、自主教育、自我服务的属性,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体育类社团随着的自身发展需要,应更好地满足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需求,适应日趋丰富的校园文化。吉林大学的体育类社团经过长期的不断探索发展。无论是在数量种类、内部机制建设、活动安排、对外交流等方面都日趋完善科学,逐步向正规化合理化发展。本文以吉林大学体育类社团为调查对象,通过对吉大各校区校学生社团联合会主席和部分有代表性社团负责人的走访调查,对他们反映的状况和提出的困难进行综合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和自身工作经验,提出合理对策。
目前吉林大学共有体育类社团六十三个,主要集中在球类和武术类。体育类社团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场地器材欠缺、活动经费不足、指导力度不够、缺乏激励机制和社团成员的流失等几个方面,而这几个方面也是制约体育类社团发展的主要原因[1]。
1.资金来源问题。这是所有学习社团组织都或多或少要面对的一个棘手问题。目前体育类的社团资金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1)依托单位的给予;(2)社会单位的赞助;(3)演出得到的费用。每所学校或学院每年在学生工作上投入的资金原本非常有限,而用在社团上的经费更是寥寥无几,大多数的体育类社团完全得不到这方面资金,而校社联的直接经济支持也只有在吉林大学近一两年通过竞争的方式才能获得,所以也很难保证学生社团资金供应。大部分的社团资金来源只能依靠社会力量,这就存在很大变数和困难。至于表演经费也是个别有实力的体育类社团才能有机会获取,但也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往往在最后还是由会员自身承担日常费用。
2.场地资源紧张。对于体育类的社团,活动的场地是他们生存的保障,这种问题在一些如跆拳道、乒乓球、网球、羽毛球等对场地器械要求比较高的体育类社团上的表现格外突出。据调查校内室内场地很多已经被私人承包或需使用费用,学校体育设施还要满足体育专业的课时需要,普通学生的体育活动都很难保证,更别说体育类社团的活动,而相对高额的使用费用又是社团所望尘莫及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团的活动质量与规律。
3.缺乏专业性的指导。体育类的社团是对专业技能要求比较高的学生社团,一些学生加入就是因为个人爱好想去学习掌握更多的相关技能。大多数的社团缺乏专业人员的指导,没有足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这样即影响了会员的进步又有可能造成不必要的运动伤害。
4.人际关系资源短缺。很多体育类社团发展处在一个“闭门造车”的状态,社团缺乏活力。由于人际关系资源的短缺,自身条件不足,很难与长春市范围内的社团有交流的机会,参加表演的途径也几乎没有,自身的状况停滞不前,形成恶性循环。
5.人员流失严重。这是绝大多数的社团通病,也很难避免。除主观因素外,上诉的种种客观条件,还包括课业压力大等都是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因素,人员的过多流失,将会直接影响社团发展与存亡。
随着体育类社团在吉大的迅速进步发展,社团内部也出现了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这些问题已经影响到了社团的存亡和学生正常的身心健康,非常需要及时加以解决遏制。(1)体育类社团数量种类增加但是社团活动平均质量下降。同类社团的数量在不断增多,但是在有限的资源和激烈的竞争下,社团的活动质量很难保证。(2)会员数量增加,但是社团内部文化淡化,组织凝聚力与合作意识下降。每年体育类社团在纳新期间都会吸引大量学生加入,但是过多的会员,导致人员的组成也过于复杂,社团仅仅是因为活动而存在,会员之间的关系疏远,组织失去凝聚力。(3)对外交流活动愈加频繁但是参与对外活动盲目性较大,学生利益,甚至自身安全无从保证。为了扩大影响力或者为了筹集经费,盲目参加各类对外演出,受欺骗的现象也时有出现。(4)社团内部结构化日趋完善,权利分化越加明显,但是会员功利心增强。社团规模不断壮大,成员职能也在不断分化,会员为了图名利,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争名夺利上,而不是去思考如何去管理一个社团。(5)普通学生和会员参与社团活动积极性逐渐下降。由于以上提到的种种因素,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热情不断下降甚至失去对社团的信心。
1.关注学生社团发展,为学生社团成长提供便利。在可能的条件下,校方应尽可能为学生社团的发展提供便利,比如设立专项的资金,开放更多的场地使用权限,安排有这方面工作经验或者专业特长的教师指导监督体育类社团活动。定期召开相关的学生工作会议,了解更多基层单位的意见反馈。
2.把服务作为学生社团工作重点,拓宽社团发展平台。学校的相关部门必须完成职能的转变,一个由管理向服务的转变。体育类社团是由学生兴趣爱好特长而自发形成的学生组织,学生在一起往往是为了分享体育带来的快乐,自主管理表现得格外明显,有着一定的排外性,如果一味站在管理者的角度,很难切实做好社团工作,应当主动去服务他们,与他们分享更多的社团信息,提供足够的社会商家资源,切实解决他们的对外交流与资金来源问题。
3.深入了解每个社团困难,“因人而异对症下药”。据调查,很多社团虽然还在注册但是已经脱离学校相关部门的管理范围。这就需要社团服务人员走出去,进入到每个群体,去了解帮助他们。以吉林大学中心校区为例,武术协会需要指导老师,我们就到体育学院去请;乒乓球协会需要举办比赛,我们就帮助他们联络参赛的队伍;羽毛球协会需要使用场地,我们就去体育馆协调;篮球协会比赛时需要观众,我们就帮他们组织同学到现场助威;网球协会人员流失严重,我们就帮助进行二次纳新。
1.控制社团数量,保证活动质量。首先在社团成立环节进行严格审查,对上报的的资料进行仔细核实,即使“宁缺毋滥”,也要保证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质量,相关部门应当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开展工作,毕竟学校的体育设施和场地有限,在有限的资源下,我们应当使同类体育类社团形成竞争,促进他们改善机制,改变形式,提高活动质量。维护社团在学生心目中的良好形象,满足学生课余文体活动的需求。建立相关服务监督机制,比如吉林大学的社团联络人体系,为每个社团安排一个校方联络人,保证每个社团都能在第一时间与校方的保持联络,时刻反馈社团困难的同时,也是对社团的一个有力监督引导。
2.增强社团会员主人翁意识,创建良好的社团文化,增强凝集力。每个社团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这是一种传承。如今,同学们越来越忽视社团文化,社团仅仅是成员业余时候消遣的一个选择。作为体育类的社团,团队意识、合作精神、责任感尤为重要,而这些恰恰是现在体育类社团所欠缺忽视的地方。社团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一定要培养会员的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大家团结在一起,负起属于自己的一份责任,这是摆在吉大社团发展道路上的又一新课题。
3.规范社团对外活动,正确引导加强监督。在如今的的信息化社会,交流变得方便快捷,社团在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有了很多对外交流合作的机会,尤其是有着较强表演性的体育类社团,经常有机会参加演出。很多社团为了扩大影响力,在对外活动的选择上有很大的盲目性,时常会出现不必要的麻烦,不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使社团利益蒙受损失,最主要的是,大量成员外出表演人身安全也无从保证。相关部门应当引起重视,加大监督力度,社团联络人应时刻了解社团动态,防止不必要麻烦的发生。
4.树立正确价值观,加大培训教育工作。只要是组织,就会有机制,就会有权力分化,社团也是如此。原本大家在一起,分享快乐,互帮互助的地方如果变成名利场,就会造成社团凝聚力下降,成员严重流失,学生变得功利,使社团在学生中造成很大负面影响。联络人要做好正确引导,掌握动态,并且做好培训工作,定期举行相关会议,弘扬社团文化,端正社团工作意识。学生社团是学校、社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中介组织”,它在学校、社会与学生之间起着桥梁作用;学生社团的发展,需要政府、社会及学校的广泛支持和鼓励。所以,我们应当鼓励更多的学生走向这一第二课堂,调动其积极性,引导学生参与社团活动,而作为有益于同学们身心健康的体育类社团更应该得到校方的支持与关注。
5.调动学生积极性,是切实解决体育类社团发展问题关键。调查研究表明,大约有55.5%的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余体育锻炼,有37.5%的学生被动参与课余体育锻炼,7%的学生不参与课余体育锻炼。尤其是女大学生,她们关注体育的态度以及对余暇体育活动主动性不高,活动场地以校内的运动场(馆)为主。大部分学生每周不同程度地参加体育活动但活动时间比较短,锻炼效果不高。而硕士研究生对体育锻炼能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有着一致的认识,但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次数较少,锻炼时间不足,对体育锻炼的知识方法掌握也不够。可见还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还不够,调动这批人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才是壮大体育类社团的关键。
总之,吉大体育类社团发展的过程中,虽然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应该把问题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重点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深入了解体育类社团发展现状,最大可能对社团发展给予支持帮助。二是加大培训教育工作,规范社团发展。三是利用体育类社团活动,调动广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积极性。
:
[1]单颖,杨冬钧.大学生体育社团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0
[2]王万民.国外学生社团发展的特征及启示[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2,(4)
[3]韩志霞.长春市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东北师范大学,2003,(5)
[4]周蔷.对影响高校女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因素的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4,20(1):81-82
[5]刘从田,项立敏,刘耀海.在读研究生体育健身活动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体育科技,2009,(3):140
[6]穆奎.社团干部:影响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的重要因素[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2)
G642
A
1671-6531(2013)17-0013-02
责任编辑:郭一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