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潆文
(天津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天津 300072)
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精华,在弘扬中国文化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国家汉办”)制定的《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教学大纲》将古代文学列为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的必修课程[1],可见这门课的重要性。然而,就国内对外教学的现状来看,古代文学课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相关的研究也因数量稀少、力度不够而无法构建成一个完整严谨的研究体系。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问题更是莫衷一是,以致面向留学生的古代文学课至今尚未形成通行、成熟的教学模式。针对这一现状,本文拟从对外汉语教学中古代文学课程的特殊性入手,通过研究古代文学课的教学内容、诗词小说教学模式以及对学生的考核和评价等,来探索本课程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古代文学课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承担着独特的角色,它借助文学这一特殊载体向世界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因此,从本质上看,古代文学是文学课而非语言课;就广义的范围而言,偏重于文化,但又与文化课不同。在探讨古代文学教学时,我们有必要首先厘清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值得指出的是,近年在有关古代文学教学的研究中,已有学者强调对外汉语教学中古代文学教学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如孙兰围绕古代文学课与古代汉语课和中国文化课的异同进行探讨,认为古代文学课的本质不是语言课而是文学课[2]。这一观点被广泛认可并引用。
尽管学界已经对古代文学课程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有所论述,但实际教学中,古代文学课却仍然处于被边缘化、弱势化和冷漠化的境地。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是课程本身的问题。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古代文学课由于受到国内中文系文学史课程的深刻影响,在教材、教法等方面都与中国学生的课程区别不大。而古代文学在国内中文系本就是一门有难度的重头专业课,那么同样的内容对留学生而言,更是难乎其难。其二是学生的原因。与中国学生相比,外国留学生要学好古代文学还必须跨越语言的障碍和文化的差异,这无疑更增加了学习的难度。以上原因导致留学生尽管能够对古代文学表现出兴趣,但面对望而生畏的高难度知识,他们又很快知难而退。再加之很多对外汉语教学单位对古代文学课重视不足、忽视甚至取消这门课程,古代文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尴尬境地可想而知。
基于以上现状,面向留学生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在课程定位和教学目标中应包含如下几点:(1)中国古代文学课的定位是文学课。虽然与语言课和文化课有一定的联系,但不能混淆于语言课和文化课。(2)中国古代文学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基础的古代文学知识,掌握初步的古文鉴赏能力,进而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但并不要求达到国内中文系文学史的深度和专业性。(3)由于教学对象的特殊性,面向留学生的古代文学教学要放眼世界,在世界范围内关注中国文学和文化,以帮助学生提高对中国文化的感知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按照国家汉办《大纲》的规定,针对留学生的古代文学课时数大致为60 至80 学时,如此稀少的课时量很难承载恢宏繁富的古代文学内容。所以,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就显得至关重要。
与面向中国学生的中文系古代文学教学相比,针对留学生的古代文学教学还存在一个显著的弊病——缺乏权威、实用的教材。目前大部分对外汉语教学单位使用的是非正规的自编教材,而这些教材往往是中国学生古代文学教材的缩本,此举不甚科学,但也实属无奈,因为现今市面上流通的正式出版的古代文学教材数量稀少,而且大多实用性不强。即便是影响相对较大的欧阳祯人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史教程》[3]和王庆云等编著的《中国古代文学》[4],抛开编写体例和选文标准不谈,也存在内容过多的问题。因此,教师在课程安排中必须对教学内容加以取舍,可以结合多部教材,取长短补,并根据学生的兴趣、水平对具体教学内容加以选择、整合,进而形成一个完整科学的授课体系。对于如何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建议如下:
文学作品是文学史的核心,对于名作荟萃的中国古代文学而言,作品也是教学内容中最难取舍的部分。因此,作品的选择首先要考虑是否经典。对外汉语教学中古代文学课的主要教学目的是在世界范围内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教师必须在有限的课时里讲授古典文学的精华。其次,由于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外国留学生,所以教师在选择作品时,务必考虑作品的难度,例如讲解李白的作品,同样是经典,《静夜思》就比《蜀道难》更容易为留学生接受。第三,要兼顾学生的兴趣。一般来说,与学生情感体验相契合的作品,更容易激发其兴趣,引起共鸣。如《游子吟》、《鹊桥仙》(纤云弄巧)等反映亲情、爱情的作品往往很受学生欢迎。
古代文学课的教学内容由文学史与作品选两部分组成。对于留学生,我们虽然不要求他们进行深入的专业性研究,但也应该初步系统地向其介绍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概况。因此,在教学中除了重点讲授作品外,还要安排一定的课时,用尽可能简短浅易的语言介绍必要的文学史基础知识和文学发展脉络。此外,在教学中如何很好地衔接文学史与作品选,也是一个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建议分三步走:第一步,在讲解作家作品前,先介绍相关的时代背景,让学生对历史文化概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第二步,精讲作家作品;第三步,在结束对名家名作的学习之后,再对这一时期进行文学史脉络梳理。此过程与传统教学的区别在于“由点到面”,先学习作品再梳理文学史。
“第二语言教学的任务是架设跨文化交际的桥梁”[5],所以,对外汉语教师首先应当具备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体现在教学内容上,古代文学教师应将中国古代文学置于世界文化的大语境之下,除了引导学生关注同时期世界文学的发展概况外,还可穿插介绍历史上中外文学的交流以及海外中国文学的研究情况,鼓励留学生将中国文学与其本国文学、文化作类比,从而加深对中华文明的优秀精神内核的理解。
在当今经济社会的大环境下,学生学习语言的目的性越来越强,如果我们将古代文学的讲授完全脱离于留学生的现实生活,势必会遭到诟病。为此,我们在兼顾以上三点的同时,应尽量增强授课内容的现代性。如先秦散文中的故事,“自相矛盾”、“惊弓之鸟”、“狐假虎威”等都是现代汉语常用的成语;唐代诗人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隐含着“推敲”一词的来历,这些作品都应选作教学内容并强调其在现代汉语中的应用。
前文已提及,面向留学生的古代文学教学迄今在业界尚未形成通行的、成熟的教学模式。对此,本文拟选取诗词、小说两大类主要文体,对其教学模式作一初探。
古典文学教学中,诗词一直被认为是教学的难点,对留学生而言更是如此。对此,笔者认为,在讲授法之外,可以借鉴语言技能课互动型的教学模式,并辅以跨文化交际教学,建立一种综合型的教学模式。
具体做法可以是,学习一篇新作品前,请学生先合上教材思考,如果自己是作家,在此题目下会如何作文,待学生思考后组织简短的讨论,再打开教材,精讲作品。讲解完毕,让学生通过个人构思与名家名作的对比来讨论古诗词的独特之处,在这一过程中,还可引导学生体会跨文化背景下语言运用与文化心理的差异,最后由教师作进一步的点评和总结。以送别诗的讲解为例,唐诗名篇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别董大》、《送孟浩然之广陵》等都是别具一格的送别诗,如用以上方式讲解,学生很容易理解这些送别诗与通常意义上送别文学的区别,即多了恢宏阔大的气势和蓬勃向上的精神气度,而这正是唐诗的独特风貌和精髓所在。还可进一步深入就送别诗展开讨论,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送别文学的异同。当然,也可将此过程倒置,在教师讲解前,学生先自读作品,根据自己的理解找出名句并加以分析、讨论,最后由教师精讲。这种模式适宜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之后进行。无论哪种方式,都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其理解教学内容为目的。
探索教学模式之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注意以下几点:(1)以情动人。文学艺术最讲究传情,这就要求教师无论朗读还是讲解都要富含感情。如果教师对作品的反映都是平淡的,又如何能够感染学生,使其真正接受和欣赏这些作品!(2)强调朗读和背诵。古诗词的朗读和背诵既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体悟诗词的含义和意境,又能帮助其感受汉语言的韵律和节奏。限于留学生汉语水平的制约,我们不可能在课堂上过多讲解诗词的平仄格律,而感知古诗词声韵之美的唯一途径便是熟读和背诵。(3)灵活用音乐、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含蓄的语言和优美的意境是古诗词千百年来为读者叹为观止的精妙之一,而这些单凭口头解说,对留学生而言不仅十分抽象,也容易增添字词的障碍。所以,探寻更加直观、高效的教学方法就显得非常必要。以词体文学中豪放派和婉约派的区别为例,在讲解过程中如播放电视剧《甄嬛传》插曲《菩萨蛮》和《三国演义》插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就能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婉约、豪放两种风格的异同,同时也能调节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面向留学生的古代文学教学中,小说相对于诗词学生的兴趣度较高,理解也相对容易,或许正因为如此,专论小说教学的研究论文就笔者所见几乎没有,但这并不能说明小说的教学不存在难度。相比诗词,小说教学的困难在于作品篇幅长而课时量又十分有限,所以诗词教学中逐字逐句细读文本的方式显然不适合小说,而根据古代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恰恰提供了这样一条方便又快捷的途径。不仅如此,观看影视作品进行文学欣赏的同时还能进行听力技能训练,所以这种教学方式深受留学生欢迎。
以《水浒传》的讲解为例,教师课前可以先布置学生了解有关小说的相关问题,课上结合提问,简要介绍小说的作者、时代背景、主要内容、主题思想、重要人物等基本知识。然后讲解课本选段《智取生辰纲》,并穿插播放相应的电视剧片段,尤其在重要情节和重要人物出场时,提示学生阅读文本,从而将小说的情节安排、人物分析等适时地加以导读。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1)在使用影视作品时应把握适度原则,多媒体只是一种教学手段,切忌喧宾夺主,更不能把古代文学课变成影视赏析课。(2)在选择影视作品时,要注意是否改编过度,一般应选取最贴近原著的版本。(3)教师在讲解时,不可满堂灌,而应当适当设置讨论、互动环节,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对于互动中出现的文化冲突,应持包容、理解的态度,允许学生争论并保留自己的看法。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留学生对古代文学课的顾虑和畏惧除了源自课程本身的难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对考试的担忧。学生往往认为难度大的课程考试也会很难,事实上,很多时候在本科各门课程中古代文学课的考试通过率确实比较低。这一现象在无形中也增加了学生的压力,以致有些学生刚上第一堂课就询问:“这门课考试考什么,怎么考?”鉴于这种状况,有必要结合教学目标,对古代文学课的考核形式及评价标准加以改进。
目前业界尚未有关于此问题的专项研究。我们暂且以欧阳祯人《中国古代文学史教程》中的练习为例,对古代文学课的题型设计作一考察。该书练习部分的主要题型有三类——背诵、填空和思考题。背诵、填空是记忆型的,考察对重点篇章和基本知识点的记忆。思考题虽是理解型的,但多数问题都能在课文中找到答案,如“分析《木兰诗》的艺术特点”,“为什么说‘苏轼的词作更是文学史上的丰碑’?”“简述《西游记》的艺术成就”,等等,学生只需照搬课文内容即可回答。这类练习单从古代文学课程的角度来看无可厚非,基础知识的强化记忆也十分必要,但对留学生而言,如此设计与国内中文系的传统题目并无二致,很难体现出教学对象的特殊性,也缺乏趣味性。对此,笔者认为古代文学课在练习、考试以及评价方面,应突出如下几点:
考题和习题的设计应尽可能多一些开放性的题目。面向留学生的文学教学更需要一种开放性的思路。例如可以设计如下题目:你最喜欢的中国古代作家是谁,为什么?你最喜欢的唐诗是哪一首,为什么?要让学生有话可说,又能考察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并引导其积极思考。开放性还体现在答案的制定和评价标准上。前文一再强调面向留学生的教学要有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古代文学课的考试也很可能会出现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面对学生的不同答案,教师应报以开放、公允的态度。对于明显的错误,我们当然要予以纠正,但与此同时也不能强求学生对我国的文学、文化表示认同和赞美,只要言之成理,即便与教材的表述不一致,也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我们的教学不以考试为目的,所以在考题和练习的设计方面也可以灵活多样。可以闭卷考试,也可以开卷,还可以用撰写研究报告等形式来替代考试。即便闭卷考试,考察同样的内容,也完全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比如考察对作品的理解,我们可以要求学生把古诗用现代汉语改写成散文;考察名作名句的背诵,也不一定要用填空或者默写,可以给出一定的现实生活情境,让学生写出这样的语境适合哪句或哪首古诗。至于平时作业和课堂练习,形式更应该多样化,如考察对作品的理解,可以要求学生把作品推荐介绍给朋友,也可以给作家或主人公写信,还可以假设一名同学是记者,一名同学是作家,记者来采访作家,等等。
古代文学的教学内容原本就难度较大又距离现今时代较远,如果考试和作业的形式再太过死板,学生势必叫苦连天。为此,可以设计一些趣味性较强的题目,如我们可以把一次阶段测验的考题设计为戏剧表演,首先给学生分组,要求每组自选一篇已学过的古文,通过改编课文来表演一场戏剧,最后教师根据各组的改编和表演情况给出分数。对于这样的考试,学生准备的过程实际也是学习的过程,既增强了对作品的理解,又能调动学习热情。因此,考试与练习本身完全可以通过一种趣味性的形式转变成学生乐于接受的另一种学习方式。
[1]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教学大纲[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
[2]孙兰.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古代文学课[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7(5):21-24.
[3]欧阳祯人.中国古代文学史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4]王庆云等,编著.中国古代文学[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05.
[5]毕继万.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