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玲
(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长治 046011)
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提供人力资源支持与知识支持。人才的创新性是人的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目前高职院校课堂教学仍然是教育教学的主要形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提高整个教育质量的中心环节。课堂教学的成败决定于教师的教学质量,而教师的教学工作就其实质而言,总是与创造性地探求教学最佳方案与创造最优教学条件从而使学生达到最大发展相联系的[1]。因此,教师的教学决策对培养创新型人才起着重要作用。
1)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创新型人才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主要素质是:有大无畏的进取精神和开拓精神;有较强的永不满足的求知欲和永无止境的创造欲望;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较强的创造才能;具备独立完整的个性品质和高尚情感等。高职教育是为我国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教育模式,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高职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为了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课堂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性。创新思维是创新型人才的智力结构的核心,是创新型人才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创新思维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件事情或表达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亦称创造性思维[2]。换言之,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与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大体上讲,创新思维主要表现为求异思维或逆向思维、扩散思维和集中思维、联想思维和形象思维、以及丰富的想象力等等。了解创新思维的表现形式有助于对创新思维的理解、运用和掌握。课堂教学如何促进创新人才培养,在某种意义上取决于教学决策能否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教师教学决策内涵。教师教学决策是指教师为了学生发展而自主选择教学行为的过程,是在教师的教学价值观和知识、信念等潜在因素的影响下进行的具有个体性和主观性的活动。教学决策也是教师的教学信念、教师知识、教学思维方式与具体情境交互作用的内隐思维过程和相应外在行为表现的统一,是教师在课前计划、课堂实施和课后反思过程中应对教学问题的认知思维活动,是解决教学问题时的价值判断和选择过程。教学决策具有过程性和内隐思维性的整体特征[3]。教师教学决策过程始于教学现实与教学期望状态之间的差异。按照决策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教学理念决策、教学计划决策、教学模式决策等。这种分类有助于教师对教育教学活动的所有要素进行配套性的决策分析,也有利于对教学决策的把握和实施[4]。
2)教学决策的目的和意义。教师教学决策作为一种决策行为,属于教师自我管理范畴,其目的是为了创新教学研究与实践,更好地解决教学问题和实现教学目标。教学决策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而直接目的是服务于教学的有效性,是通过对教学行为的改进,以学生整体的有差异的发展为教学决策的价值追求。教师教学决策的意义主要在于:有利于教师对教学本质问题的进一步认识,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5]。教师在每一次教学活动中,寻找和比较多种备选的教学方案,不断寻求最有效的教学方案,创新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教师教学决策的意义就在于不断寻求新的教学方案,不断寻求教学创新。由于创新思维是经过大量、反复、深入的思考之后获得顿悟的结果,要掌握创新思维方式,必须不断地培养和训练,因此,为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教师需要在教学决策时充分考虑各种创新思维方法的教学与运用。
1)教学理念决策。教学理念是教师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认识的集中体现,也是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态度和观念,是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教学行为受教学理念的影响和支配。教师应秉持知识传授与思维发展相融合教学理念,一方面帮助学生学习,另一方面为发展学生思维而教学。教学中教师应树立开放意识,把教师“教”的思路转向学生“学”的思路,从问题出发,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建立一种互相尊重、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置身于一种敢于想象、敢于质疑、敢于标新立异的学习氛围中,真正实施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培养应以学生发展为本,除了关注学生获取了什么具体知识,更应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方面的要求,关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6]。
2)教学计划和目标决策。教学计划决策是指教师在经过充分思考后进行的教学前决策。其内容主要包括:教师对先前教学经验的反思;对自身与学生以及教与学的认识;对课程内容及教学重点的思考等。为了高职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应成为教师计划决策的前提。而教学目标则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以引起学生的学习行为达到某种特定的发展目标,是教学意向性特征的体现。教学目标不仅规范着教师和学生双方的活动,也是选择教学方法、教学媒体和进行教学评价的依据。教学目标决策是完成整个课堂教学决策的首要任务。为了创新思维培养,课堂教学应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和授课形式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切实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例如想象力、推理能力、判断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等。
3)教学模式决策。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为完成特定教学目标和任务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或框架,表现教学过程程序性的策略体系。为培养社会所需的创新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目前许多国家也已推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大致可分为探究教学模式、问题教学模式、试错教学模式和案例教学模式等。探究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目标,强调通过直觉与逻辑思维相结合的方式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问题教学模式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注重学生的独立活动,着眼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意志力培养。试错教学模式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利用错例让学生思考、争议、辨析,然后通过教师点拨、纠正错误,促进学生掌握正确结论,形成创新思维。案例教学是以对问题的案例分析为主,使学生处于决策者的地位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工作的心理素质、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适当的教学模式可以创造一种互相激发智慧和创造力的环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多角度思辨能力,塑造学生的创新品格。
4)教学内容决策。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是连接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中介,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择和决定教学内容是教师的一项重要教学决策。教学内容的选取应考虑内容的数量、质量及内容的深度、广度等各个方面[7]。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需要使用创新教育教材,必要的情况下还需准备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形成的教学辅助资料。无论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教学内容都应体现“精”、“新”、“实用”的特点,精选课程内容,使课程内容具有自身特性和实用价值。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还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有利于学生参与活动,创造相应的课程教学条件。
5)教学方法决策。推动教学实施需要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决策。教师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是教学目标要求、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学习状况。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高职课堂教学应该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作为教学方法选取的前提,自始至终地注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主动地探求知识、拓展思维。教师可以利用实验、案例、讨论、互动交流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设想和建议。鼓励学生不断挑战和冒险,引导学生到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或者通过亲自做实验的方法寻求答案、解决问题,在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合作学习能力。要创设情景,巧妙提问,保证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训练;同时在教学中形成一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元互动的交往方式,通过语言、暗示、模仿、情绪感染、合作竞争、角色互换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创造能力;还要善于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大课堂教学信息量,为学生创造更大的时空范围,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把知识学习融入到娱乐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6)教学评价决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有效教学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教师必须采用一定的决策形式来评价自己的教学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教学评价决策的内容主要包括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以及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的决策。教师可通过观察、询问、诊断和学习评价,及时处理课堂上出现的各种问题。为了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评价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无论学生在哪方面得到提高,都应及时鼓励,不断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在教学决策上应坚信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目标,教学实践中要循序渐进,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和教训,查漏补缺,取长补短;还要不断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有敢于求异创新的胆量与气魄,自主探索,发现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更要培养学生坚忍不拔、持之以恒、勇于实践、不畏困难的顽强意志,从各方面为学生未来发展做好充分准备,使学生尽快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1] 付海伦.谈课堂教学决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4(4):56-59.
[2] 胡飞雪.创新思维训练与方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9):41-42.
[3] 杨豫晖,宋乃庆.教师教学决策的主要问题及其思考[J].教育研究,2010(9):85-89.
[4] 蔡仁赐.教师教学决策的意义和影响因素[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0(6):47-49.
[5] 宋德云.教师教学决策[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9):10-11.
[6] 周霞,陈奎庆.工科院校学生创新思维培养[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92-95.
[7] 龚方红,等.高等院校教学质量的思考[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