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视角下的数字出版发展思考

2013-08-15 00:54
传播与版权 2013年1期
关键词:出版业数字化数字

□ 蒋 军

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社会工业蓬勃发展,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工业化的国家,举国欢庆工业化的成果。学者马克思却极不讨好地在其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警示:人作为自由的、有意识的类存在物,通过劳动实践发展和完善自己,人是劳动的主体,要提防被自己创造的劳动产品支配或奴役,这与我国传统思想中提倡的“以人为本”不谋而合。

一百多年后,马克思早已作古,但他的思想精髓却被人的劳动的成果之一——数字化技术出版为电子书,在亚马逊网站上售卖,供全世界人民购买与阅读。

伴随科技的进步,数字出版浪潮已经成形,并逐步成熟,2011年国内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规模达1377.88亿元,比2010年增长31%。套用一句时下流行的话——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在数字出版高速发展之时,从以人为本的视角重新思考,似乎有一点必要。

一、文化产业语境内的以人为本内涵

数字出版产业作为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发展先进文化、 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重任。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在谈到“坚持以人为本”这一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指导时指出:“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简言之,在文化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一是以人民为本,要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二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文化建设要更好地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具体到数字出版业,以人为本的内涵具体为:在导向上,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出版方针,发展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先进文化,以科学理论武装人,以合理舆论引导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在价值取向上,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在管理活动中,贯彻人本管理的思想,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

二、数字出版环境下践行以人为本理念的必要性

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引发出版业新的革命,从印刷技术革命到电子出版、网络出版,并让数字出版从传统出版母体中脱颖而出,原创作品数字化,编辑加工数字化,发行销售数字化,阅读消费数字化,数字出版一时光芒四射。从表面看,与传统出版相比,科技的运用似乎使数字出版的产品变得高端、时尚、丰富起来,但科技之光并不能掩盖数字出版因人本理念缺陷而导致的问题,从而使得数字出版始终在量上猛增,但在质上,却前进缓慢:

1.优质内容的缺乏。从统计数据来看,我国数字出版业产值屡创新高,但互联网广告、网络游戏与手机出版等新兴领域的产品始终占据数字出版总收入的绝大部分,而互联网期刊、电子图书、数字报纸所占比例低,基本不足5% (2011年仅为2.06%),古籍、名墨、典藏等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数字化作品比例更低,而技术含量低、迎合低级趣味的官场小说、一夜情读物、宝贝系列、情色读物、重评历史定论人物等出版物则时而盛行。归根结底是缺乏对“更好地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的“以文化人”理念的重视,将经济效益置于社会效益之前。

2.版权保护机制的不健全。版权是出版行业盈利的核心,从目前数字出版业的运营状况看,恰恰是在整体市场份额中占有绝大比重的互联网广告和网络游戏有着较为明确的版权界定,数字期刊、原创文学、电子书等数字出版业务都面临版权问题。由于我国著作权法在2001年修订时才加入“信息网络传播权”的定义,那么在2001年以前出版的图书等资源内容,因没有作者电子出版权的授权而影响其发展为数字出版。同时,未经授权将他人作品擅自在网络上传、下载、未标明出处的转发,通过搜索引擎未经网站许可便无偿链接或以在诸如贴吧、QQ空间等SNS社区转载原创网络作品等行为更是屡见不鲜。版权是创作者劳动的结晶,良好的版权制度的长期缺失,即是对创作者劳动能力的忽视,将不利于激发创作者的创作热情,有损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出版环境。

3.富含创意个性的作品较少。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孙寿山在2012中国数字出版年会上指出,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尚存在的问题之一是数字出版产品创意创新不足,数字出版缺乏吸引读者的强大引力。放眼2012年数字出版市场,“舌尖”系列的跟风,“穿越”风格的盛行,可见一个良好的创意理念将迎来多少追逐与渴望,以及被不断“山寨”的热火。简言之,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升级,人们对阅读体验的要求不断提高,只有不断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和创意刺激为目标,才能创造出更多富含创意与个性的产品。

三、数字出版环境下以人为本何以可能

如今,数字出版在市场这一看不见的手和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的推动下,逐渐有了繁花似锦的发展态势,但正如上文所述,也迎来了各种发展瓶颈。回归以人为本理念,探索数字出版行业的各类主体——读者、作者、出版商、发行商等——的需求与责任,或许是破解发展瓶颈的途径。

1.以文化人,化人以强——重视开发优质内容资源。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而无论技术如何发展、载体如何改变,数字出版所做的仍然是对文化的记载和传承。当前,我国网络环境日益完善,电子书阅读、手机阅读、网络在线阅读等数字阅读开始普及,为数字出版产品的消费和传播创造了条件。因此数字出版商的首要任务是根据先进文化的价值导向对古今中外丰富的信息资源进行选择、判断,实现既有益于读者、又培养了作者——引导读者的健康阅读,引导作者的创作倾向,实现以人为本,以读者为本,以作者为本。

2.执经达人,励人以利——完善版权及利益分配机制。在中国古代管理活动中,“经”指基本的管理原则,运用在数字出版中,则是指通过完善的版权及分配机制,同时加快制定各种数字出版相关的内容标准、技术标准、格式标准、、管理和服务标准等,在生产、交换、流通等过程中形成行业规范的数字出版业标准化体系,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实现按能力及输出成果分配,鼓励作者、出版单位的积极性,使数字出版产业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具体措施可参考一些版权体制比较健全的国家,如美国规定破解版权保护技术是违法行为,并定义了包含作者、联系方式、授权条件、权利有效期等信息的版权管理信息,这在很大程度上既杜绝了数字作品的不正当使用,又能保证数字出版、发行、传播有序进行。

3.宽渠栽人,授人以渔——优化人才培养渠道。数字出版产品个性创意的缺乏,归根到底是创意人才的匮乏。目前我国出版业的人才结构比较单一,从事传统出版的人员不了解技术开发和数字出版运营模式;技术提供商不了解传统出版流程,特别是不了解出版细节。这种复合型人才的缺乏,直接影响、限制数字出版的创意发展。在高校开设数字出版专业课程,学校联合企业开展数字出版产学研合作,为出版专业学生开设企业“第二课堂”,同时为从业者提供数字出版业务、编辑加工、市场开拓、数字版权开发和保护等回炉深造的培训平台,是及时补充与数字出版发展相适应的人才队伍的有效途径。

猜你喜欢
出版业数字化数字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以按需出版为抓手,推动出版业数字化转型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答数字
数字化制胜
AR与VR技术在儿童出版业中的应用
数字看G20
对出版业供给侧改革的思考
成双成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