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和森与《向导》周报

2013-08-15 00:54吴向伟
传播与版权 2013年1期
关键词:蔡和森周报党报

□吴向伟

蔡和森(1895—1931),湖南省双峰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党早期杰出的理论家、宣传家和卓越的领导人。从1922年9月至1925年10月,蔡和森作为第一任主编,参与了《向导》的创办工作,并以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活动,开创了无产阶级宣传事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1922年8月,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会在杭州西湖举行会议,专题讨论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问题,会议还专门研究了中央宣传工作。中央根据马林的建议,决定创办《向导》周报,作为中共中央的政治机关报,并指定蔡和森任主编,负责筹办工作。

1922年9月13日,《向导》在上海创刊发行,总发行处设在环龙路。《向导》周报在其创刊号《本报宣言》上,开明宗义地提出:“反抗国际帝国主义的侵略”,“推倒为和平统一的障碍军阀”,为“统一、和平、自由、独立”而奋斗。这表明,宣传党的二大制定的打倒军阀和打倒国际帝国主义的纲领,号召国民建立一个统一、和平、自由、独立的国家,是《向导》周报的办报宗旨和方针。

《向导》是一种小型周报,每星期出3版,16开本8页。从142期起,增加到12页,至144期再增加到16页。字数由每期1.2万字,增至2.4万字左右。主要开设了“事实短评”、“读者之声”、“各地通信”和“寸铁”等栏目,内容丰富多彩,文字生动活泼。

从1922年9月《向导》创刊到1927年7月被迫停刊5年内,尽管处在被查抄、查禁的恶劣环境下,但它的发行量依然从几千份上升到十万余份,共出版了201期和汇刊5册;刊发了国内外政论、时评700余篇,各地通信近120篇,各种文告、宣言近60件,国内外读者来信110余件,总计320万字以上。

《向导》的主要撰稿人有陈独秀、蔡和森、瞿秋白、高君宇、李达、彭述之、张国焘等,毛泽东、周恩来、赵世炎、王若飞、张太雷、李立三及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马林等也发表过一些重要文章。陈独秀在《向导》上发表了270多篇文章,几乎每期都有他的作品。蔡和森用“和森”署名发表了134篇文章,以他们夫妇共用“振宇”的笔名发表了36篇(其中至少有22篇是他撰写的),这样他共计发表156篇。

在国民党“一大”以前,《向导》集中精力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积极帮助孙中山进行国民党的改组,推动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在国共合作形成后,《向导》周报除继续宣传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外,还对孙中山先生提出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作了重点宣传。同时,它热情宣传和支持工农革命运动,促进了工农革命运动和国民革命的迅速发展。

《向导》曾先后迁往北京、广州、武汉等地出版发行,在中国内地许多大中城市及香港和国外的巴黎、东京等地设有30多个分销处,发行量由开始的3000份激增至4万份,最多时近10万份,广受读者欢迎,他们称《向导》是“四亿同胞的救命符”,是“中国二千年来历史上破天荒的荣誉作业”,是“黑暗的中国社会的一盏明灯”。1923年12月,在北京大学成立25周年纪念日举办的民意测验中,《向导》获得各界读者爱读票220票,名列全国周刊第一名。

《向导》的成功创办,获得了党中央的肯定。1925年1月,中共四大明确肯定《向导》“得立在舆论的指导地位”,“成为本党政策之指导机关”。

蔡和森是《向导》的第一任主编,任职时间为2年零8个月,共主编了116期,任职时间和主编的报纸均超过了半数。蔡和森卓有成效的工作,推动了《向导》周报的迅速发展,为后继者(第二、三任主编分别是彭述之、瞿秋白)的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所以,罗章龙回忆说:“在我们这一辈人中,只要一提到《向导》,就自然地把它与和森的名字联系在一起。他的贡献之大、影响之深,就可想而知了。”

蔡和森能够把《向导》周报办得有声有色,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他热衷于党的理论宣传工作。亲手办一种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报纸,是蔡和森多年的愿望。早在法国勤工俭学期间,他曾致信陈独秀表达了这一愿望。1921年2月他致信陈独秀说:“和森感国内言论沉寂,有主义、有系统的出版物几未之见,至于各国社会运动的真情,尤其隔膜得很。”因此,他提出以“自己读书阅报之所得,做一种有系统有主张极鲜明强固的文化运动”。 1922年8月党指定蔡和森筹办《向导》周报,他更是夙愿已酬,满腔热诚地致力于党报编辑工作。

忠诚党的编辑事业,是蔡和森办好《向导》的重要原因。在当时时间紧、任务重、环境恶劣条件下,蔡和森承担起创办《向导》的任务。他任主编期间,是《向导》开创和初步发展阶段。在整个2年8个月的时间内,他都是在“玩命”地工作,都在为《向导》的编辑、撰稿、出版、发行和经费操劳。张国焘称赞蔡和森说:“他是中共初期一个工作特别艰苦的同志……他会整天不讲话,埋头阅读和写作”,“每当我深夜回到寓所,蔡和森还在那里写文章看稿子”;他甚至在患有严重的哮喘病时,也“从不听人劝告,中止工作,好好养病”。

具有优秀的党报工作者素质,是蔡和森办好《向导》的基础。留法期间,蔡和森“猛看猛译”马克思主义著作,认真研究十月革命的经验,很快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向导》的出色成就和声誉,展现了蔡和森坚实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优秀的党报工作者的素质。

一是坚持《向导》的办报宗旨,宣传贯彻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蔡和森紧紧围绕这一中心组织文章,并身体力行,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剖析中国社会现实,用大量事实深刻揭露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以及联合中国封建买办阶级来压迫中国人民的实质,从而激发了广大人民的爱国热情,使反帝反封建口号得以深入人心。

二是善于理论联系实际。蔡和森坚信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但他认为党的理论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马克思主义要应用到各国的实际上去才行。他撰写的100多篇文章,都坚持以现实中的重要问题或典型事例为依据,作具体分析,坚持用事实说话,以理服人,观点鲜明,立场坚定。他多次向读者阐明《向导》的宣传主张:并非言词“故为激烈,不过是常本着忠实的科学的观察”。

三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依靠群众办报。创办《向导》的目的,就是用党的纲领政策宣传组织全国最广大群众的力量,促进国民革命,为中国人民的利益而奋斗,因而它本身就是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报纸。蔡和森立足唯物史观,坚定相信和依靠群众,虚心听取群众的意见。他在《向导》周报上,开辟了“读者之声”专栏,听取读者的批评和建议,反映群众的要求与呼声,《向导》也因此获得了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称赞蔡和森说,蔡和森是一位“影响很大”、“很能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宣传家,是一位“很好的编辑”。 李立三称赞他:“《向导》的功绩,正是和森同志在中国革命中表现的极大功绩。”

《向导》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个公开发行的中央机关报,是大革命时期国内最有影响的刊物之一。从蔡和森创办《向导》的实践和相关论述,研究他的党报思想,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是党报必须坚持无产阶级的党性原则。党性就是阶级性,无产阶级政党的报纸,必须用来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服务。在这个问题上,蔡和森强调了三点:一是党报要宣传党的政治主张,是党的思想工具。《向导》始终坚持宣传党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主张,在革命运动中发挥了积极的动员、宣传、组织作用。因此,蔡和森指出,“《向导》是统一我党的思想工具”,“而且做了组织工具”。二是党报要代表人民的利益。他在《警告本报读者》中指出,《向导》是“中共政治机关报”,又是“中国民众的喉舌”,“是真正代表中国民众利益的报纸”,“是中国苦难同胞的忠实好友”。三是党报要把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向导》始终围绕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工农运动等基本问题组稿,是持之以恒地宣传和实行党的革命理论和策略的舆论前驱。

二是党报要坚持“独立批评”原则,实行严格审查制度。蔡和森在《向导》中撰写大量文章,对孙中山及其领导的国民党都保持着一种独立的批评态度,善意规劝国民党不能只重视军事运动,而要重视宣传与组织群众。对国民党右派破坏统一战线的言行,《向导》则用事实加以批驳。这些都对推动国共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为了保持党的出版物的真实性、科学性,蔡和森主张组织一个审查会,“凡游移不定的议说及与主义相矛盾的东西,皆不登载”。这为党所接受,党的一大决议明确规定:任何出版物,无论中央的或地方的,都不得刊登违背党的原则、政策和决议的文章。党的二大也强调:每日宣传和运动必须具有真实的共产主义性质。

三是党报风格要活泼多样。党报的内容要具有严肃性和真实性,但党报的形式不能呆板,而要活泼多样。首先,党报的栏目设置要丰富多彩。蔡和森在主编《向导》时,除前文提到的四个栏目外,他经常根据形势的变化和读者要求,及时进行调整,突出重点。从第25期起,开辟“中国一周”、“世界一周”专栏。从第56期起,开辟“什么话”、“政治常识”专栏。《向导》还特设“外患日志”专栏,记录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一举一动。其次,要构建双向交流的沟通平台。重视读者本身的感受,建立编者与读者的双向互动的反馈机制,是《向导》受到读者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蔡和森在《向导》中设有“读者之声”栏目,专门反映读者的意见、建议和评价。再次,要文风朴实,通俗易懂。蔡和森提倡朴实动人的文风,反对离开问题谈主义,无病呻吟,认为写文章要言之有物,有的放矢。《向导》周报发表的文章大都短小精悍,文字浅显,生动活泼,战斗力强。

四是党报工作者要有优良的素质。《向导》的成功创办体现了蔡和森优秀的党报工作者素质。作为党报工作者,必须注重理论学习,坚持党性原则,精通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必须热爱和忠诚党的编辑事业,为办好党报尽心尽力;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用事实说话,重视调查研究,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敢于为真理献身;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经常保持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关心群众利益,倾听群众呼声,反映人民的愿望和要求。

[1]柯秦等.笔名、年代及其他[J].求索,1985(2).

[2]方汉奇,张之华.中国新闻事业简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3]中共双峰县委宣传部.怀念蔡和森同志[C].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

[4]蔡和森文集(上)[M].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

[5]张国焘.我的回忆(第2册)[M].东方出版社,1998.

[6]蔡和森.蔡和森的十二篇文章[M].人民出版社,1980.

猜你喜欢
蔡和森周报党报
“蔡和森建党思想暨蔡和森诞辰126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湖南人文科技学院隆重召开
画与理
一样的周报
画与理
画与理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办好党报内参的思考与探索
论蔡和森、李富春革命家庭成员赴法勤工俭学之原因
党报创新文娱报道的实践与思考
近十年来国内蔡和森研究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