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淑杰
财经新闻报道就是围绕经济现象、经济活动、经济决策的最新事实和情况而展开的报道。当前的财经报纸类型主要是财经类财经媒体、证券类财经媒体、经济专业性财经媒体、行业依托型媒体、新财经媒体等五大类,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财经报纸的发展历史和现状、财经媒体的市场经营情况、我国财经媒体和国外财经媒体的对比研究等方面。编辑是报纸出版运作的灵魂,编辑理念就是报纸发展出版中十分关键的因素。一旦财经报纸的编辑理念出现偏差或者缺失,必定会影响到其传播优势的发挥。
对财经媒体而言,专业化就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类财经报道铺天盖地,许多专业性的财经媒体如同雨后春笋一般涌入大众的视野之中,各大主流报纸也开始加强了对财经新闻的报道,甚至专门开辟了金融财经专版,以此来吸引人们眼球。财经报道需要专业性的定位,这点无可厚非,但要避免盲目专业化。我国新财经报纸自上世纪90年代诞生以来,一直致力于走高端市场,对财经媒体的报道方法、运作方式、报道领域等方面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许多财经报道看似专业性强,但内容晦涩难懂,读起来枯燥乏味,出现了“外行看不懂,内行不愿看”的尴尬局面。
目前,受国外财经传媒业大品牌活动效应的影响,我国财经报纸也开始热衷于举办各种活动,然而大多都是盲目追求活动数量,最终“吃力不讨好”,无法达到理想效果。虽然报纸的版面是有限的,但报纸组织的社会活动的表现空间却是无限的。在明确主流定位的前提下,用报纸有形的文本形式,组织报道各种有意义社会活动,不仅能让读者得到更多形式的增值服务,而且能让报道实现影响力的最大化。要想达到这种理想效果,就必须以主流读者的需求为出发点,设置社会关注度高的经济热点议程,并集中进行专业化和密度化的活动策划。
近年来,财经报业市场上涌现出大批新兴财经类报纸,大多都是综合性的财经媒体,拥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杂志化”趋势较为明显。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报纸头版变成了封面版。报纸的头版设计长期以来都是报纸工作的一个重点,通常是将时效性很强的事件或场景的新闻照片当作头版来设计,充分体现出报纸的时效性特点;而杂志的封面设计则缺乏这一特点,通常只是对某一系列报道的引出。第二,版面数量呈现“杂志化”趋势。我们不难发现,如今的财经报纸版面的数量在不断递增,就拿《经济观察报》来说,它的版面页数已经超过了一本普通杂志的页数。第三,版面编排过于“杂志化”。有的财经报纸将一个报道内容进行了若干个版组的梳理,在报道中加入更多的图片,与杂志的开篇目录无异。
在新媒体时代,信息来源途径增多,信息源鱼龙混杂、真伪难辨,尤其是新兴媒体论坛、博客、微博的出现,让每个人都能轻易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就进一步增加了鉴别信息真伪的难度。如今,在不少财经类媒体的报道中,我们会看到如“内部人员分析”、“据知情人士透露”、“有关消息人士说”等字眼,这种非直接引语引用,让读者真假难辨。因此,报纸编辑需要避免煽情的报道,控制负面报道内容的出现,评论时不要带太多的主观色彩,不太急于对某个事物或现象定下结论。
虽然我国财经类报纸的主要目标受众是具有一定文化层次、关注经济事物的读者,但大多数读者获取信息并不是为了进行学术研究,更多的是希望能轻松便利地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而财经报道因其自身特点,背景资料主要是一些统计数字、抽象图表,相较其他新闻类别可读性并不强。所以在报道财经新闻的时候,要求吸引眼球,就必须在具备专业性的前提下,做到让经济简单明了,让报道内容从“专业”转变为一般的“大众”语言。
报纸的“杂志化”倾向容易出现以下几种问题:新闻信息和新闻版面所占比例下降;专题、专版以及大量文章内容与新闻报道不挂钩;许多图片并不具备新闻价值;信息量过于表面化;报道内容多却缺乏信息价值。当前,财经报纸或许不再局限于简单的新闻报道,而是追求大篇幅的专题报道,吸收杂志优秀的编辑理念;但是在报纸呈现“杂志化”趋势的过程中,应该保持报纸的作为新闻纸的独有优势,把握住它的时效性,在注重“量”扩张的同时,不要忽视“质”的提升。
[1]吴逸.新财经报刊的忧患与出路[J].新闻战线,2004(7).
[2]李强.让财经报道回落大众[J].青年记者,2007(10).
[3]祝兴平.财经媒体的市场定位与营销策略[J].新闻界,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