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究

2013-08-15 00:55王楠楠
船舶职业教育 2013年2期
关键词:俞敏洪大学语文母语

王楠楠

(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辽宁葫芦岛 125000)

大学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是高职院校学生所必不可少的。无论是从学生的人文素质的提高还是在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大学语文课程都极为重要。因此,大学语文改革也势在必行。

1 高职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意义

1.1 强化国民意识,母语教育应贯穿人的一生,大学语文是一门必不可少的课程

母语教育是要贯穿人的一生的。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是高层次的母语教育,这阶段的母语学习,已经不再是基础教育时期具有的工具性,更注重的是学生对其人文性与审美特性的品味。从2000年起,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把每年的2月21日定为“国际母语日”,可见,全世界都开始关注母语教育与学习。语言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在某种意义上讲,它是一个民族的象征。都德的文章《最后一课》留给我的印象最深刻,小主人公对以往没有好好学习母语的懊悔,对今后不能再学母语的遗憾,至今仍深深映在我们心中。而如今的年轻人追逐“圣诞节”、“感恩节”、“情人节”等各种洋节日的时候,我们国家也早已开始注重我们的民族节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把这些中国的传统节日设定为法定假日。这一做法时刻提醒我们,作为一名中国人要继承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无论社会怎样发展、时代怎样进步、与世界如何接轨,我们的传统不能丢;民族观念、敬重先贤的观念不能丢。对自己母语的重视与热爱,更能培养我们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因此,无论是在大学语文课程本身的教育意义上还是在培养国家栋梁之才的意义上,大学语文都是一门必不可少的课程。

1.2 提高人文素质,顺应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学院育人模式的要求

大学语文教学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我国,职业教育往往会忽视人文素质教育。而学生们以往受到的基础教育,又主要以传授知识为主,一味的强调升学率,使得学生们只知道死记硬背,导致对知识的理解内化不足,其结果是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知识、技术或艺术能力,但往往知识面不够全面、能力素质匮乏、缺乏人文素养。所谓“人文”应是以人为本,人文素养简单的理解就是人的精神世界的素质。这种素养的缺失所显现出的不良后果:一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淡化。在高职院校中一些学生没有理想,没有信念,缺乏对国家、社会、家庭的责任感;二是人格心理不健全。现在的一些学生在家娇生惯养已成为一种习惯,久而久之,他们就认为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受一点委屈,心理承受力差,适应环境能力差,更不懂得什么是吃苦耐劳,不明善恶、不辨是非,而这一人文缺陷如果在高校教育中不加以补足,就必然无法培养祖国需要的栋梁之才,也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相悖。

因此,大学语文教师要利用好语文教学的优势完成教师的使命,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让学生们学习如何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人与社会的关系,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学会承担责任等。在高职院校中我们不要只强调专业素质,否则培养出的学生“有知识、没文化”,即专业技能较强而文化素质较差。而对于现今的就业市场来说,越是优秀的企业越重视企业文化,注重职工的文化素质。所以,加强大学语文教学也是顺应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教育理念的。

综上所述,大学语文教育在高职院校中的作用与意义是不可忽视的。

2 积极倡导与实践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作为教师,要想进行教学改革必须有明确的定位。在多年教学实践和借鉴别人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个人认为教师应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而不是教授者,更不是主导者。我们不要认为自己的职责就是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要成为在学生求学旅途中帮助他们提高思想认识,掌握各种能力的引导者。在课堂上应采用主动式、启发式与自主式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多思考、多提问题,那就要求教师具有广阔的知识视野和海量的知识储备,这样才能在学生提出问题、产生疑问时给与他们积极、正确地引导,所以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首先也应该是教师自身素质的改革。这正应了一句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现将课程改革的想法简单阐述,望能抛砖引玉,引起更多的关注,完善我们的教学改革。

2.1 改革教学目标

大学语文教学目标不再是语言的工具属性的教育,而是要培养学生的能力。

我们要改变以往陈旧的教学模式,应采用主动式、启发式与自主式学习的方法。大学语文不再是要求记忆与掌握,而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鼓励与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课堂上要把学生们看做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学习者或个体,他们是能够与教师进行互动和共同探讨问题的科研伙伴,引领学生注重掌握和感悟文章的精神。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大学语文教育与中学语文教育的不同之处。这才是大学语文课程要帮助学生们提高人文素质,做到精神成人的有效教学方式。

2.2 与时事热点、社会热点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最好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生活经验,由具体案例出发使学生主动深入思考。这样就会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们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的欲望,效果很好。

例如,我院2012-2013学年用的教材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任公伟主编的《大学语文》。其中有一篇俞敏洪《在北京大学2008年开学典礼上的发言》,讲这篇演讲稿的时候,正值2013年5月中旬,电影《中国合伙人》开始上映,是以俞敏洪创建新东方为素材的一部影片,如果说在这部电影之前,学生不知道俞敏洪是谁不足为奇,而如今俞敏洪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这个时候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讲这篇文章,就足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由文章引出俞敏洪的励志故事,由俞敏洪的成功引导出人格的魅力,强化付出与奉献的意义和收获,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们体会演讲稿的特点。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通过对影片、演讲稿和自己个人接触到的信息进行整合与理解,积极思考并踊跃发言。课后学生们感慨良多,也深受触动,更重要的是他们知道了“做事先做人”的道理,知道了一个人的成功关键并引发学生对今后人生的思考。

2.3 通过古典文学的学习,培养民族精神,完善高尚人格

文学是人类情感的载体,更何况古典文学中有很多流传至今经历了重重筛选被奉为经典的作品,可以代表中华民族的审美取向与价值观念,这种经过历史验证的人类情感的精华,对于现在大学生的人格培养和心智完善以及爱国思想教育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价值与意义。比如孔子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积极入世的进取精神;老庄的“无为而无不为”的逍遥与淡然;屈原的洁身自修、爱国爱民的思想等等,用这些民族智慧的结晶来滋养现在学生们的精神境界,让他们学习怎样做一名真正有文化“根”的中国人,这难道不是培养祖国栋梁之才的重要目标之一吗?在学习中让学生们明荣辱、知进退、勇承担、求和谐……,这种素质教育润物无声但却意义重大,效果良好。

总之,世界越发展,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与优良传统就越应该受到重视;国家越与世界接轨,我们就越应该重视科技与人文的共同发展。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高职院校学生必须提高其人文素养,而大学语文课程能够很好地承担起这份重任,深入探讨与寻求大学语文课程的改革任重而道远。

[1]蓝士英.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角色定位问题研究[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11):99-102.

[2]张红梅,张远东.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与改革浅探[J].语文建设,2012(22):47-48.

[3]闫红,崔伊飞.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模式探索[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8(3):283-287.

[4]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大学语文与素质教育[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俞敏洪大学语文母语
母语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俞敏洪:商海中冲浪的“平民英雄”(上)
母语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Enterogenous infection of Candida albicans in immunocompromised rats under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大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探索
俞敏洪“闭嘴”:“张嘴”“毒舌”都为吃口饭
俞敏洪“闭嘴”:“张嘴”“毒舌”都为吃口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