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利率角度的我国金融市场化改革风险与对策

2013-08-15 00:52
财务与金融 2013年5期
关键词:管制市场化利率

胡 冰

一、引 言

上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麦金农和肖提出了“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他们认为,在利率管制的国家,会出现金融抑制的局面,即市场上的利率远远低于资本供求平衡下的实际利率。因此,资金无法经过市场的有效资源配置,从而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他们通过研究“金融深化”理论认为,金融市场化改革,应逐步放开利率管制,通过市场机制使管制利率逐步向市场均衡利率的方向转变,进而实现对资源的有效配置作用。

金融市场化是指金融活动在市场的调节下,使交易双方能够根据市场价格而非强制的人为干预价格进行自愿交易,进而实现市场的自发调节作用,并且市场价格能够真实的反映出交易品的价值。而金融交易价格是通过交易双方的供求关系反映出来的,利率又是反映交易价格的最直接的数字体现。因此,利率是金融市场交易的核心,利率市场化是金融市场化改革的核心环节。利率市场化,即市场价格的决定权交给资本供求市场,由市场参与主体自主决定利率。任何一个市场的参与者都是利率的接受者,任何参与者都不能超然于这种体系之外而单方面自主决定或者干预市场利率。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使利率由市场自主决定,才能进一步实现资本的自由流动,参与者的自由进入与退出,业务创新等一系列金融市场化的相关行为决策。所以只有实现利率市场化才能实现金融市场化,进而实现市场的真正自由繁荣。

面对利率市场化的趋势,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为实现这一目标而进行改革。我国也在进行着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方向是“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市场利率。”基本顺序是:先外币,后本币;先存款,后贷款;先农村,后城市。目前我国已经改革到存款利率管上限,贷款利率管下限这一环节。

然而市场本身存在着缺陷,利率市场化也无可避免的会带来风险,如果风险管理不足导致失控,最终会诱发金融危机。近年来金融危机的背后都有利率监管失控的影子。因此,为保证金融安全,防范金融风险,必须加强对市场的政策调控,完善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调节市场利率,保证金融安全。

二、以利率改革为核心的金融市场化发展趋势

对于我国来讲,利率市场化改革已迫在眉睫。因此,必须分析已完成利率市场化的国家的改革模式,吸取有益经验,从而防范我国在改革过程中产生的金融风险,避免威胁到国家的金融安全。

(一)以利率为核心的金融改革的必要性

利率管制措施会严重的抑制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行为,造成我国经济发展所需资源的紧缺和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也要求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首先,加入WTO以来,金融业逐步对外开放,原先依靠垄断形成优势的银行传统盈利模式受到了挑战。由于长期的利率管制,存贷利差较大,存款成本过低,贷款成本过高,使国有银行在与外资银行传统业务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其次,由于国有银行的特殊性,不能够有效的引导资金的流向。产权不清,道德风险的客观存在,使其偏好投资于高风险的虚拟经济,忽略了民间市场的信贷需求。利率市场化能够引导资金流向实体企业,抑制虚拟经济泡沫。同时,利率管制的滞后性,常常使实际利率低于通货膨胀率,更加速了利率市场化改革。最后,人民币国际化,汇率管制的逐步开放客观上也要求利率市场化。

(二)利率市场化改革模式与借鉴

国际上,存在两种利率市场化改革模式。一种以美日为代表的稳健式改革,通过平稳方式逐步推进,从前期准备到最终完成一般为20年左右。在改革过程中,通过提高商业银行的抗风险能力和金融工具的创新能力,改变商业银行对利率管制的依赖,构建适合利率市场化的金融制度,从而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这些国家的改革特点都是由小到大,由点到面,先易后难。先从较为容易的国债利率入手,进而涉及到影响面加大的存贷款利率。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后短期。一来防止由于长短期利率的不一致而产生的套利行为,二来先从涉及面较小的利率入手。防止金融动荡,维护金融秩序的稳定。

另一种以拉美国家为代表的激进式改革。这些国家的实体经济基础较差,难以对改革形成有效支撑。如果忽视了本国金融调节能力而进行激进式市场化改革,会导致了原有的高通货膨胀率和名义利率一起攀升,进而呆坏帐进一步增加。同时,大量热钱涌入,市场资金过多,一旦资产泡沫破裂,货币会大幅贬值,通货膨胀进一步加剧。

因此,市场化改革应具备良好的金融改革环境和成熟的金融市场体系。政府也应考虑到宏观经济形势的基本面,避免病态式改革,先解决宏观经济中存在的问题,再进行改革,避免交叉式感染。最后,改革的步骤应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根据市场主体的需要,选择合理的时机,推行相关政策,做到改革水到渠成。

三、利率市场化产生的问题

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一把双刃剑,在消除金融抑制的同时也带来了风险。由于风险存在不可控性,一旦疏于防范,就会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因此,必须通过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影响市场利率的变化,进而实现对经济的间接调控。

(一)利率市场化产生的金融风险

首先重新定价风险是商业银行经常面临的风险,是由于银行的资产与负债(固定利率)之间的到期日不匹配以及市场浮动利率的频繁变化造成的。频繁的利率变化会增加银行的风险。当利率敏感性资产超过利率敏感性负债时,利率的下降会减少银行的收入。当利率敏感性负债较多时,利率上升会使负债的利息成本增加较多,进而影响银行收益。因此,利率的频繁变化,使银行难以保证收益的稳定增长。

其次,收益曲线风险。这是证券的到期期限与到期收益之间的关系。当长期收益率高于短期收益率时,不存在收益风险。但是,反之短期收益率较高时,一般会出现在经济周期衰退时期,这种倒挂现象会造成收益曲线斜率为负,因此产生收益风险。

再次,基准风险。利率市场化下,如果银行对利息收入和支出采取不同的基准利率时,就会出现非同步性。如果这两种利率出现不同比例不同方向的变化时,就会增加银行的风险敞口,影响到银行的利息收入。

最后,选择权风险。由于利率的经常性变动,存贷款将会面临提前提取以及提前偿还的风险。如果利率上升,就会出现存款的提前提取,进而选择更高利率下的存款。如果利率下降,贷款会提前偿还,并转向利率成本更低的银行贷款。假设银行的流动性较低,则面临该风险损失较大。

(二)利率市场化是金融危机产生的导火索

在金融抑制的情况下,利率的管制使存贷款利差较大,银行处于垄断地位,不存在风险问题。然而,如果放开利率管制,银行失去行业垄断地位,市场竞争加剧使利率风险增加,成为金融危机爆发根源。

放开利率管制,会降低行业的准入标准,引起道德风险加剧,进而增加行业风险。特别是当贷款利率放开之后,银行为追求较高的预期收益率会增加对高风险贷款的投资。同时,由于存款利率的上限放开,使得银行的利润空间进一步缩减,从而会更加鼓励银行将大部分贷款投向高风险市场。由于不能合理评估贷款风险,过度的信贷会增加资产价格的泡沫。一旦泡沫破裂,金融危机就会爆发。次贷危机的产生是因为银行为增加利润,大量发放次级贷款,由于贷款人的信用程度较低,风险较大。尽管有房地产抵押做保,但房地产泡沫的破裂造成价格急转直下,使得银行呆坏账率增加,银行的流动性资金链断裂,纷纷倒闭破产。

而且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由于市场利率波动剧烈,对银行来讲,由于失去保护,银行在短期存款转化为长期贷款的过程中,利率的波动易造成流动性资金的不足,进而产生倒闭的危险。由于其具有外部负效应,从而会增加整个行业系统性风险。

最后,金融市场的开放使不同国家放开国际流动资本的管制。不同国家由于利率的差异,促使国际资本的相互流动。在这个过程中,大量外资流入的国家会产生通货膨胀,同时会增加汇率风险,造成金融危机产生概率增加。

(三)完善利率市场化与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实现调控目标的过程,利率作为货币政策工具,通过央行基准利率的变动,进而影响到市场利率的变动。在利率管制的情况下,不能够及时的反映市场的真实特征,也就不能通过货币政策进行有效调节。如果利率不能有效表明货币政策的传导意向,就有可能风险失控,形成金融危机。

央行通过对基准利率的调整,影响货币市场,进而向信贷市场以及资本市场传递政策意图。一方面,央行通过改变基准利率,影响到银行的再融资成本,由于贷款利率的改变,银行为保证存贷款差额,进而改变存款利率,使市场上投资和消费发生变化。例如央行通过提高再贷款利率,增加银行的融资成本,从而提高一年期贷款利率,在资本边际效率既定的情况下,会增加企业的投融资成本,改变投资需求。由于存款利率相应的提高会促使消费成本增加,减少即期消费,促使资金回流。另一方面,央行通过基准利率的调整,表达对未来经济的预期。央行提高基准利率,从而增加投融资成本,进而抑制过热的投资需求。相反则促进投资,为经济注入活力,增强投资者的信心。同时,由于利率的变化与证券的价格呈负相关关系,通过基准利率的改变,影响到投资结构的调整,从而实现市场资金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转移。

因此,鉴于利率的市场化对于货币政策的传导有积极的作用,必须放开利率管制,构建利率市场化中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效应,进而能够防范经济中的系统风险,保证经济稳定。

四、如何保证我国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的金融安全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成功与否,不在于是否完成了利率市场化行为,而在于市场化改革过程中是否保证金融安全与稳定,只有这样才能享受到改革的成果。因此,如何保证市场化过程中的金融稳定,对我国政策制定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逐步深入,循序渐进的进行平稳式利率市场化改革

我们通过国外两种改革模式得出结论,利率市场化改革必须是循序渐进的模式,一步到位的改革会带来严重的经济风险和社会问题。我国目前通货膨胀率较高,经济增长形势放缓,负利率现象严重,加之我国市场经济的基础尚未完善,如果贸然采用激进式的改革,势必会出现不可控的因素。因此,必须加强金融市场的基础制度和基础设施建设,仍需对信贷需求加以控制和调节。培养商业银行的市场意识,实行公司制改革。循序渐进,摸着石头过河。

(二)商业银行实现经营模式的转型升级,摆脱对传统模式的依赖

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利率管制的放开势必会导致利率的上升,竞争的加剧使得存贷款利差缩小,会给商业银行带来暂时性阵痛。面对这种情况,商业银行必须转变经营模式和营销方式,大力发展银行的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减少对传统业务的依赖。同时根据巴塞尔协议的要求,提高核心资本的比重以防范利率市场化带来的金融风险,降低不良贷款的比重,实现资产负债比例的优化配置,防止出现流动性危机。

(三)构建与完善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的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利率市场化后,央行不能通过直接决定存贷款利率实行对市场的政策调控。只能通过基准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等方式对市场利率产生间接影响。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建立高效,独立,科学的决策机构和决策程序,通过科学合理的决策,引导市场资金流向。央行通过数量与价格工具调控市场的过程需要保证传导渠道的畅通,应构建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及时对市场变化做出反映,进而降低金融风险发生的概率。

(四)加强风险监控管理制度,创新风险监控机制

首先,需加强风险评估制度,提高行业准入标准,对银行资产进行严格的审核,提高风险承受力。其次,通过建立跨境风险监控体系防范金融风险,防止因过量的热钱流入,进而产生市场套利行为,造成通货膨胀,货币贬值严重。最后,构建存款保险体系,减少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损失,从而避免因流动性不足,资金链断裂,导致银行倒闭,防止出现负的外部效应,使危机在整个行业内蔓延。

五、结 语

我国加入WTO以来,金融业逐步开放,实现以利率为核心的金融市场化改革是大势所趋。面对当前形势,应建立起适合本国国情的利率风险管控制度,以维护我国的金融安全。尽管利率市场化风险可能会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但是这不应该成为我们拒绝市场化的理由。实现稳妥的长期的市场化改革,既能够降低风险,也能够享受到改革带来的红利,进而促使我国经济再次腾飞。

[1]易纲.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利率市场化进程[J].金融研究,2009(1):1-14.

[2]陈晨.利率市场化与金融危机:诱发机理、国际案例与政策启示[J].上海金融,2012(7):33-38

[3]陈建,张毅,董静.关于深化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几点思考[J].生产力研究,2013(1):37-40

[4]王敬伟.利率市场化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完善[N].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2):15-19

[5]张毅.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3月

猜你喜欢
管制市场化利率
为何会有负利率
试论二人台市场化的发展前景
离市场化还有多远
负利率存款作用几何
负利率:现在、过去与未来
解读玉米价格市场化改革
管制硅谷的呼声越来越大
基于STAMP的航空管制空中危险目标识别方法研究
“泛市场化”思想根源及其治理:评《泛市场化批判》
药价管制:多元利益目标的冲突与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