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民营企业“走出去”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3-08-15 00:53王志章蔡龙年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3年10期
关键词:走出去民营企业重庆

张 洁,王志章,蔡龙年

(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重庆 400715)

一、序言

当前,世界政治格局正处在大变革中,多极化深入发展,国际秩序调整加快,20国集团作用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地位大大提升。源于金融危机刺激政策的副作用,货币贬值、通货膨胀、经济过热、资产泡沫日益显现,后危机时代动荡局势加剧。中国已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实力增强,国际话语权提高。在过去的10多年时间里,中国实现了从一个资本吸收大国到资本输出大国的巨大转变。联合国的数据显示,中国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比例从20世纪90年代的18∶1,上升至2010年的2∶1,中国海外投资与吸引外资的比例在2020年后将超过1∶1,成为资本的净输出国。据商务部统计,2011年中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32个国家和地区的3 391家境外企业进行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实现直接投资600.7亿美元,同比增长1.8%,中国政府将加大力度鼓励企业走出去[1]。

经过改革开放尤其是重庆直辖十几年的快速发展,伴随着市场经济新体制的逐步完善,以及各种优惠政策的实施,重庆民营经济无论是企业的数量、投资的规模,还是从业人数、涉足领域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其整体实力不断提高,经济总量在重庆市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特别值得欣慰的是,一部分成长壮大的民营企业不再满足国内市场,主动回应世界潮流,迎接挑战,通过产品出口、境外直接投资、收购兼并等多种形式,大步“走出去”迈向国际市场,主动融入全球经济循环体系,参与竞争并取得了不菲的成绩。

二、重庆民营企业“走出去”的紧迫性与优势及特点分析

(一)国内外形势为重庆民企“走出去”带来历史新机遇

自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全球资本、信息、人才流动加快,跨国公司加快了在全球产业布局的调整步伐,发达国家产业加速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尽管以美国为首的欧美国家开始反思经济发展方式,欲从虚拟经济回归实体经济,但这些国家实体经济元气大伤,需要长时间来进行恢复。在这种背景下,尽管中国经济也面临诸多挑战,但仍保持快速增长态势,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第二大外资吸引国和重要的资本输出国。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为整体实力比较雄厚的重庆民营企业“走出去”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极好机遇。

(二)对外开放战略为重庆民企“走出去”提供政策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度重视“走出去”战略。早在1984年邓小平视察经济特区时就曾指出:特区“要成为开放的基地”,既要“引进来”又要“走出去”。随后国家发展和完善了对外开放战略,“十二五”规划指出:要“按照市场导向和企业自主决策原则,引导各类所有制企业有序开展境外投资合作”,要“适应我国对外开放由出口和吸收外资为主转向进口和出口、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的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要“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为依托,以各类开发区为平台,加快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

重庆高度重视民营企业“走出去”战略,先后多次召开会议和论坛为民营企业创造更好的投资环境,使民营企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国家实施的坚定不移的对外开放战略和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以及重庆市政府对民营企业发展寄予的厚望,为民营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

(三)自身实力的增强为重庆民企“走出去”奠定坚实基础

经过直辖十几年的快速发展,重庆民营企业整体实力增强,为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上参与国际国内分工和资源配置,构建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是实力不断增强。在2012年全国工商联举办的“2012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发布会”上,入围中国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的重庆企业有10家,全国排名第13,西部排名第3。二是对经济发展贡献大。据相关数据统计,截至2012年9月底,重庆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完成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市比重超过62%,较2011年末提高0.6%,非公有制经济对 GDP增长的贡献率达67.3%,拉动GDP增长9.3%。三是成为走出去的主力军。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在重庆境外投资的175家企业中,民营企业达到131家,占全市境外投资企业的75%[2]。

(四)重庆民营企业“走出去”的主要特点

1.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猛,出口产品种类趋于多元

长期以来,重庆民企产品多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市场风险大,缺乏竞争优势。在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的推动下,重庆民营企业加快发展以信息产业为主要支柱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2+10”建设方案,并有了良好的起步。

一是在信息产业方面,随着惠普、富士康、英业达、广达笔记本代工企业及其配套项目投产放量,华硕、纬创、仁宝等制造商陆续入渝,电子信息产业“3+6+250”笔电集群初具雏形。高新技术产品在2012年1季度实现出口35.2亿美元,同比增长330.3%,其中便携计算机出口31.44亿美元。二是紧紧抓住传统出口机电产品不放松,拓宽渠道,加大出口力度。2012年1季度,重庆市机电产品出口49.1亿美元,同比增长184.3%,占全市外贸出口总额的84%。

2.市场不断拓宽,“走出去”形式多样

近几年来,重庆民营企业大力开拓海外市场,无论是投资的国度,还是投资形式和规模都有了新的发展。

首先,抓好传统机电优势产业在海外的投资发展。以重庆力帆为例,在越南、泰国、土耳其这些国家建立了摩托车工厂。同时,汽车领域向海外的资本输出也逐步推进,在越南、俄罗斯、埃塞俄比亚、伊朗采取并购的方式,设立了整车生产厂。如今,力帆相继在南美洲等多个地区国家投资建基地。力帆还与德国英飞凌等企业合作进行技术创新,升级上档的产品源源不断地输入海外市场。力帆从摩托零部件、整车制造到进军汽车整车、零部件甚至发动机,在不断的摸索创新中也开始了同海外巨头的合作尝试。

其次,瞄准市场变化,择机扩大投资领域。南方集团投资2.5亿美元拿下菲律宾马蒂金铜矿开采项目,拓宽了重庆民企海外投资的新领域。在澳洲,重庆博赛矿业成功收购圭亚那铝矾土矿,取得力拓加纳铝土矿公司的80%股权。重庆钰鑫集团于2008年以5 000万元的价格买下了澳大利亚一座楼盘50%的股份,成为重庆首个进军海外的房地产企业等等。2011年重庆美心(集团)有限公司出资1 000多万美元在葡萄酒之乡的纳帕谷,购买了当地一个红酒酒庄,实施重庆的“洋人街”模式,并计划以此为“原点”进行辐射,让美心红酒走向世界。

第三,高举重庆饮食文化品牌,积极涉足全球市场。近几年来,重庆饮食文化广受全球各大地区的欢迎,如陶然居在韩国的首尔等地区开业,小天鹅、谭英雄、苏大姐、秦妈等几家餐饮企业均在美洲、澳洲开有连锁店,南非的陶然居店也在积极洽谈中。

最后,积极稳妥进入资本市场,广开民企“走出去”新形式。目前,重庆市在境内外上市的企业总共有52家,其中民营企业有24家。如重庆本土快餐品牌乡村基已在纽约交易所成功上市,小天鹅集团也在积极准备上市。

三、重庆民企“走出去”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尽管重庆民企在“走出去”传播重庆文化、展示重庆形象、推动中外经贸文化交流、增进世界对重庆的全面了解等方面取得优异成绩,但与时代的要求和中央对重庆的定位相比,还存在诸多差距。重庆民企大步“走出去”还面临诸多挑战,存在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走出去”存在风险,信息不对称影响项目选择

当前,呈现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发展态势,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尽管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的潮流,但局部动荡与战争不断。另外,随着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到来,欧美等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减缓,这使得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重庆民营企业“走出去”的准入门槛必将提高,投资风险增大[3]。

同时,重庆地处内陆,相对比较封闭,加之民企“走出去”历史较短,对投资东道国的政策法规、文化背景、管理模式、需求情况等信息掌握不多,这种信息不对称无疑会增加投资人的徘徊、观望心理,错失良机,延缓重庆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步伐[4]。

(二)地方法律法规有待健全,资金来源制约海外发展

民企“走出去”涉及面宽、政策性强,需要严格的法律法规作支撑。由于重庆民企“走出去”尚处于初始阶段,相关地方法律法规尚不健全。目前只能单纯依据国家有关部门出台的相关政策,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对外投资国别产业导向目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但这些法律法规又主要基于国家层面的宏观构架,缺乏可操作性的具体措施,尤其是缺乏专门针对民营企业“走出去”的相关法律法规,这使得民营企业从法律上就无法享受国民待遇,严重影响到民营企业在境外的发展壮大。

从重庆的现实情况来看,民营企业大多属于中小企业,在境外银行缺乏信用基础,往往不具备担保条件,难以从境外银行获得贷款支持。而国内银行对民营企业“走出去”融资贷款的门槛较高,企业申请贷款难度大,融资渠道单一,资金链无法保障,严重制约重庆民企“走出去”。据重庆博赛矿业董事长袁志伦介绍,2009年,博赛矿业相中哥伦比亚一处煤矿,欲出6亿美元购买,但由于担心风险太大,重庆没有一家银行愿意提供该笔贷款,导致该煤矿被国外矿产公司以极低价买走,博赛矿业至今仍耿耿于怀,哀叹在国外投资因资金缺乏所带来的窘境。可见,融资的困难让许多重庆民营企业对“走出去”望洋兴叹,无可奈何。

(三)人才与管理矛盾突出,品牌有限影响竞争力

据相关调查统计,重庆民营企业中,90%以上属于家族企业,管理团队有着传统的血亲裙带关系。客观上讲,这种关系对企业初创阶段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随着企业的做大做强,这种裙带关系不仅无益于企业的成长壮大,反而会阻碍企业的发展,更不利于吸引和留住高端管理人才。当企业“走出去”后,出于多方面原因的考虑,母公司常常仍会委派一些缺乏具有国际市场经验、不熟悉国际投资领域、不懂国际市场规则和宗主国法律法规的人才去担任主管,如此一来,传统思维与现代企业管理,用人理念与具有国际战略头脑、善于成熟操作跨国投资实务的人才之间存在的严重冲突和矛盾,无疑制约了重庆民营企业在境外的长远发展。

在面临上述矛盾挑战的同时,由于历史的局限,重庆比较有实力的民企又多集中在传统制造业、饮食业等领域,创新力不强,“走出去”的品牌也受到制约。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对重庆154家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调查分析,重庆民营企业自主创新总体水平较低、创新意识不强、创新文化培育不够、创新型社会环境没有形成。尽管近几年重庆民营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体水平还有待提高,知名品牌还不多。就现实情况来看,重庆“走出去”的民营企业多以汽车摩托车等制造业为主。在金融危机爆发前,劳动力工资相对较低,这类企业还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但是随着全球经济低迷徘徊,西方消费市场疲软,劳动力成本上涨,企业成本大幅度提升,民营企业原有的优势日渐消退,竞争力下降。正如宗申董事局主席左宗申先生所言,金融危机之后,制造业处在产业链的中间,为减少客户流失,保持市场份额,上游原材料涨价带来的价格压力只有淤积在企业本身,企业承担的压力甚大,而无品牌无渠道的制造业生存更是艰难。

(四)组团集群意识较弱,散打单干现象严重

国内外企业发展的成功经验证明,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迅猛发展的今天,一个企业要想快速“走出去”抢占国际市场,仅靠散打单干是无法实现的,它要求强化集群意识,整合资源,集中实力,走双边或多边合作之路。也只有这样,“走出去”的企业才能有竞争力和发展的可持续性。从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在“走出去”的重庆民企中,一是同类型企业较多,区域国家比较集中,如摩托、汽配、餐饮等。这些企业多集中于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来自同类产业集中于一个国家无疑会导致相互厮杀,甚至采用低价或是相互竞价的策略来抢占市场份额,造成恶性竞争,这不仅降低了重庆企业的信誉,而且还压缩了利润空间[5]。二是“走出去”的民企多数是一些规模不大,整体实力不强的中小型企业,由于受到资金、人才、信息等客观条件的限制,相互联合不紧密,无法形成集群效益,很难做大做强。

四、重庆民营企业“走出去”的对策

(一)提高思想认识,做好民企“走出去”的顶层设计

正确的指导思想是行动的指南,而顶层设计则是一个组织或机构基于前瞻性思考所构建起来的一个宏伟目标和框架,并指导着未来的组织实施。一是要进一步理清思路,确定正确的指导思想,做好顶层设计,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方向和目标、产业约束和政策、计划与指标等要有明确的界定,并形成指导民企“走出去”的战略规划文本。二是在战略规划中,要充分考虑境外投资的产业导向、区域投资时序、国别产业重点、指导政策、专项行动计划、国别投资环境评估等因素,以指导民企有序“走出去”,切忌一窝蜂[6]。三是在“走出去”整体战略规划指导下,有实力、有计划“走出去”的民企要根据自身现实情况,制定详细的发展战略。

(二)健全完善地方法律法规,出台政策拓宽融资渠道

一是政府主管部门应在广泛调研,充分借鉴兄弟省市区制定相关法规的基础上,草拟《重庆民营企业境外投资促进法》《重庆民营企业境外企业法》《重庆民营企业产品出口管理》《重庆民营企业境外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法》等政策文本。及时提交市人大常委会或市政府审议、决定,成为正式法规并颁布执行,为重庆民企“走出去”提供法律支撑。

二是政府主管部门要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和地方法律法规,加大民企“走出去”政策扶持力度,出台系列优惠政策,如融资担保政策、税收减免政策、信息服务政策、高端人员培训政策、行政审批简化政策、项目创新支持政策等。要积极争取国家各类政策性扶持资金和援外资金,进一步完善重庆市鼓励外经贸发展的财政扶持政策,对境外资源合作开发项目、境外加工贸易项目、境外加工贸易园区和对外承包工程项目给予奖励,对参加国际竞标和对外援助竞标项目投(议)标给予补贴,对外派劳务基地建设和“走出去”队伍培训给予扶持等。

三是拓宽融资渠道,为民企“走出去”提供资金保障。要进一步创造条件积极引进世界知名外资金融机构在渝设立中国区总部或西部总部、分支机构和功能性服务中心,加快新设法人金融机构的进度,推进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上市、增资扩股,形成明显的总部效应;稳步扩大信贷规模,优化信贷结构,发挥银行业资金供给主渠道作用,针对民营企业的具体情况创新信贷业务;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推动有条件和有实力的民营企业上市和发行债券,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合理引导民营企业实施并购重组,提升西部民营企业上市的影响力;稳步发展融资担保公司,鼓励小额贷款公司创新发展,规范发展境内外私募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开展外资私募股权、基金结汇投资便利化试点,支持信托公司做大做强,推动金融(融资)租赁公司发展壮大,积极推进财务公司、汽车金融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机构创新试点,支持和鼓励融资担保公司为民营企业提供海外发展的资金来源;加快建设金融结算中心,大力发展加工贸易离岸结算、电子商务国际结算,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开展人民币境外互换结算,积极发展要素市场交易结算和总部结算,大力引进跨国公司结算中心,为民营企业在海外市场发展降低货币金融风险。

(三)简化行政审批程序,加强民企境外发展指导

民企“走出去”涉及面宽,政策性强,要求高,依法履行审批程序势在必行,但如果审批程序过于繁杂,会直接影响“走出去”的进程和速度,错失诸多机会。因此,简化程序、加强管理,是提高“走出去”效率的重要环节。一是对“走出去”的民营企业应从以“审批管理”为主,逐步向“促进、服务、保障、监管”为主转变,大力推行电子政务,实行网上境外企业核准申报和批准证书发放[7]。二是公安、外事部门要简化民营企业人员出国(境)手续,适当放宽民营企业人员的审批条件,应简化重庆市大型、重点民营企业出国(境)政审等审批手续,积极协调有关国家驻我国使(领)馆,对重点“走出去”的民营企业外派人员在签证时提供便利,给予长期签证或多次往返签证;对因项目需要的拟派出国人员,经批准可办理“一次审批、年内多次有效”的出国任务批件。三是简化外汇管理审批手续,对中方外汇投资额不超过1 000万美元的境外投资项目,重庆市外汇管理部门直接出具外汇来源审查意见。四是要加强对民企境外发展的指导,相关职能部门应听取企业汇报情况,研究解决民企“走出去”中存在的重大政策问题。

(四)发展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提升民企竞争水平

当前,我国正处在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重庆高新技术发展站到了历史的新起点,民企转型与发展也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因此,要按照“发挥优势、重点突破、开放引进、创新模式、集群发展”的原则,推行产业链垂直整合模式,加快以信息产业为主要支柱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全面提升民企的核心竞争力和竞争水平。一是结合国家产业振兴、区域发展要求以及重庆市产业调整和振兴方案的实施,引导民企产业加速转型和调整。要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市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列出专款,支持民企科技创新,加速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推出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新产品[8];二是建立由民企主管部门牵头,其他职能部门参加的民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形成综合协调、分工负责、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解决民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三是出台政策和措施,设立民企“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金融支持计划”,鼓励民企针对新兴产业的特点开发新品种、新服务,对新兴产业优先给予信贷支持。四是建立起诱发创新的激励机制,市政府应该出台民企科技创新的激励政策,对于那些为重庆实施国际化战略做出重要贡献的企业要从精神上和物质上给予重奖。

(五)加强领导,为民企“走出去”营造良好环境

各级党政部门要从全球战略高度充分认识重庆民企“走出去”的战略意义,切实加强和改进领导,为民企“走出去”营造良好的环境。一是强化服务意识,主动把民企“走出去”战略纳入党政工作的议事日程,经常深入基层,体察民意,感受工作难度,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和帮助解决民企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使之常态化;二是要加强对“走出去”政策的宣传力度,全面提升全社会对“走出去”工作的认识;三是要积极组织“走出去”发展项目的推介活动。市直主管部门要定期组织有实力的民企参加国内大型对外经贸活动,寻找机遇,寻求合作伙伴,要定期汇集我市民企“走出去”发展的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在国外经济发达地区和重点拓展地区加以推介[9];四是要加快对“走出去”高端人才的培养,壮大经营主体队伍。引导获权民企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营水平,培育壮大“走出去”经营主体队伍;五是要建立民企“走出去”工作考核评价体系,把“走出去”各项业务指标纳入外经贸工作目标,统一考核、兑现奖惩。

(六)利用网络传播优势,推进民企品牌国际化战略

当今世界,信息网络传播不仅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而且还有利于品牌的构建及其在全球市场的认同[10]。“重庆走出去促进网”(境外投资项目库)的正式使用,对加快重庆民营企业“走出去”,实施重庆民企品牌的国际化战略具有重要作用。要想充分发挥该网的传播功能,一是建议整合重庆市企业“走出去”的相关信息资源整合归类,使信息资源能够共享,提高信息的有效性和使用率;二是提高信息库中项目信息的针对性,优选一些有助于民企“走出去”的国家、地区、项目、合作伙伴等,以帮助民企决策;三是加快数据更新的速度,及时为重庆企业提供最具可行性的相关信息;四是以该网络为平台,加强与我国驻外使(领)馆、外国驻华使(领)馆的沟通联系,充分发挥友好城市、华侨华人社团组织等纽带作用,及时获取有价值信息,为民企“走出去”提供便捷信息资源。

民企在利用好信息网络平台作用的同时,应强化品牌、商标等知识产权意识,争创国家级和省市级各种名牌,申请商标国际注册和境外专利,积极推进重庆民企品牌国际化战略。一是民营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建立产品国际质量体系认证系统;二是加大知识产权申请力度,加强知识产权管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三是设立推广网点,在宗主国的一些重点地区对产品展开宣传和推广;四是借助外力,与境外企业合作,将本土产品推向国际市场;五是建立网络营销网站,将企业、产品的具体信息挂在网页上,通过网络大力宣传品牌;六是与当地的媒体合作,通过产品的发布会、推介会、明星代言等活动,宣传产品,扩大产品的影响力;七是搞好产品的售后服务工作,让产品从质量、销售到售后都让顾客满意、放心,从而在国际国内市场上赢取良好的口碑。

(七)构建风险自我防范机制,控制境外投资风险

由于受到国际形势变化、投资国政府更迭、法律、文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加之自身一些客观原因,民企境外投资存在的风险较大。因此,健全监管民企境外投资风险防范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一是紧紧把握国际市场动向,密切关注新能源、新产业的发展动态,以及符合国外市场需求的行业,实现产业向境外有序转移,关注国家鼓励发展的重点领域,如服务业、新能源、矿业、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等。与此同时,走出去的企业要深入研究当地的法律法规,依法经营,要防止恶性竞争,维护国家整体利益和良好形象,关注国际局势的变化,不断提高安全和风险防范的意识,努力增强防范与抵御风险的能力。

二是在项目和资金安全方面,要加强对项目前期风险评估和可行性论证,提高决策的科学性,规范境外投资行为,从资金筹措、投资实施、经营管理、债务偿还、经营风险等各方面落实责任制[11]。

三是在人员安全方面,要完善外派劳务安全保障联席会议制度,健全境外突发事件预警和应急处理机制;规范外派劳务市场经营秩序,建立对外承包劳务企业信用评价制度,打击各类非法外派劳务中介组织,保护外派劳务人员合法权益;按照“谁派出、谁负责”的原则,加强对出境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出境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应对本领;指导“走出去”的民营企业加大安全投入,建立和完善境外企业(项目)各项安全制度和必要的防范设施,保护驻外人员的人身安全和合法权益。

(八)加快高端人才培养引进步伐,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重庆民营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高端人才和科技创新能力是制约其发展壮大的主要瓶颈。因此,一是要培养高端人才,充分利用市(国)内外著名高校、企业、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的作用,通过“政府资助和企业自我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强化对跨国经营人才的培训,造就一批通晓国际经济运行规则、熟悉当地法律法规、具有国际市场开拓能力的复合型跨国经营高端管理人才队伍;二是积极引进留学、就业海外的专业人才,注重吸纳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走出去”高层次人才;三是民营企业要积极聘用宗主国的专门人才,逐步推进企业经营管理“本地化”。

在抓好高端管理人才培养引进的同时,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是重庆民企“走出去”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鉴于目前重庆民企整体科技水平不高,生产设备落后,出口主要依赖以劳动力为主的制造业等现实情况,当务之急必须着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一是民企自身每年也要增加新产品的研发投入,不断推出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新产品。二是培养科技创新队伍,尤其是要瞄准科技前沿,集合重庆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实力,构筑产学研用价值集群,得到技术支撑。

[1]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2]重庆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重庆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3]罗燕,陶钰.FDI对东道国就业的影响[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24(3):67 -71.

[4]王晨帆.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法律风险及其对策[D].沈阳:东北财经大学2010.

[5]杨文强.重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研究[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2012.

[6]高卫平.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去”战略之思考[J].企业管理,2007(5):30 -32.

[7]黄春元.广西“走出去”战略浅析[D].南宁:广西大学,2007.

[8]吴林娜.中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2007.

[9]梁云.民营企业“走出去”现状及战略研究[J].江苏商论,2005(4):157 -159.

[10]丁俊博.文化差异与企业成功“走出去”的关系[J].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2(3).

[11]谭灿玉.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研究[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

猜你喜欢
走出去民营企业重庆
重庆客APP
重庆人为什么爱吃花
“逗乐坊”:徜徉相声里的重庆味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在这里看重庆
寻租、抽租与民营企业研发投入
2014上海民营企业100强
民营企业关工委“五抓”出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