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女同性恋自尊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2013-08-15 00:49梁晓倩寇香君范向阳
关键词:性取向同性恋者标准差

梁晓倩 寇香君 范向阳

(贵州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

自尊是指个体对自我积极的态度与评价。作为个体自我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自尊感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有重大影响。主观幸福感则是指个体对自己生活满意度的认知评价。自尊感是个体对自身的总体判断,主观幸福感是对个体情感及生活满意度的总体判断,两者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若个体有较高的自尊感,对自己有较积极的评价,就会体验更多的正向情绪,其主观幸福感水平也就愈高,反之亦然。很多研究者发现,自尊感和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着显著正相关关系。有些研究者甚至发现,自尊感是与生活满意度有关的各变量中相关系数最高的,而生活满意度正是主观幸福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Diener认为,具有较高自尊感的人,有着更多的幸福感。[1]Rosenberg发现,个体自尊感和快乐感的相关为0.50,与消极情感的相关为-0.43,且与总体生活满意度正相关。[2]Furnham发现,高自尊者对自己持肯定态度,其乐观自信,有较好的应激方式,主观幸福感较高。[3]张雯、郑日昌发现,大学生自尊感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其中总体情感指数与自尊感的相关最高。[4]

根据张北川的推测,我国年龄在15岁到60岁之间的女同性恋大概达到了1000万人。因此,针对这样一个数量庞大的群体,研究其自尊感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就显得非常必要。对“同性恋”一词,西方伦理学家、心理学家以及性学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述,其对同性恋的认识,逐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认知过程,即从最初认为是有罪的不道德的,再到认为是非罪的非病化的,最后再到将其视为一种文化现象。相比之下,国内的相关研究则显得比较滞后。综合以往研究,笔者认为,同性恋是指个体在性吸引、性冲动及情感上,主要指向那些具有与自身性别认同的生理性别相同的对象,有一种较为稳定的性取向及相应的心理与行为。女同性恋者就是指具有这种性取向的女性。目前国内对于自尊感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对象主要指向社会主流群体,而针对女同性恋群体的相关研究则处于空白状态。相关研究的缺失,赋予了本文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研究方法与研究结果

本研究根据研究目的,选取了782位生活在我国境内的女同性恋者为研究对象(本研究共发放问卷790份,剔除无效问卷8份,得到有效问卷共782份,有效率约99%)。

在研究工具的选取上,除了针对人口统计学方面的题目外,在具体操作中,对自尊感的测量人们一般都使用Rosenberg的《自尊量表》。该量表由10个条目组成,分四级评分,总分范围为10~40分,得分越高,自尊感越高。该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以及一周后重测信度均较高。本研究也使用了《自尊量表》。测试结果显示,本研究中的内部一致性信度显示较高,说明信效度良好。对女同性恋主观幸福感的测量,本研究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该量表由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制订,共33项,得分越高,幸福度越高。该量表包含6个因子:对健康的担心,精力,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松弛与紧张。测试结果显示,该量表单题得分与总分的相关、分量表与总表的相关均较高,总分与焦虑和抑郁量表显著相关,信效度较好,在本研究中内部一致性信度较高。本研究采用SPSS16.0对研究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女同性恋群体年龄分布在15~4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3.92岁;地域遍布于我国除西藏、香港、澳门、台湾以外的所有省份;学历大多集中于大专以上;职业遍布公司职员、公务员、工人、个体等各行各业;约一半为单身,恋爱中约占五分之二,其余为已婚、离异等;其收入也呈现较高趋势。

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女同性恋群体自尊感水平较高,其主观幸福感经检验,显著高于女性平均水平,但女同性恋群体均分基本处于女性平均水平的一个标准差范围内,可见差异不大。调查结果显示,该量表的六因子均分也呈现较高的趋势。

在具体研究中,我们根据自尊感水平的高低,将调查对象分为三组:高自尊组(分数大于均值加上一个标准差),中等自尊组(分数位于均值加减一个标准差之间),低自尊组(分数小于均值加上一个标准差)。对各组间主观幸福感的差异进行比较后,我们发现,这三组的主观幸福感水平组间差异显著,不同自尊感水平下主观幸福感的六因子也存在显著差异。经多重比较,我们发现,除了“对健康的担心”因子在低自尊组与中等自尊组之间差异不显著外,主观幸福感其他各因子以及总分在三组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为了进一步了解自尊感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作用,在此基础上,我们又对这两个变量作了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自尊感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作用显著,其解释了幸福感变异中的五分之一以上,其对幸福感六因子变异的解释效力也较好。

二、讨论与结论

由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我国女同性恋群体在各人口学统计变量上的分布较广泛,不存在显著的集中趋势,其数量虽较异性恋少很多,但分布较均匀。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同性恋这种性取向受人口学变量的影响较小。同性恋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较为非主流的性取向,同性恋者可能并没有我们所想象的那么边缘,他们就生活在我们周围。

对女同性恋者的自尊感与主观幸福感的测量结果表明,我国女同性恋群体的自我评价较积极,感觉比较幸福。虽然同性恋群体经受着来自内在、家庭、社会多方的压力,这可能易导致其更多的焦虑与抑郁,但从目前情况看来,女同性恋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其两项指标甚至都比平均水平高。这与秦韬对重庆男同性恋群体所做的主观幸福感研究结论稍有差别,但并不算大。秦韬的研究发现,男同性恋的主观幸福感略低于平均水平,但在一个标准差以内。[5]这种结果上的差异,可能是测量工具不同所致,更有可能是因为在我国传统社会文化背景下,男同性恋群体较女同性恋群体背负着更多的污名,面临着更大的家庭、社会压力,如传宗接代的责任等,因此,他们体验着更多的负面情感,其心理健康水平很可能较女同性恋者以及其他社会群体略低,而更少的责任与压力,更少的偏见,则使女同性恋者更为轻松自信,感觉较为幸福。

众多的研究者已在对很多主流群体进行的相关研究中,证实了自尊感与幸福感的显著正相关关系,而在女同性恋者这一特殊社会群体中,这种相关经证实依然显著,自尊感水平不同的女同性恋者的幸福感也有明显不同,自尊感对其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自我评价较高的个体,在生活中往往更自信,遇到挫折时能更好地自我疏导,冷静地分析解决问题,因此也更容易体会到幸福,反之亦然。对自尊感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关系的探索,对如何通过提高自尊感来提升女同性恋者的幸福感水平,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1]Diener E.Subjective well-being[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84(3).

[2]Rosenberg F.Global self-esteem and specific self-esteem:Different concepts,different outcomes[J].American Soeiological Review,1995(1).

[3]Furnham A,Cheng H.Perceived parental behavior,self-esteem and happiness[J].Social Psychiatric Epidemiology,2000(3).

[4]张雯,郑日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

[5]秦韬.重庆市男同性恋者生活状况及主观幸福感调查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猜你喜欢
性取向同性恋者标准差
混合性取向婚姻中的配偶权问题研究
用Pro-Kin Line平衡反馈训练仪对早期帕金森病患者进行治疗对其动态平衡功能的影响
同性恋“形式婚姻”的择偶标准
——基于对国内某大型形式婚姻网站征婚广告的内容分析
英格兰明年起看病先问性取向
时代性取向下的价值观培养:法治意识
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评《掩饰:同性恋者的双重生活及其他》
对于平均差与标准差的数学关系和应用价值比较研究
中职生健康性取向教育不容忽视
医学科技论文中有效数字的确定
云南大理同性恋酒吧低调开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