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价值观与道德性决策之关联度分析

2013-08-15 00:49李文峰刘世敏
关键词:道德性管理者伦理

李文峰,刘世敏

组织根据其目标的不同,分为营利性组织和非营利性组织。在具体管理过程中,针对不同性质的组织的特点,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等的选择是以组织所要实现的目标为前提和最终目的。现代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管理,而对人的管理又不能离开对人的主观意识和价值取向的研究。人作为管理的主体和客体,其价值取向和主观能动性决定组织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因此,组织管理职能的实现、决策的制定等与管理者的价值取向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管理者的价值观及其作用

现代管理注重企业文化及其在价值观导向上的重要作用。管理者的价值取向既受制于组织的管理理念又影响着组织的管理理念,一方面,在组织中,管理者作为管理客体,其价值观从属于整个组织管理理念,这是组织目标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管理者作为管理主体,其价值观左右着组织管理理念的确立。所以,管理者的价值观在组织运营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管理者价值观的影响因素

第一,管理者的个体特征。管理者的个体特征主要包括态度、价值观、心境和情绪等。在组织管理中,管理者态度主要表现为:(1)工作满意度,即管理者对目前工作的满意度评价。(2)组织公益行为,这是对社会的一种责任体现,公益行为,属于企业的无形资产,能提高组织的管理效果。(3)组织承诺,这是管理者对组织忠诚与否的关键。组织承诺是组织的信誉,实现了承诺,就是对管理者的最大的鼓励。管理者常持有良好的心境和积极的情绪,也是一种个体特性,对他的管理工作是极为有利的。管理者的个性特质,即是以特定的方式进行感受、思考和行动的持久倾向[1],是一种较为持久的性格特征,这一特征对管理的决策过程有直接的影响。管理者的个性特质一般分为5类:(1)外向性。此类管理者具有积极的情绪和心境,对任何事情都持乐观态度。(2)消极情感。这种倾向对管理的有效性有很大的负面影响。(3)亲和力。具有这种特质的管理者,能与他人融洽和睦相处,能形成良好的组织氛围。(4)责任心。责任心强的管理者是组织所青睐的。(5)开放性。比外向性具有更多的创新和冒险精神,开放性特质的管理者,更能快速的接受新兴事物,为管理注入新的元素。在一个组织中,对管理者进行这种硬性的划分是不科学的。人的个性是复杂多变的,5种特性只能作为参考。

第二,管理者的素质水平。管理者的素质水平与他的价值取向具有直接关系。组织的管理层由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不同素质水平的管理人员构成,根据不同的程度,将管理者分为基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高层管理者。尽管他们的职位体现了他们素质的高低,但是,他们的价值观选择都必须与组织的整体取向保持一致。素质水平的高低与价值取向的关系,体现在管理者对价值观的选择上,他们能否做到与组织的一致。素质低的管理者,在面对同一事件时,他的价值取向就有可能会和组织产生分离,这是要加强管理者综合素质的原因。

第三,管理者所处的环境。管理者的工作环境对他的工作效率、个人认识、价值取向等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其工作环境主要包括组织内部环境和外部社会环境:组织内部环境主要是组织的理念、上下级之间以及部门内部同事之间的关系、组织的氛围等;外部社会环境主要是社会对该企业的认可度、社会的价值取向、公民的道德水平等,尤其是组织内部环境的影响。健康的组织文化,有利于管理者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有利于形成与组织目标一致的价值观念,建立共享价值观。

(二)管理者的价值观及其重要作用

在前面曾提到个人的价值取向有两种:终极价值观和手段价值观,终极价值观即为理念指导;手段价值观是个人确信要遵守的处事方式和行为方式。终极价值观比手段价值观更具有稳定性。从性质上说,个人价值观有正确和错误之分(善或恶),管理者的价值取向如果与组织的一致,那么此时的价值观就是正确的,反之则是错误的。正确的价值观指导着管理者对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做出理性的判断和决策,错误的价值观则会导致管理者的行为偏离组织的目标,偏离组织的管理理念,难以实现个人利益、组织利益和管理的道德。管理的道德性分为内在道德和外在道德,外在道德,即是管理理念等要体现并符合社会普遍的价值导向;管理的内在道德,即是管理的具体过程中要体现并符合组织内部的价值导向。因为管理者的价值取向与组织的价值取向间是辨证关系,所以,管理者就必须使自己的价值观具有独特性有具有组织性,能与组织的价值观保持一致。只有这样,才能融入组织环境,融入组织团体。同时,也可以避免因价值观不同所带来的冲突和道德上的两难选择。这里主要是针对管理者个体来说的,从广义上讲,一个部门的管理者,他的价值观也决定了其员工的价值取向,在部门内部,也存在着价值观的冲突问题,这就更加要求管理者价值取向的正确性,能为部门的发展做正确性引导。

综上所述,管理者的价值观对自身、部门和组织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为保证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必须对管理者的价值取向做严格的要求。

二、管理中道德性决策及存在的必要性

决策在管理中居于核心地位,一个管理过程,就是组织的决策过程。在对管理要求实现其道德性的现代管理中,无论是企业或者公共管理部门,管理的道德性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的伦理要求。根据管理主体内在的道德属性以及市场经济下的管理的特殊性,决策作为管理的核心职能,它在合法性基础上又有了合道德性的客观要求。

决策是指管理组织为了达到某种预期的目的或解决某个管理问题而分析各种条件和因素,制定一组备选决策方案并从可供选择的行为方案中,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制定行动计划、评估行动计划、做出最佳选择并实施的一个过程。赫伯特·A·西蒙把管理决策看作是一个包含“决策制定过程”和“决策执行过程”的实践活动,“决策”的任务,同“执行决策”的任务完全一样,也渗透在整个组织当中[2]。管理决策内含了社会文化的价值标准和伦理标准,这要求管理者在决策过程中要考虑法律因素和道德因素,只有考虑到了道德因素的决策才能算是正确的决策。

组织是与社会紧密相连的,它的运行是以社会环境和组织内部环境为平台,任何脱离社会环境及其社会价值取向的组织是不能存在的。从亚当·斯密对市场“看不见的手”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市场主体的最终目标是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是市场主体的自利行为,但是,要实现自利,必须要借助市场伦理准则的调适,即实现一定程度的公利,才能实现自利。所以,市场经济行为本身就是利己与利他的统一,即体现出了一种伦理要求和伦理规定。以此为例,我们可以肯定的是,管理中的决策并不能只为了组织自身的自利要求,它还应具有实现社会公利的伦理道德取向,这也是管理道德性的内在要求。

道德性决策既是符合社会一般伦理原则又是符合组织自身的道德规范的决策。制定符合伦理的决策,是从属于管理的外在道德范畴的,笔者曾经有过疑问,认为这种说法具有一定的笼统性。因为如果按照管理的外在道德的涵义,在实践过程中只有战略性决策符合它的要求,而战术性决策则属于管理的内在道德。但是,不管是战略性还是战术性决策,它都贯穿于管理过程的始终,对决策的正确制定,都必须要考虑到社会和组织内部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的要求,如果针对不同的决策而对两者进行划分,这就有违管理的道德本质,只是一种对管理行为的强制性要求,而抹灭了道德的自主自觉自愿属性,所以说根据组织管理的道德性要求,决策的道德性就显得尤为必要。

道德性决策首先能反映出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是组织理念,包含了组织共有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通过价值引导作用,以期能共同实现组织目标。组织文化的道德程度直接影响决策的道德性程度,当出现道德问题时,合乎道德的组织文化会引导决策行为,使决策符合一定的伦理要求,从而解决组织所面临的道德困境。其次,道德性决策能反映出管理者的价值取向和道德水平。决策是不同层级的管理者做出的,管理主体的道德性直接决定了决策的道德性,管理者是否具有道德性以及道德性程度深受他对人性的认识和理解的影响,管理者是依据对人性的不同设定,建立自己的管理方式和制定决策。管理者的道德水平高,则决策的道德状态就高。最后,道德性决策能反映社会对组织的道德评价。社会通过对管理活动从伦理意义上做出价值判断,判断该行为是否符合社会整体的价值取向和伦理要求。这是决策实施后社会对它的一种反馈,管理者和组织高层借助社会的反馈信息对组织的发展和决策进行修改以及对决策模式进行择优选取。所以,一个具有道德性的决策对组织发展、对员工、对社会来讲,都有存在的必要性和积极作用。

三、管理者的价值观与道德性决策之间的关联度分析

通过对管理者价值观以及管理中道德性决策的内容的阐述,我们可以看出组织以及社会公众对管理的道德性的关注程度。本文以次为基础,对管理者的价值观和决策的道德性之间的关系分析如下:

在管理过程中,决策是管理的核心,管理的成败由制定的决策决定。而管理,其本质是人的管理,是对人的管理,人在这里扮演着双重角色,管理者的主观意识和价值取向直接影响或决定了决策的制定方向和管理理念及管理模式的选择。组织是由人力、物力、财力、技术等要素构成,在组织中,人又受限于组织目标。组织目标是营利性还是非营利性,直接决定了组织成员的行为价值取向以及组织的整体运营方式。在上述层层推进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组织目标、管理者价值观、管理模式、决策之间的相互关系。

其中,管理者价值观与管理之间的关系即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尽管两者都要受制于组织目标并为目标服务。由于管理者自身的多层次价值观和复杂的社会因素,导致了决策方案的多样化,要在多层次的价值观下择优选取管理决策,就需要对管理者的诸多价值取向以及相对应的决策方案进行道德状态的判断。我们对道德状态高的决策进行评估并最后实施,可以取得更好的管理绩效以及社会认可度。也许,对一个营利性组织而言,决策好坏的评价标准是取得的利润多少,决策的道德性和社会的认可度并不重要,但是,一个组织的战略性目标的实现,是要靠组织的消费者群体以及社会的认可。

F.E.卡斯特等人在前人的基础上修订的价值观与决策的关系图也深刻的揭示了价值观与决策的关系:行动受和谐、快乐、忠诚、生存、合法性、廉正等价值观的影响。对此关系,笔者认为,社会普遍性要求组织的行动需考虑到并体现这些因素,而不是行动去决定或者影响这些因素的存在。换句话说,即价值观影响和决定组织的行动,或者管理者采取何种行为方式取决于管理者最终的价值选择。所以,决策需要符合外在的道德规定,“自利”行动有了外在道德规定才能转化为具有“公利”属性的行动,从而也保证了自利的实现。对营利性组织目标而言,要想取得利润的最大化,则只有且必须在组织的经营理念中体现社会价值观,即具有公利效果的理念,以公利性作为实现私利的最佳途径。任何一个优秀的企业,它都是通过对社会整体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的严格遵守,借助塑造的良好的企业道德形象去增强竞争力和占据消费市场。

一个决策事关整个组织的发展,制定一个符合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的决策有时需要管理者或者决策者在“利”与“义”之间做出理性的选择,使之既符合组织自身的发展又不损害相关者的利益,获得社会公众对管理的良好的伦理评价,促使管理道德性的实现。

[1]琼斯,乔治.当代管理学[M].郑风田,等译注.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75.

[2]戴木才.管理的伦理法则[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190.

猜你喜欢
道德性管理者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胡塞尔视域下王阳明心学中的“意”之研究
新闻的道德性和新闻伦理的基本问题
刘明怀:做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
教育是一项道德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
给中青年管理者一片天地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