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洁瑶
经验概念在本雅明哲学思想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的《论未来哲学纲领》批判了康德式的经验概念,同时论述了作为未来哲学基础的另一种经验概念。本雅明批评康德以公式和数字作为哲学的基础(即以数学和物理学为哲学的理想形态),批判康德将经验概念建立在主客二分之上,随后他提出未来哲学应该建立在对语言的反思之上。本雅明的未来哲学蓝图是将哲学建立在语言之中,在中立的领域里获得全新的“经验”,最终使哲学完成表征真理的使命。
早在1913年,本雅明就提出 “经验意指什么?(What then does experience signify?)”[1]3在这篇名为《经验》的短文中,本雅明批评成人的经验是脱离精神(spirit)的经验,是庸俗者(philistine)的经验。 这种经验将价值、真、精神等完全排除在外,但恰恰精神的经验对于年轻人而言才是最即时(immediate)的经验,因为年轻人常常为精神与梦想所指引。本雅明在短文的结尾段引用了查拉图斯特拉的话,“只有在闲逛之末个体才能经验其自身(the individual can experience himself only at the end of hiswandering.)。 ”[1]5可以看出,本雅明在其哲学思想的开端已经注意到经验概念的重要性,而经验概念的复杂性也在他后来的文本中展露无遗。
在康德那里,经验是由感性直观和先天概念结合而产生的。感性直观指我们通过感官获得的知觉,先天概念指来源于纯粹理性的特殊概念。感官知觉只有被包含在先天概念之下,并且借助这些概念才能成为经验。“经验判断……除感性直观的表象之外,还永远要求来源于理智的特殊概念,就是由于这些概念,经验判断才是客观有效的。”[2]康德如此建构经验是为了使经验成为客观的和普遍有效的,以此来对抗怀疑论的挑战。零散的知觉在先天概念的统摄下被联系起来,形成经验。先天概念来自纯粹理性,即是普遍有效的,因此,经验亦具有普遍有效性。康德认为经验与科学具有相似的结构,所以他以数学(主要是几何学)和物理学(主要是力学)为经验的理想范本来阐述其构成。而这正是本雅明极力批判的。
此外,康德还区分了经验的主体和客体,“……经验在某些情况下告诉我的东西,也必须在任何时刻告诉我和任何别人;它的有效性不局限于主体,也不局限于主体的当时情态。”[2]感官知觉来自于经验的客体——物自身,但这些知觉材料只有在主体的先天概念之下才被整合成经验。然而,在现象和物自体的二分框架内,康德认为人们决无法拥有关于物自体、绝对之物本身的经验,我们拥有的只能是经过理性的先天概念塑造而成的经验。本雅明除了极力反对以数学和物理学作为阐述经验乃至哲学知识的构成的理想模型外,还批判康德关于经验的主客二分以及自在之物的不可经验这两个观点,并且在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他关于未来哲学的构想。
在《论未来哲学纲领》中,本雅明扼要地指出康德建立其哲学体系的目的是为知识的确定性(certainty)作辩护。启蒙时代的思想家普遍认为那些能被清晰的解释和确凿的辩护的知识就是最深刻的知识。康德将相当大一部分的知识建立在经验综合判断之上,因此为了确保知识是确定的和普遍有效的,经验必须是确定的和普遍有效的。但康德的知识论仅仅考察了人类经验中可被单独抽取出来的永恒(lasting)和客观的一面——知识,而几乎忽略了人类整体经验的短暂(ephemeral)的一面——经验。本雅明认为真正的哲学应该既关注永恒有效的知识,又关注短暂的却作为知识的即时(immediate)对象的经验。永恒事物与短暂事物之间的关系问题不仅是康德哲学中应该包含的内容,也是现代哲学必须面对的问题,这正是本雅明意义上的未来哲学首先应当解决的难题。
明确了未来哲学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后,本雅明提出了未来哲学的重要任务。其中一项任务是寻找和确定用以判断不同类型的意识所具有的不同价值的真正标准。本雅明首先区分了两种意识,经验意识(empirical consciousness)和先验意识(transcendental consciousness),其中先验意识又被称为认识论意识(epistemological consciousness)。经验意识,指的是 “还原到主体对世界的仅有观察上的意识”[3],简而言之,就是拥有特定对象的原初的低级的意识。本雅明举例解释何为经验意识,如原始人自我认识为某种神圣的动物或植物,精神失常者自我认识为某种物品的一部分等意识都属于某种原初的经验意识。先验意识,指的是非主观的却又不是知识的意识。在此,本雅明强调先验意识必须剥离于任何主观的事物,从而与康德的经验概念相异。这种先验意识包括宗教意识,在宗教经验中上帝与人的关系并非康德意义上经验的客体与主体的关系,换言之,人们根本无法用主客二分的关系来描述上帝与人之间的关系。沉浸在宗教经验中的人们仅仅是能够且必然沉浸在对上帝的思考中。引出作为先验意识的宗教经验后,本雅明提出未来哲学的另一项任务——寻找完全中立于主体和客体的领域。只有在这种完全中立的领域中,人们才能够真正地理解宗教经验。
未来哲学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是发现或创造一种知识概念,这种知识概念不仅使得机械经验(mechanical experience)而且使得宗教经验二者都成为逻辑上可能的。这种知识并不意味着使上帝成为可能,而是意味着使关于上帝的经验和教义成为可能。这种知识是关于一种系统且统一的经验的知识,本雅明说 “必须找到在形而上学中形成一个系统而纯粹的经验统一体的方式;实际上,似乎在这里经验的真正意义才可被揭示。”[1]105将经验从零散和破碎中摆脱出来,使其成为系统而连续的整体,这是本雅明要重新塑造的经验概念。
如何才能创造这种建立在系统经验上的哲学知识呢?本雅明认为只有通过语言哲学才能完成这一转变。康德以及康德时代的哲学家们一味追求知识的确定无疑和先天有效,因此他们仿照数学和物理学的方法建构哲学,并认为只有按照数学化的范式才能得出真正的哲学知识。但启蒙哲学家们却忘却了哲学本身的构建是通过独特的语言,而非以公式和数字表达自身。如果我们抛弃哲学构建自身的方式本身,去追问本不属于哲学言说自身方式的自然科学方法,那么我们将永远无法得到真正的哲学知识。在本雅明看来,康德哲学和启蒙哲学似乎已步入迷途。重新回到语言反思、回到哲学建构自身的方式上是未来哲学的第一步和最重要的一步。
本雅明认为,“经验”必然是在反思语言基础上进行哲学建构的关键环节。“从反思知识的语言学本性而来的知识概念将创造相应的经验概念[1]108,“经验是知识的统一的和连续的多样性”[1]108,而宗教经验是这种全新的经验概念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论未来哲学纲领》的最后一节里,本雅明谈到经验概念既包含连续的统一的部分,也包含短暂的易变的部分。宗教经验中的教义(doctrine)和教学(teachings)相对于人们的宗教体验而言是持久和连续的部分。但本雅明并没有从积极的意义上说明宗教经验里短暂和易变的部分为何,他只从消极的意义上谈及宗教经验中的人与上帝间的关系绝非康德意义上的经验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却没有谈及人们对“绝对之物”的瞬时经验的积极含义。
从本雅明这篇早期的文章可以看出他的神学语言哲学的思想倾向,他关于哲学反思应该从语言反思开始的观点对后来的人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三岛宪一在《本雅明:破坏、收集、记忆》的前言里评价本雅明具有“复杂的视角”,希望把“所有可能性激活,即‘全面且综合的现实世界’”[4]。本雅明眼中的世界动向是非常复杂的,因此他极力批判将世界简单化或者二分的哲学,他希望祛除以往哲学之魅,还原一幅最真实和原本的世界图景。而正因为他拥有如此复杂的视角,便注定了理解本雅明是异常困难的。本雅明认为哲学的使命是表征真理,这项使命只有通过语言反思才能完成。真理和语言是同构的,对本雅明而言,未来哲学打破以往哲学的枷锁和建构崭新哲学的秘密便在于语言。借助于语言,本雅明一步一步地展开对于现代性和进步神话的批判,进而为真理之表征与世俗历史之救赎开辟道路。
[1]Walter Benjamin.Selected Writings:VolumeⅠ1913-1926[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0.
[2]康德.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M].庞景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63.
[3]David S.Ferris.The Cambridge Introduction to Walter Benjamin[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8:43.
[4]三岛宪一.本雅明:破坏、收集、记忆[M].贾倞,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