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生态博物馆:龙潭古镇文化遗产保护的最优模式

2013-08-15 00:49
关键词:酉阳县酉阳龙潭

杨 杰

一、具有悠久历史的龙潭

龙潭,位于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东南部,历史悠久。商周时,酉阳龙潭俱属蛮夷之地。春秋战国时属楚。秦属黔中郡。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改黔中郡而置武陵郡,置酉阳县。至东汉献帝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刘备、孙权分荆州,酉阳县境划归蜀地。三国至南北朝时期,县境时常更迭隶属不同行政区域。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废酉阳县名,十九年(公元599年)置务川县。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改置务川州。贞观四年(公元630年)改思州,隶属黔中道。五代时,中原混战,今酉阳县地为土家族冉氏割据。宋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因酉阳寨主冉守忠助剿龚滩苗民金头和尚起义有功,设“酉阳羁縻州”。由此,酉阳进入冉氏土司统治时期。冉氏传嗣二十四世,至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改土归流,改设酉阳县。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升为酉阳直隶州。龙潭镇属酉阳县小江里,设州同,佐理州事。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因“梅树龙潭”遭火宅焚毁,镇治迁至现址[1]27。

龙潭镇古称“阜落寨”,又称“巴罗寨”。镇旧址“梅树龙潭”,在现在的渤海乡梅树村,距现址两公里。其地处伏龙山下,传说因由两处洼地形如龙眼,常年积水成潭,故得名龙潭。清改土归流后,场镇毁于大火,遂迁往龙潭河旁现址重修。过去龙潭得水运之便,顺河而下入酉水,汇沅江,可达湖南沅陵、常德等地。更远可达洞庭湖,再入长江。酉阳的桐、茶、漆、棓、朱砂、水银、药材等山货土特产,以及两广、江西、湖南等地运入的棉纱、布匹、瓷器、铁器和日用百货都在龙潭转运、分销,因而商旅云集,繁华异常。龙潭因此得“货龙潭”之称,享誉四方。特别是抗战时期,东部半壁河山沦陷,陪都迁定重庆后,龙潭成为抗战前线川东地区的战略门户之一,大量达官显贵、富商外商云集于此,集镇居民一度达到五万余名。机关企业林立,繁华空前,时称“小南京”[1]219。

龙潭拥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名列重庆市人民政府命名的20个市级历史文化名镇第二名,是全国第二批历史文化名镇之一。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龙潭古镇的一笔宝贵财富。

二、龙潭古镇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现状

龙潭作为重庆东南部少数民族聚居区的著名古镇,旅游业是该地支柱产业之一。古镇丰富而独特的各类文化遗产吸引了海内外大量游客。由于近年来旅游业的高速发展,当地文化遗产的现状也呈现出新的态势。本文从四个方面对龙潭古镇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的现状进行初步的评估。

(一)古老的建筑文化遗产亟待保护

龙潭建镇长达两千余年,现存有重庆市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明清建筑群。中外专家考察古镇后曾作出如是评价:“古树、古井、古码头、古建筑形成一体,民居与码头、会馆交相连接,自然景色绝佳,历史价值也极其重要,可与丽江四方街媲美”。可见当地建筑文化遗产的丰富。

古镇现存一条全长近三公里的石板路。北起酉阳一中,南止梭子桥。街面石板历经行人千年踩踏,被磨得光滑如砥,有些石板里还保存有远古海洋生物化石。石板街边古建筑林立,有日桥、南牌坊、卡子门、文昌门、天后宫、禹王宫、龙王庙等。街西侧有五十多座土家吊脚楼。古镇上九桥溪畔有吴家院子和王家大院两座清代民居。吴家院子由清代大学士吴绍周所建,距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它代表了龙潭古镇民居建筑的最高艺术成就,具有极高的研究和利用价值。王家大院由清代举人王生泰始建,后于民国年间,由其三个儿子各自扩建组成王家大院院落群,建筑气势恢宏。古镇瓦厂湾另有赵家院子一座。由清代富商赵正馨创建,该院为中国工人运动著名领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赵世炎烈士的出生地。赵家院子代表了清末川东古镇的官家建筑格局,同时又秉承了浓厚的土家族的传统民居风格。

古镇上还有万寿宫、禹王宫等众多会馆庙宇。这些典型的古街和古建筑是古镇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同时作为有形的人文旅游资源是旅游开发的重要物质载体。近年来,由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古镇面临“一边在保护,一边在破坏”的尴尬境地。由于缺乏有效的规划和保护理念的落后,当地居民只顾眼前的经济利益,没有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和自觉。居民自行对房屋进行改造和建设,而改建后的房屋则与古镇的历史格调显得很不协调。比如在古镇边修筑了大量砖混结构的房屋。这无疑是对古镇建筑文化遗产的一种巨大破坏。这样的局面亟待改善和扭转。

(二)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面临消失

龙潭是渝东南土家族聚居地之一,有着丰富多彩的土家族民族文化遗产。土家族世居龙潭,有着奇特的风俗,如哭嫁。以前,土家人结婚必经过如下几个过程:求婚与放话;插香认亲(定亲);讨庚;送日子(订结婚日子);哭嫁;过礼;聚亲;拜堂;铺床;闹房;拜早茶;回门;等等。其中以“哭嫁”仪式最为重要,哭嫁是土家族最重要的婚俗,是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2]91。

另外,土家族还有宏大壮美的摆手舞,有“戏剧活化石”之称的毛骨斯和奇特诡秘的跳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龙潭土家族的小吃,如油菜汤、合菜等也颇具特色,代表了当地极具特色的土家族饮食文化。但是,土家族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却十分被动,根本没有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难以抵御住汉族文化及全球化、商业化大潮对土家族民族文化的严重冲击。大量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秀代表面临消失的危险,比如现在年轻人结婚基本上不再有哭嫁等内容、毛骨斯的传承也后继无人。

(三)光荣的革命文化遗产不受重视

龙潭,人杰地灵。自古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地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工人运动著名领袖、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赵世炎,教育家、原国务院总理李鹏的母亲赵君陶,原北京市委第二书记刘仁等都在此地出生、成长。

位于龙潭河东岸的赵家院子,是赵世炎烈士故居,是古镇最为重要红色革命文化遗产。如今已修缮一新,被国务院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并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邓小平同志还亲笔题字“赵世炎同志故居”,供人瞻仰。但是据笔者数次实地调查,该故居旅游接待能力有限,到访游客量不大,而且陈列理念落后,革命教育的意义未得到充分发挥。总体来说,该故居和当地的革命文化遗产不受当地群众和外来游客的重视。

(四)有趣的“龙”文化遗产已经消失

龙潭,一如其名,也是一个“龙”的世界。当地曾有着丰富有趣的“龙”文化,这自然也是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龙潭,端午节常分为农历五月初五的“小端午”和五月十五的“大端午”。据访谈资料:旧时,龙潭龙舟竞渡比赛在小端午时下水,连赛十日到大端午上午停赛。龙舟赛结束上岸后,龙潭人则拖“干龙船”。此为一种源于宋代的,盛行于土家族地区的盛大的欢庆祈福活动,非常独特个性,是古镇有趣的节俗文化遗产。另外,据说古镇上还盛行过舞巴罗寨鸭子龙和类似傣族泼水节的“泼水龙”,都特别有意义。但遗憾的是以上“龙”文化所呈现的丰富内容均已失传,所有内容均为笔者访谈古镇老年人所得。若等这批老年人过世,作为脆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龙”文化不仅在现实中不存在,连在记忆中也无处可寻了,所以必须及时抢救复原并大力保护。

总之,龙潭古镇丰富多彩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巨大的危机,亟待保护。这实质是怎样处理好文化遗产保护和当地经济发展、旅游开发之间巨大矛盾的问题。笔者检索国内外诸多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和模式,并结合龙潭古镇文化遗产的现状,最终发现只有建立生态博物馆才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最优途径。

三、生态博物馆:文化遗产保护的最优途径

国际生态博物馆运动始于上世纪70年代的法国,它是国际博物馆界的一种全新思维模式,也是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一种全新理念。生态博物馆与传统博物馆不同,它反对将文化遗产静态异地被他者收藏于有形的博物馆建筑中,而是主张将文化遗产存留于它的原生社区和环境中进行整体性的活态保护、培育与展示,从而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前提下促进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最关键的是,它强调文化遗产的保护主体应该是遗产的拥有者,强调出于一种基于文化自觉的“社区参与”。

1998年,我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贵州梭戛生态博物馆建立,宣告了我国的生态博物馆运动的开始。随后,贵州兴起了生态博物馆建设的热潮,最终形成了贵州生态博物馆群。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生态博物馆建设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巨大成就。继贵州之后,四川、内蒙古、广西、云南、福建、浙江等地都建立起大量的生态博物馆,并在各地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发挥了巨大作用。实践证明,生态博物馆已经成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中行之有效的一种模式。

笔者曾考察了重庆不少古镇,发现当今古镇开发与保护的矛盾异常尖锐,呈现出两种失败的类型:第一类以沙坪坝磁器口古镇为代表,在市场的驱动下盲目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大肆开发旅游业,根本无暇顾及文化遗产保护,让文化遗产在市场化商业化大潮中自生自灭。当地原住民基本已经被外来商户全部置换,古镇俨然一个大型商场。商业化已经彻底吞噬了古镇原有的丰富文化遗产。第二类以巫山大昌古镇为代表,三峡工程蓄水后古镇不得不异地搬迁复建。但是复建后的古镇出于保护的目的被单独围起来与外界隔绝,其中的原住民全部迁出,同时古镇内又基本上没有商户,俨然一死气沉沉的盆景。两种类型,前者基本上只注重经济的发展而无暇保护文化遗产,后者却又只单纯强调文化遗产保护。这两种类型的失败之处都在于忽视了古镇居民作为古镇真正拥有者、作为文化遗产主人的作用。而建立生态博物馆则能解决这一核心问题。

结合龙潭古镇文化遗产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笔者认为:建立生态博物馆是保护古镇文化遗产的最优途径。它不仅有效地平衡了经济相对落后但文化遗产丰富而独特的少数民族聚居的古镇关于经济发展诉求与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目标之间的尖锐矛盾,还侧重强调了“文化自觉”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要性。试想若不让作为文化遗产的拥有者的古镇居民重新认识到自己文化的重要性、认识文化遗产保护的必要性,进而找回文化遗产主人翁的感觉,保护当地文化遗产终究只是一种空想。

[1]酉阳县志编纂委员会.酉阳县志[M].重庆出版社,2002.

[2]重庆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重庆民族志[M].重庆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酉阳县酉阳龙潭
龙潭画影
绿色高质高效典型案例专题——酉阳篇
酉阳县“花田贡米”有机生产技术
酉阳县涂市镇水稻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术
酉阳县偏柏乡水稻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术
酉阳县李溪镇水稻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术
九龙潭的龙
《酉阳杂俎》中游仙故事的传承与变异
永平龙门的龙潭
酉阳古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