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多军
(安徽工商职业学院 国际贸易系,安徽 合肥 231131)
责任编辑 强 琛 E-mail:qiangchen42@163.com
21 世纪以来,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各种语言之间的相互翻译也快速发展。全球最通用的英语和全球使用人数最多的汉语之间的翻译交流越来越受到关注。而在英汉隐喻翻译的过程中,也经常会出现文化和语言碰撞或者缺省现象,严重影响文化交流。
隐喻产生于日常生活之中,当人们将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事物进行对比,根据其相似性、相关性或者形象性,将其中一种事物的意象转移到另一种事物上时,就产生了隐喻。[1]
在认知语言学领域,隐喻不仅具有修辞性质,还具有反映文化现象、体现人的思维的功能。在英语和汉语中同样存在着隐喻,并且在中西两种文化视野下,英汉隐喻之间存在着两种关系,一种是对应关系,一种是非对应关系。[2]
对应关系是指英汉隐喻中,用法与意义基本一致,语义和文化形象相互对应的关系。对应关系建立在人类生存环境的共性上。在现实世界中,人类同处在地球上,有相同的自然环境。同时,人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融合,社会历史文化中也有共通之处。这样的共性同样存在于英汉隐喻翻译之中。
例如,在英语中“sheep”本义为羊,其隐喻义为“温顺”。同样的,汉语中的“羊”也具有温顺、顺从的意思。从中可以看出英汉隐喻中语义和文化形象的对应性。再如,英语中的“Money is the root of evil”,这是一个主系表结构的句子,翻译成汉语为“金钱是万恶之源”,二者的用法和意义基本一致。
非对应关系是指英汉隐喻中用法和意义不相同,语义和文化形象也不对应的关系。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文化根基不同。英语建立在西方文化基础之上,而汉语建立在中华文化基础之上。这样的文化差异会直接影响隐喻的翻译及其意义。非对应关系的隐喻具体来说分为三种,即喻体对应而喻义不对应、喻义对应而喻体不对应、喻体和喻义皆不对应。[3]
在英汉语言中,经常会出现相同的喻体因文化背景不同,而使喻义不对应的现象。例如,英语中的“dragon”本义为“龙”,西方文化中的龙是凶恶的形象,而在中华文化中,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也是中华民族的信仰。
根据英汉隐喻的对应和非对应关系,我们能够了解隐喻的规律,同时结合英汉文化,采取正确的方法对其进行翻译。
由英汉隐喻的关系可知,隐喻翻译不仅仅是两种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也是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故而在翻译的过程中,要充分了解英汉隐喻所对应的西方文化和中华文化,之后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翻译。
根据英汉隐喻的对应关系,可以在译入语中找到对等的隐喻,使翻译自然贴切。如:
(1)He doesn’t have any idea of his own.He just parrots what other people say.他没有自己的观点,只会鹦鹉学舌。
在这句话中,“parrots what other people say”并没有翻译成“鹦鹉怎么说”,而是译为“鹦鹉学舌”,因为在汉语中“鹦鹉”包含这样的隐喻意义。
对等翻译不仅能够反映英文原文的内容,而且不破坏英文的隐喻意义。
在对等翻译法不适用的情况下,就需要采用转换翻译法,利用汉语中喻义相同的隐喻来表达英语中的喻体。如:
(2)One boy is one boy,two boys half a boy,three boys no boy.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如果采用直译法,其汉语应该是“一个男孩是男孩,两个男孩半个男孩,三个男孩没男孩”。这种翻译不仅啰嗦而且很难理解,但这句话的喻义与汉语中的“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相同,故而可以采用转换翻译法来表达其内涵。
对于两种语言中非对应关系的隐喻,翻译学研究者提倡采用异化翻译的方法。异化翻译法主要包括直接异化翻译法和补偿异化翻译法两种。
直接异化翻译法主要应用于通过联系上下文就能够将隐喻的喻义表达出来的情形,通常较为简单有效。如:
(3)Hitler was armed to the teeth when he launched the Second World War,but in a few years,he was completely defeated.希特勒在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是武装到牙齿的,可几年不到,就被彻底打败了。
例(3)中“armed to the teeth”的喻义就是“武器精良或者全副武装”。可翻译成汉语后,语气不够强烈,起不到强调作用,原文隐喻中的情感色彩也无法表达,故而需要采用直接异化翻译法,将“armed to the teeth”翻译为“武装到牙齿”。
在现实的英汉翻译中,直接异化翻译法的使用范围较为有限。在很多情况下,都需要采用补偿异化翻译法,来阐述英文中的文化信息及其隐喻。如:
(4)Among so many well-dressed and cul-tured people,the country girl felt like a fish out of water.和如此多穿着体面、富有教养的人们在一起,这个乡村女孩如同鱼儿离开了水,感到浑身不自在。
其实,在例(4)中并没有表示“感到浑身不自在”的句子或者词语,但是如果不加上这句,读者就不能够理解这个乡村女孩此时的真实状态和心理反应,原文的喻义也很难表达出来。
英汉隐喻在翻译的过程中,离不开两种语言自身所依赖的文化。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原文中所包含的隐喻往往难以在译入语中找到相应的隐喻,故而需要恢复原文隐喻的本来面目,使用消解翻译法表达出它的意思。如:
(5)Every party has a wet blanket;Susana complained all night at my birthday party.
这句话有三种译法。
直译:每一个聚会中,都存在一个湿地毯;在我的生日聚会上,苏珊抱怨了整整一个晚上。
补偿翻译:在每一个聚会中,都存在着一个湿地毯一样扫兴的人;在我的生日聚会上,苏珊抱怨了整整一个晚上。
消解翻译:每个聚会中都存在一个扫兴的人,在我的生日聚会上,苏珊抱怨了整整一个晚上。
在这句话中,“a wet blanket”是一个英文文化隐喻。当有火苗或者火灾时,湿地毯是很好的灭火工具,所以其喻义为破坏兴致、破坏气氛的人。然而如果采用直译法,翻译出来的汉语很难理解;而采用补偿翻译法,又较为啰嗦,且仍旧难以理解;只有采用消解翻译法,还原原文的本来面目,将其翻译成“一个扫兴的人”,才能够使读者理解,并且保留原文的隐喻意义。
当然,英汉隐喻翻译的方法还有很多,其翻译的核心是保证译文与原文隐喻的贴切和吻合,同时要综合英汉两种语言赖以生存的文化根基,尽量采用正确的方法,保证翻译的准确性。
[1]余高峰.隐喻的认知与隐喻翻译[J].学术界,2011(1).
[2]齐军,余明明.英汉隐喻的比较及翻译策略[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2).
[3]张赟.英汉隐喻的对应及翻译策略[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