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粤文
(常州大学学生处,江苏常州21316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特征之一,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经验之一。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是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指导思想,也是全党全社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第一,强调以人为本,在统筹兼顾中做到发展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这些思想内容深含浓厚的哲学意蕴,极具时代价值,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则内涵和精神实质。因此,深入研究和准确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内涵、时代价值,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则,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之所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成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纲领性文件,并作为对世界现代化道路和历史进程产生深远影响的一种中国式的现代化发展范式,是因为科学发展观有着深厚的哲学意蕴,是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深刻认识和分析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科学发展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本质、发展内容、发展目标、发展方法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是科学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教科书。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概念之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认为,生产活动是一切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和基础,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根本动力,因而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社会生产力。纵观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程,毛泽东说过,“社会主义革命目的不在于建立一个新的政府、一个新的生产关系,而在于发展生产,是为建设扫清道路。”[1]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江泽民也认为,我们为实现现代化而奋斗,最根本的是使我国形成发达的生产力;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强调的就是发展,就是把经济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前提,并且认为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前提和关键。作为当代中国最新的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正是站在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立场上,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心任务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使命而形成的发展理论。我国是发展中大国,发展是第一位的。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经济发展是前提,也只有把“蛋糕”做大,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民的愿望,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最终还是要靠发展去解决。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变化发展的,是矛盾的统一体,认识问题解决问题要全面、整体地看待,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科学发展观以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为活的灵魂,精准判断我国现代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精准把握当前世界发展态势和潮流,着眼于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实现物质、精神、文化、生态、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必须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道路。强调全面发展,就是运用辩证法系统原理和整体思想,整体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有机整体系统;强调协调发展,就是现代化发展要做到“两条腿”协调走路,不能“一条腿”长,“一条腿”短,就是要运用辩证法事物联系的原理,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到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等各环节、各方面相协调;强调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经济社会发展、生活富裕,又要保持生态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辩证法要求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统一。现代化发展要尊重自然规律,索取的同时要爱护和建设自然,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能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价值是现实主体“人”的需要和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间的一种关系,是人们对客体属性的一种评价和应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内核是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谈及未来新社会的本质时,提出过一个“基本原则”,即新社会是“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2]科学发展观创造性的把“以人为本”作为其核心和精髓,正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内核的科学继承和再造。坚持以人为本,就是把人民群众既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式现代化伟大事业的实践主体,又作为现代化发展成果的价值主体,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做到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达到实践主体与价值主体的统一、手段与目的的统一。科学发展观体现了社会发展目标与活动主体价值目标的一致性,精确破解了发展与人的关系这一核心命题,合乎逻辑地承载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根本价值取向,这是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含义所在,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价值所在,是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中国化的最新创新成果。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强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运用辩证思维,达到分析与综合、演绎与归纳、抽象与具体、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自上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大国地位初步彰显,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仍未变,发展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也未变。正是基于当前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这一客观实际,着眼于新的阶段、新的情况、新的发展,并从方法论的高度,胡锦涛同志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筹兼顾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体现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既要做到总揽全局,全面推进,统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又要根据时间、地点、条件的不同,突出重点,着眼长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保护好生态和环境,让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同时,统筹兼顾还把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的关系、照顾好群众利益、弱势群体利益、子孙后代利益等各方面的利益和发展要求作为题中应有之义,做到兼顾各方,综合平衡,达到整体与局部、重点论与两点论、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辩证统一。
科学发展观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新指南。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3]这又一次实现了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科学发展观以创新的理论成果、先进的价值理念,把握发展规律,破解发展难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在激烈国际竞争、重大社会转变、复杂利益格局条件下推动科学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把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我们战胜了一系列严峻挑战,取得了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国家面貌发生了新的历史性变化。实践证明,科学发展观成为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是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指南,应把它作为指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思想武器,贯穿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和各项工作的各方面。
科学发展观确立了人民至上的发展新标准。来自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集中体现和力量所在,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人民至上作为全部理论的核心正是党的宗旨的反映。中国社会进入新世纪后,发展进入到新阶段,呈现出新特点。科学发展观依据时代变化和发展实际,把人民幸福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提出发展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民的福祉,从而确立了“人民至上”[4]作为发展的核心标准和终极诉求,准确揭示了以人为本社会发展新阶段的本质特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贡献了最大的时代价值。
科学发展观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新阶段。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可以看出,理论的发展是与社会发展实践和世情、国情、时情的变化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我国社会发展实践和国情变化的不同历史时期,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代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各个阶段。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社会发展进入了新阶段。面对社会发展实践和世情、国情、时情新变化,科学发展观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根据新阶段、新特征,科学回答了新形势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根本性问题,是指导人们进行现代化实践,实现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思想理论武器。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胜利,其中最重要的经验就是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时代特征、具体国情和群主义基本原理紧密结合,并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气质的、理论化的、实践化的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要坚守三个原则,即坚守规律原则、坚守实践原则和坚守创新原则。科学发展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规律,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以其创新的理论成果、重大的理论贡献、独特的理论价值,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增添了新的重大成果,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典范。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原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被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思维发展证明了的科学规律,是规律就要坚持,不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当今时代虽然与马克思恩格斯所处年代有很大变化,但纵观历史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发展的总趋势还是在他们所揭示的基本规律之内。“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这是第一。”[5]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无论它的发展主题、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还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和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都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前提下形成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大成之作,同时,科学发展观还全面借鉴继承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关于发展的思想,因而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是既坚持规律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原则。实践是产生真理的方法和基本条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就是以中国的发展实践为中心,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是以马克思主义“本本”为中心还是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实际上这个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年德文版《共产党宣言》序言中已回答。“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6]同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的具体结合。马克思主义来源于实践、发展于实践,也检验于实践,科学发展观也正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践中形成的。进入新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阶段、呈现新特点,也产生了新的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科学发展观忠实履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原则,以中国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以解答实践中的新问题为己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判断和把握发展的时代趋势,着眼于解决中国发展实际问题,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完美结合起来,形成了中国发展进入新阶段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原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是创新。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的是要及时总结生动实践和新鲜经验,从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中提出新观点、新思想,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8]当前,中国现代化进程进入新阶段,社会结构发生很大变化,利益关系在深度调整,思想观念不断更新,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如何抓住并用好新机遇、应对新挑战,就要求思想必须不断与时俱进,实践必须不断开拓奋进,理论必须不断创新跟进。科学发展观以解决经济社会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为课题,借以创新所需的巨大政治勇气、实践勇气和理论勇气审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在总结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鲜经验和把握世界发展潮流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成果不断丰富、发展和创新,成功完成了指导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再造,荣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典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再添一笔丰硕的成果。
[1]毛泽东.同工商界人士的谈话 (1956年12月8日)[M]//毛泽东文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82.
[2]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39.
[3]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2-11-17)[2012-11-18].http://news.xinhuanet.com/18cpcnc/2012 -11/17/c_113711665_2.htm.
[4]王雪峰.人民至上:党的最高目的——十七大报告的为民思想[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1—4.
[5]毛泽东.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 (节选)(1959年12月—1960年2月)[M]//毛泽东文集:第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09.
[6]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8.
[7]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2.
[8]彭安玉.科学发展观在苏南的生动实践—— “新苏南模式”形成及其新超越[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