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亭玉
(成都大学 外语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6)
英语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五方面的能力。《大学英语课程要求(试行)》对这五方面都做出了明确的要求,其中对翻译能力做了一般、较高和更高三个不同层次的具体要求。一般要求为:能借助词典对题材熟悉的文章进行英汉互译,英汉译速为每小时300英语单词,汉英译速为每小时250个汉字;译文基本流畅,能够在翻译时使用适当的翻译技巧。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则要求学生能够翻译难度较大的文字,能够在自己专业领域或是文化领域进行英汉互译,对译速和文字流畅度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大学英语课程要求(试行)》对学生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希望学生通过多年的英语学习能够学以致用,让所学英语在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派上用场。
在现实的大学英语教学中,翻译教学不能不说是一个弱点。翻译作为一门课程,长期以来只是英语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虽然有高校为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开设了翻译课程,但是对于中国绝大多数的高校而言,英语翻译只是大学英语教学的手段之一。学生虽有机会进行英汉互译,但主要目的不是翻译实践,而是衡量学生对句型词汇掌握和应用的情况。现在,教师将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上,但是英语水平并不等于英语的翻译水平,前者是学生掌握英语语言的程度,而后者是学生运用这种语言的综合能力。语音标准、词汇量大、句型熟悉、阅读速度快,这些都是很好的基本素养,但是并不能保证良好的翻译能力。在翻译能力的培养中,有一点尤为重要,即是翻译实践中不可或缺的跨文化素养。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则忽略了这一重要因素,学生普遍缺乏跨文化知识。缺失了跨文化知识,学生在翻译实践中就会面临很大的问题。很多学生能够翻译词句,但是如果词句中涉及历史、风俗、思维习惯、宗教等背景就束手无策了。
例句:Exporting to a certain number of countries is made difficult by the quantity of red tape.
在该例句中red tape对于绝大多数学生而言,都是理解的难点,如果不求甚解,翻译成“红带子”,那读者就不知所云了。“red tape”以前在英国是用来捆扎法律文件的,后用于指“bureaucratic procedures esp.as characterized by mechanical adherence to regulations,needless duplications of records,and the complications of an excessive amount of extraneous information resulting in prolonged delay or inaction”(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这里将“the quantity of red tape”翻译成“各种繁琐的公事程序”,就比较妥当。
又比如说词汇中意象的联想:gild the lily和lock the stable door after the horse has been stolen这两个短语,学生通常会按照中文词汇意象的联想得出“锦上添花”和“亡羊补牢”这样的错误理解,而这两个短语实际的意思是“画蛇添足”和“贼走关门”。这两个在英语和汉语里唤起正好相反的联想的成语在形象上却是颇为相似的(柯平,1998:78)。这种错误理误在听力和篇章阅读中影响并不大,只有在翻译中才会体现出来。
又比如句子中含有的英语思维方式:
例句:It looks as if we are thinking along parallel lines.
该如何理解parallel lines呢?字面的意思是平行线,如果按照平行线的概念来理解,那就是平行→不交接→观点不一致。但是英语的思维方式却是:平行→不交接→不矛盾。
在汉英翻译方面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的文化到底该怎样介绍?学生如果不了解英语国家的现状,分寸也很难把握准确。如果该英语国家对我们的文化知之甚少,我们在翻译的时候解释的成分就应该多一些,如果该英语国家对我们的文化有所了解,不妨保留一些异域成分。比如“麻婆豆腐”,这个菜名应该怎么翻?是翻译成 Mapo Toufu,Mapo beancurd,还是 Pocked Grandmother’s Toufu 呢?随着中国菜在国外的普及,豆腐一般都以toufu的形式出现,英语国家的人已经接受了toufu这样的外来词,很少使用beancurd。但是“麻婆”究竟是用Mapo还是Pocked Grandmother呢?英国 BBC的纪录片《发现中国:美食之旅》,在介绍成都美食时,直接就使用了Mapo Toufu这样的翻译。笔者认为在具体翻译的时候,如果篇幅和语境允许,不妨对“Mapo”加以注释,以增加翻译的文化承载量。无论是英汉翻译,还是汉英翻译,都讲究“知己知彼”。
正如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指出的:“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为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要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就绝对不能忽视跨文化教育。
造成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缺失的原因主要有四点:
其一:教学理念。大学英语教学中,翻译教学长期处于边缘地位。很大程度上指挥大学英语教学的四六级考试中,翻译也只占到了很少的分数。翻译教学主要是为讲解词汇篇章服务的,停留在字词的中英对照层面。翻译教学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何况翻译教学中的跨文化因素。
其二:师资队伍。英语教学的师资主要分为英语专业教学和大学英语教学。在英语专业教学中,翻译长期以来就是必修课,这方面的师资并不缺乏,而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很多教师的学术研究领域都与翻译研究无关。很多教师长期从事英语教学,甚至忽略了汉语方面的修为,因此师资队伍中缺乏真正从事翻译实践和教学的教师。
其三:教材。现行的教材普遍陈旧,即使是最近几年出版的教材也缺乏新意,其形式主要是课文、词汇练习、语法练习,翻译练习。以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全新版大学英语》为例,每一单元课后翻译练习分为两种,一是课文A的汉英翻译练习,旨在对课文中的短语和词汇进行练习;二是课文B的英汉翻译练习,主要是考察学生自学课文后对原文的理解程度。这样的翻译教学没有唤醒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而且教材中文化因素所占比例少。虽然在课文的注释和讲解过程中也会涉及到文化的内容,但是缺少系统的介绍,学生很难对英语语言文化形成一个整体的认识。
其四:学生的水平。学生的水平主要体现在掌握英语语言和文化修养两方面。在单纯的英语语言掌握方面,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这种情况在一般院校中尤为明显,不少学生经过初中和高中的英语学习后,听说读写方面的能力还很薄弱,使得不少高校的英语教学还停留在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上面,加上有限的课时,教师无暇顾及跨文化方面的教学。在文化修养方面,学生水平普遍较低。学生课外阅读量小,而且涉及的领域窄小,在英语文化方面的阅读就更少。该问题虽然反映在学生身上,但是凸显的却是教学设计的问题(王玉西,2010:31)。
要改进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缺失的现象,首先应该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现今社会对人才的英语水平需求远远超过了基本的英语对话和英语阅读。社会真正需求的外语人才是翻译人才,是“外语+专业知识”的翻译人才。大学英语面对的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学生本来就具有了各自的专业知识,多年的英语学习后,很多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已经具备了翻译的潜力,我们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应该开发这种潜力。而要开发学生的这种潜力,从事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师就应该首先具备这种意识和素质。师资匮乏的问题可以通过进修、培训等方式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由于翻译的实践性很强,短期的培训进修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所以应该不定期或是定期邀请翻译教授,或是长期从事翻译活动、实践丰富的翻译工作者来给学生授课,弥补翻译教学师资的不足。
现行教材中的文章多选自20世纪,题材较老,很少涉及文化的内容,但是在能够涉及到文化背景的题材里,教师就应该加以充分的利用,比如说,《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一册中第四单元A课文Tony Trivisonno’s American Dream,此处教师就可以对美国梦进行一个梳理,顺带可以介绍美国主流社会的价值观和生活观。但是,这样的梳理,正如上文已经提到的那样,很难给学生一个系统的认识,而且由于教材选材较陈旧的原因,很多涉及到文化的东西都是常识性的、大概念的问题,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已经知晓,不需要教师多讲。教材的改革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为了对学生加强跨文化教育,应该另辟蹊径。
比如一些名校已经将传统的四个学期的大学英语单一模式改为1+3,2+2和3+1模式。学生在第一学期、第二学期或是第三学期完成基础英语学习之后,便在以后的学习中选修一系列的与英语相关的课程,甚至将英语作为第二专业进行学习。有的重点院校将大学英语改为必选选修课,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修英语课程。在这种情况下,要加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加强学生跨文化意识是相对容易的事情,可以开设翻译课程和文化课程,让学生对文化有系统的了解,对翻译有一定的认识和实践。
而针对很多一般院校学生英语语言水平参差不齐,该如何加强学生的跨文化学习呢?笔者认为应该开展分班教学,将翻译课的授课对象限制为英语语言水平较好的学生,在翻译课程中采用多种形式辅助跨文化知识的学习。一是规定学生必读的书目。在欧洲文化、英美文化、英美文学方面给学生介绍一些浅显的书目,让学生对英语语言文化有个大致系统的了解。二是在翻译课堂教学中注意导入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注意文化差异在语言表达上的反映。三是扩展学生的课后阅读,教师有意识地给学生推荐适合他们程度的英美文学作品,杂志报刊文章。四是鼓励学生多看英美国家原版电影电视,这种音频形式的学习能触发学生对文化差异的直接感受,也能激发他们学习的乐趣。五是鼓励学生成立翻译小组,翻译自己感兴趣的作品,也可以鼓励学生加入网络上的字幕翻译小组。在实践中,学生对文化差异在语言上的反映会有更深刻的了解,更能增强学生的文化敏感性。
文化和翻译之间是一种密不可分的关系。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无论是广义的翻译还是狭义的翻译,无不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进行(许钧,2003:204)。我们的社会需要高素质的专业翻译人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应该发掘学生这方面的潜力,在具体的翻译教学中,跨文化知识不可缺失。只有拥有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学生才能有效处理翻译中的异质文化问题,才能真正提高翻译的质量。
[1] Nida,Eugene A.1999,Language,Culture,and Translating[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 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Springfield,Massachusetts,U.S.A.Merriam-Webster Inc.Publishers.
[3] 何立芳.也谈非英语专业学生翻译能力培养[J].教育探索,2007(9).
[4] 柯平.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5] 马会娟,管兴忠.发展学习者的汉译英能力[J].中国翻译,2010(10).
[6] 许钧.翻译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7] 王玉西.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翻译,2010(12).
[8] 吴晓真.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一册)[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