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强
(东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吉林 长春130012)
1974年8月,水门事件迫使理查德·尼克松辞去美国总统职务。这一事件不仅终结了尼克松的政治生涯,同时也造成了美国政坛乃至世界政坛的“大地震”。托马斯·戴伊认为美国总统必须在精英的协助下管理国家,而尼克松“较强的能动性、竞争性、自我意识、粗鲁的举止同传统意义上富有贵族气息的精英阶层格格不入。他同精英的关系处于孤立状态,以及由此对他产生的怀疑、不信任和敌对态度,使他从没有真正纳入他们的体系”。[1](P275-276)尼克松本人认为,“希斯事件关系到共产党在政府中的影响问题,而越南战争使整个国家意见不统一,在这两个事件上同他意见相左的人纠集起来,迫使他辞职”。[2](P332)
一
1972年6月17日,五名共和党人进入华盛顿水门大厦民主党全国委员会总部和民主党主席办公室安装窃听器,当场被捕,由此而引发了一场政治风波,这就是著名的水门事件。水门事件发生之后,国会迅速介入对此事的调查,媒体机构开始追踪报道与此相关的新闻。随着案件的调查,越来越多的白宫人员牵涉其中,并不是尼克松所说的那样只是一起简单的“三流盗窃案”。
即便是在水门事件调查过程中,尼克松也曾使用总统职权以掩盖自身及属下的罪责,妨碍司法公正。尼克松后悔自己当初的行为,称“美国人民宽宏大量,可你一开始就得和他们说实话。不跟他们坦白,隐瞒真相、设置障碍,那他们可饶不了你。他们也不该饶了你,确实做错事了”。[2](P316)
其实在美国历史上,政客之间和政党之间,为了掌握对方信息、了解最新选情并进而击败对方,采取各种合法甚至非法的手段来达到目标的事件屡见不鲜。窃听作为先进且隐秘的手段之一,被二战后的政客们广泛采用,比如肯尼迪曾监听过揭露他个人生活的记者。水门事件发生后,窃听专家们向《华盛顿邮报》说:“这种作法在过去历届总统选举中并不少见。同一政党候选人互相窃听更是常事”。[3](P226)水门事件之所以被放大并最终导致尼克松的下台,有着更为深刻复杂的原因。
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技革命的发生使得新兴产业取得巨大发展,在南部边缘地带形成一个保守主义权势集团,构成了对长期以来控制美国政治的东北部自由主义权势集团的威胁。尼克松任期的内外政策从根本上触及了东部财团的利益,两大集团为争夺利益不断斗争,实际上也是美国南部保守主义新权势集团与东部自由主义旧权势集团之间的斗争,这场斗争在水门事件中得到最大的体现。
自美国建国以来,东北部便是美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东北部以巨大的财富、发达的文化、庞大的工业孕育了一个强势的权势集团——东北部财团。东北部自由主义权势集团凭借其雄厚的实力,不仅掌握了美国东北部的工业、金融、学术和文化,而且对美国的政治也有着深刻的影响力。自美国南北战争以来,东北部权势集团开始影响总统候选人的选择,影响美国的内外政策,甚至其他地区的文化价值和道德标准也带有浓厚的东北部色彩。这种影响一直持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而在同一时期发展起来的其它地区,例如旧金山湾地区,或由于密西西比河运输而繁荣起来的新奥尔良,大部分位于边远山区,在全国规模上只能发挥很小的影响或政治影响”。[4](P3-4)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及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南部边缘地带迅速发展起来,形成了一个具有真正竞争力的权势集团。南部边缘地带的地域和适宜的气候吸引了大量人口迁入,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便利条件。“由科技革命而引发的新兴产业如国防工业、航空与宇宙航天工业、电子工业、农业综合企业和石油与天然气提炼工业,这些产业兴起并积累了大量财富。这些财富的大部分用于发展和支持新地区以及政府所属的新工业、新港口和新内陆运输系统、新军事基地和航空与宇宙航行基地、新水道和灌溉系统”。[4](P4)
随着经济实力的提高,南部边缘地带的政治发展十分迅速,对各类全国性政党组织施加的影响也与日俱增,也开始有了自身的政治诉求,对两个主要政党候选人的推荐也开始发挥作用,对国会中主要的委员会也有一定的影响力。
面对南部边缘地带权势集团的崛起,长期居于美国统治地位的东部权势集团尽一切力量去阻止国家统治权力的转移,一场争夺权力的斗争不可避免。在经济繁荣时期,矛盾并不尖锐,两个权势集团间的斗争并不凸显。20世纪60年代后,国际形势出现新的变化,西欧、日本经济的发展、第三世界的兴起,开始挑战美国的权威。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起来的霸权秩序已松动。在这种衰落时期,各种集团之间对于政治控制的争夺日益加剧,最终导致一场“政治风暴”。
三
1968年尼克松当选总统,当时正值南部边缘地带取得迅速发展的时期,他在政治上也贯彻南部边缘地带保守主义权势集团的战略意图,为其谋取政治和经济利益。尼克松当选美国总统之初,便主张对政府人员进行大规模人事调整以削弱东北部自由主义权势集团的势力。但美国内阁部长们理性地分析了当时的政治形势,认为采取这种办法有些偏激,处理不好可能使党内部陷入分裂和争执,甚至使自己垮台。[3](P228)
1972年总统选举中,尼克松在50个州中赢了49个,以绝对优势胜出。尼克松想借此机会打破东北部集团对行政部门和联邦政府的控制,完成对美国政府的重组。尼克松坚信,依靠自身多年的从政经验和选民的支持,这一目标是可以完成的。尼克松认为:“不存在什么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我们要把禁区打破”,而“他所指的禁区是指国会、官僚机构和舆论界组成的战线,竭力维护东部权势集团的利益,包括历经‘新政’、‘新边疆’、‘伟大社会’延续下来的思想和意识形态。尼克松计划要在全国实现较为保守的价值准则,进行所谓新的美国革命。他认为这场革命主要以西部、南部和中西部为基础,对象则是几十年来控制美国政治机器的东部权势集团”。[3](P191)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尼克松进行了三大改革。
(一)调整国家预算项目
尼克松指出,在管理与预算局审查的联邦赠予计划中,有一万多项存在严重问题。例如,联邦农业补助计划,把42%的资金给予只占农民总人口7%的富裕农民。尼克松在1973年将类似的预算支出缩减65亿美元,1974年削减163亿美元。尼克松并没有担心国会的阻挠,依然决定贯彻制定好的改革计划。在1973年1月提出的联邦预算咨文中,他把1973年的开支限额规定在2500亿美元之内,而且要国会一直到1975年都要维持这个极限。这引起美国国会议员们的不安与不满。需要指出的是,尼克松削减的预算项目大部分是与东北部财团直接相关的,以尼克松为代表的南部边缘地带保守主义权势集团从这些预算项目中并不能取得利益。
(二)改组政府机构,调整政府人员
这项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排除异已,在政府的关键岗位上安排忠于总统的共和党人。尼克松首先大肆削减行政部门的人员。他决定把总统行政办公室人员减去60%。当时在美国政府部门中民主党官员处于优势地位,各部门司、局长以上的官员中民主党人占四分之三左右,尼克松的领导意图也往往难于贯彻与执行。根据《美国政治科学评论》上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1970年,在行政部门的高级职业官员中只有70%是共和党人,47%是民主党人,36%是无党派人士,这些无党派人士常常倾向于民主党而不是共和党”,而研究者也提出:“我们的研究结果是,职业官僚机构中共和党比例极少,而尤为突出的是,社会服务官僚机构中大多数管理人员在思想上对尼克松政府在社会政策领域内所遵行的方向是抱有敌意的”。[5](P11)
尼克松当选后便开始采取新的措施和政策。首先要求政府部门中的非职业雇员提出辞呈,同时授权其内阁成员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任命政府人员。尼克松为确保政府政策的实施和贯彻,他把部分白宫的人调入内阁各部。尼克松想要达到的目标就是要在第二任期中将东部集团从政府部门中逐步排挤出去,从自身的阵营中挑选人员。
(三)改革税收制度
美国联邦政府的预算主要来自国家税收收入。在财政分配方面,联邦政府会把一些资金拔给地方政府,以支持其各项工作,地方政府的资金使用和分配需要受到联邦机构的控制和监督。尼克松上台后,在税收方面进行改革,要求联邦政府把一部分税收款项交回州和地方政府使用,由它们按照自身的发展需要进行分配。在执行的第一年中,规定还给州和地方政府的钱达50多亿美元。联邦政府过去对地方政府曾有过赠予计划,达成125项之多。但是,地方政府在使用赠予计划的资金时,仍受联邦政府的钳制,实际上处于依附地位。尼克松的新规定,使地方政府既能自由利用联邦政府拔下的资金,发展自身的经济,又能较少听命于民主党控制的联邦机构,有利于共和党在各地扩大影响。尼克松的税收分享计划加剧了上述统治阶层的敌对情绪,因为这势必废除一部分机构,使他们丧失某些特权。
对于东部集团来讲,尼克松的三大改革政策从根本上触犯了他们的利益,这不是简单的平衡两个政党及利益集团的行动,而是要重组政府,将东北部自由主义权势集团彻底排挤出去。东北部自由主义权势集团在美国的统治非常牢固,除了在金融方面占主导地位外,对国会、政府机构、媒体机构等各个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他们调动所有的能量,动用自身掌握的权利和舆论力量,同以尼克松为首的南部边缘地带保守主义权势集体进行斗争,“它(东北部自由主义权势集团)不但要利用水门事件削弱总统权力,迫使尼克松下台,还要借此给保守主义新权势集团以致命的打击,扭转这个集团迅速崛起的趋势”。[6](P264)
1973年3月,《纽约时报》头版的一篇连载文章便写道:“尼克松在其第一任期内所取得的成就和在第二任期内已经采取的措施,都表明他企图扩大总统职权,其结果可能比富兰克林·罗斯福以来的任何总统对政府具有更大的影响。国会两党都对宪法体制正在毫无阻挡地让位于总统管理机构表示关切。[4](P341)
媒体机构在水门事件中起着特殊的作用。《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和《新闻周刊》等新闻机构密切关注水门事件,表示要将此事的所有细节公布于众。利用国会特别是通过国会负责调查水门事件的特别委员会加速运转起来,东部媒体长篇累牍地报道相关事件,产生着巨大的社会舆论作用。“水门事件发生后,《华盛顿邮报》首先把丑闻披露于报端,该报的两名记者对此事件一追到底,使事件由一个小小的涟漪发展成轩然大波,最终导致代表阳光财团利益的尼克松下台,这充分说明了美国新闻媒介在揭露政府的违法和腐败斗争中的巨大作用”。[7]
通过媒体平台渐渐地揭露出美国人民不敢相信的贪污腐败、阴谋破坏、掩盖真相和恶意诽谤的事实,使全国人民相信水门事件并不只是一桩普通的“盗窃案”,也不只是通常的政治活动,而是总统的行政政策违反宪法和民主精神的政治丑闻事件。
四
“水门事件”之所以成为对美国产生巨大影响的政治风暴,根本原因是东北部自由主义权势集团在幕后的推动,通过国会和媒体工具,同以尼克松为代表的南部边缘地带保守主义权势集团争夺利益。尼克松事后反省时称:“二十五年从政的本能告诉我,目前反对我的政治力量非同一般。在第二届任期中,我向国会、官僚机构、舆论界和华盛顿权势集团提出了挑战,将跟他们进行一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战斗。我们在任命官员、预算等问题上已就限制特权和权力的问题展开了小规模交锋。现在突然之间,‘水门事件’暴露出我们队伍中出现了弱点”。[4](P346-347)这场以水门事件为中心的争夺权力的斗争暂以东北部权势集团的胜利告一段落。
但此后美国权势集团的格局发展形势开始走向东北部权势集团势力的衰落和南部边缘地带权势集团势力的崛起。东北部的大都市中心都在衰退和丧失人口。向西部、西南部和南部边缘等阳光地带的移民浪潮慢慢形成并扩大,东北部的财富正在注入其他地区。在几乎每一个领域,东北部权势集团的稳定和统治都在动摇。从全国范围来看,南部边缘地带权势集团在经济、政治、文化中的权威已慢慢树立起来,开始展现出自身的政治影响力。这两大集团围绕自身利益的争夺还将继续下去。
[1]〔美〕托马斯·戴伊,哈蒙·齐格勒.民主的嘲讽[M].孙占平,盛聚林,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
[2]〔美〕莫尼卡·克罗斯.尼克松传[M].文波,译.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3.
[3]啸天.尼克松[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
[4]〔美〕柯克帕特里克·塞尔.权势转移——南部边缘地带的兴起及其对东部权势集团的挑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5]〔美〕理查德·尼克松.尼克松回忆录(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6]金海.尼克松与美国保守主义新权势集团的崛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7]刘其杰.《华盛顿邮报》与水门事件[J].世界历史,19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