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 晶 曹姗姗
(安徽大学 社会与政治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责任编辑 胡号寰 E-mail:huhaohuan2@126.com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平均寿命在逐步延长,我国已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且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当今社会重大社会问题之一。人口老龄化下的养老模式选择也逐渐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热点。我们要根据中国现阶段老龄化的特点,在家庭养老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新型养老模式。邬沧萍教授也提出,我们要“营造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家庭养老、社会养老与社区服务相结合的养老体系[1]”。
“空巢”家庭(Empty Nest)的概念起源于西方,它是建立在美国学者PC·默克多的“家庭生命周期”的理论基础之上,具体是指所有子女均已成年并且长期不在父母身边的家庭。“空巢”家庭是家庭生命周期的一个阶段。具体是指子女长大成人后从父母的家庭中分离出去,自立门户,只剩下年老一代单独生活的家庭。简而言之就是子女不在身边的老年人家庭[2]。随着社会老龄化问题的加深,空巢老人的生存问题、安全问题及社会心理问题不容忽视,也值得相关学者进行研究。
据统计,空巢老年人口规模继续上升,2012 年为0.99亿人,2013年突破1亿人大关。当前,贫困和低收入老年人数量仍然较多。涉老侵权案件、老年人受害受骗事件、老年人自杀现象时有发生。老年群体社会管理存在真空,30%以上老年人游离于社会管理之外,少数老年人被地下宗教和非法组织利用,不利于社会和谐和政治稳定的隐患依然存在。
人口老龄化问题目前已成为整个社会必须共同面对的重大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化生产及服务的理念机制的建立,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已发生变化,维系家庭关系的以孝为核心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逐渐淡化,这些无疑从根本上动摇了城市家庭养老原有的社会经济与伦理基础[3]。在这种背景下,老年人选择自己的生存养老模式也受着不同因素的制约,主要包括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政府政策取向、历史文化风俗传统,等等。我国地区间、城乡间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十分不均衡,这种现状也就间接导致了养老模式的多元化状况存在[4]。现在城镇养老模式一般包括两种: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
虽然现在的社会已建立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险机制,但是家庭养老仍是老人及其子女选择的首要方式。因为在传统的中国人观念中,赡养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子女成年后应该主动担负起赡养老人的责任,老人被子女赡养受到婚姻法与老年人权益保护法的保护。
在当今的工业化社会,尤其是社会转型期,我国的养老模式已慢慢由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向社会养老模式转变。而社会养老也分为两种,一种是社区养老,另一种是机构养老。
社区养老。随着社区这一新型词汇的兴起,社区养老也将逐渐成为老人养老的一种新型模式。社区养老指的是老人仍生活在家中,但是被照料一事将由社会来承担,社会为其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卫生保健等服务,而这照料人一般由社区志愿者承担。社区养老是一种将传统的家庭养老与机构养老模式相结合的形式,它是养老模式的一种创新。
机构养老。机构养老指的是只要按月交纳规定的费用,就可获得专门为老年人提供护理、食宿、照料的各种福利院和敬老院的养老模式[5]。机构养老在老年人的心理上形成了一种心理支持网络,老年人们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依存并成立了一个独立的生活关系圈,但是大部分老年人会有一种严重的失落感,部分老人会有一种被子女遗弃的失落感。
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养老模式的选择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交融的结果,其选择模式也由单一的模式向多元化的养老模式转变,出现了“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与家庭养老并存——社会养老为主”的模式。
第一,要发展社会化养老。民生问题是目前工作的重中之重,社会化养老就是关系到民生,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的基础[6]。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保障之一就是发展社会化养老,这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政府在实施社会化养老模式中起关键主导地位,不断完善社会化养老模式的规划、运营到管理,建立健全社会化养老体系,保障城市空巢老人利益。
第二,要加强孝道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从古至今尊老爱老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然而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冲击,现在有的年轻人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以自我为中心,淡漠孝道,不积极主动履行赡养父母的责任。针对这种状况,应对其加强以孝道为核心的宣传教育,同时,以城市社区或街道为单位对其进行监督和检查,使敬老爱老成为城市社会风尚。
第三,要不断完善城市社区助老服务。若要完善城市社区的养老助老服务,应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杜绝本本主义、形式主义,将城市空巢老人的需求作为自己工作的首要原则。社区可以扩大社区志愿者的招募人数,提高社区志愿者的劳动报酬,开展人性化、个性化为不同层次老人的服务,周到服务每一位老人,不仅满足老人的衣食问题,如上门为老人提供清洗、饮食、家政等服务,还要满足老人在精神上的需求,定期开展社区老人互相学习的活动,成立各种协会丰富发展老人精神生活,使他们真正融入社会,不觉得孤独。
第四,要培养专业化服务人员。若想长久发展城市社区服务,必须加强社区工作人员的培训,造就一批专业化社区服务人员,从而保证社区服务质量,提高社区老人满意度。有两种措施:一是社区工作人员可以参加高等院校的培训班或进修班,从而提升知识水平和服务水平。二是由社区管理机构聘请专业学者进行授课,传授知识、经验,从而提高社区工作的规范性[7]。
[1]陈蹇权.中国养老模式研究综述[J].人口学刊,2000(3).
[2]王静珊.城市空巢家庭的新特征[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7(4).
[3]刘畅.吉林省社会化养老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06.
[4]王伟伟.山东省人口老龄化及养老模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2.
[5]吴雨浓,蒋爱群.城镇养老模式及影响因素研究[J].黑河学刊,2006(1).
[6]金峰.人口老龄化背景模式下城市养老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7]杜欣翠.我国城市养老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