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都需动感情——以高校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为例

2013-08-15 00:52:47张先友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3年12期
关键词:理论课感情理论

张先友

(邵阳学院政法系,湖南邵阳 422000)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对学生进行良好品格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高校德育教育中占有核心地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适应时代要求,不断探索教学新方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借鉴学者们的研究成果,结合本人在学校实施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中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提高实效性,增强感染力,富于吸引力,最重要的一条体会就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都需动感情。

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感情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热爱之情

感情属于心理学的范畴,是对外界刺激比较强烈的心理反应,或是对人或事物关切、喜爱的心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感情是指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学生要对所教或所学理论和知识充满深情的关切、强烈的喜爱之情。在高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教育中,教师要对科学发展观这一科学理论真懂、真信,带着感情教,带着感情育人;学生在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基本精神的基础上要带着感情学,对科学发展观真知、真信,并外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自觉行动。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教”之情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之主体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他们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培养青年一代的光荣使命,在培养和塑造大学生政治理论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方面责任重大。教师“教”之感情就是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热爱之情,对学生的关爱之情。

首先,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本身必须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有感情,要有一种爱的情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充分认识自己所从事工作对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的重要意义,认识到自己的工作对于大学生进行理论武装、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的重要作用,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热爱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马克思主义理论,把自己的认识统一到党的路线、纲领、方针、政策上来,统一到党中央的精神上来,“只有这样,学习才有思想基础,才有感情和热情。”[1]

其次,教师在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对教育的对象——学生要充满感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有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时刻牢记教育者教书育人的宗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要紧密结合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如在科学发展观进大学生头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应充分了解学生的需要,施教前就要充分了解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还存在哪些与科学发展观不相符合的问题,然后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学生的实际,运用科学发展观这一强大的理论武器解决这些问题。每个教师都要带着感情教书,带着感情育人,要在上了一堂课后,认真想一想,自己为学生做了什么,教了学生什么,教得好不好,学生是不是通过自己的教学活动成长了、进步了。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学生“学”之情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之主体是高校的学生,学生学之“情”是指当代大学生对包括科学发展观在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要真学、真知、真懂、真用,要带着感情学理论,解决为什么学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在理论学习中的主体性作用,实现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学习观念上的重大转变。具体说来,学之“情”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把进行以科学发展观为主要内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作为当代大学生的一种政治责任、精神追求和思想境界。当代中国大学生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大学的学生,他们是祖国的栋梁,社会的精英,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有责任、有义务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时,高深的理论修养是当代大学生行事立世的一种精神追求、思想境界,用科学发展观等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大学生充满着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他们知道为什么要发展、怎样发展、为谁发展等一系列有关科学发展的基本理论,他们懂得如何处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懂得站在科学发展立场、运用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解决自身发展的各种问题,他们是当今社会中最具前途、最有希望的群体,是党和人民最可信任的新型人才。

其次,要真正体会到进行以科学发展观为主要内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对大学生成长成才所具有的重大指导作用。高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丰富知识和扎实本领的优秀人才”[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没有这个途径,就不可能培养出拥护党、拥护社会主义,服务祖国、服务人民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青年学生就不可能真正成长成才。

第三,要确切感受到科学发展观给包括当代大学生在内的中国人民带来的实惠。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以人为本是其核心,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全国减免义务教育学杂费、农村书费,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行了全民医保,我们的教育变得越来越公平,我们的校园变得越来越漂亮,我们的教学设施变得越来越先进、越来越完备。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感情是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情感交流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教”之情和“学”之情是一个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动态交流过程。教师带着感情教,学生的情绪才会调动起来;同样,学生带着感情学,教师的真情实感才会彻底释放出来。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只有教师、学生二者的情感互相交流,互相融合,才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使教者教得舒心,学者学得开心。

当然,必须指出的是,我们所讲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之情与“学”之情不是像“文化大革命”中所鼓吹的什么学习毛主席著作要带着感情学的那样一种取消科学思辨与实践检验的感情激情的狂热主义、蒙昧主义和信仰主义。我们所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情是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认识并紧密结合学生实际的基础上的,这种感情是理性的产物,是朴素无华的,是纯真的。

二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都需动感情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历史使命和教学任务的必然要求

爱恩斯坦曾经指出,“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他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远超过人们通常所认为的那样。”[3]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历史使命,肩负着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道路认同、理论认同、制度认同、价值认同、情感认同的重要任务。因此,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历史使命和任务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愿望。教师带着感情教,学生带着感情学,“教”“学”互相动感情正是实现伟大使命和任务的有效途径。

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说过:“我们简直可以断然声明,假如没有热情,世界上一切伟大的事情都不会成功。”[4]因为“没有情感,日常生活将是一种毫无生气、缺乏内在价值、缺乏道德意义、空虚乏味而又充满无尽交易的生活……一切个人都必须通过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和体验到的自我感和情感加入他们自己的社会。”[4]情感源自需要,只有能满足人的需要或符合人的愿望、观点的客观事物,才能使人产生愉悦的情感。需要产生认同,只有主体感到是需要的,才会真正产生情感上的认同。

当前,以科学发展观教育为主要内容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质上就是一种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的教育,这种理论武装的教育要真正落到实处,必然要求得到学生对这种理论发自内心的认同。传统的灌输、说教方式理论教育由于形式过于单一、简单,根本不可能在大学生中产生共鸣,难以得到他们的认同。调查显示,当前“两课”最大的问题就是它没有面对现实,不能帮助同学们解决问题,教师与学生缺乏互动,缺乏情感交流,老师照本宣科地讲,学生带着抵触情绪听。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充分认识在当代大学生中如何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教育的规律的同时,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学生“两个主体作用”,教师带着感情教理论,学生带着感情学理论,教学中做到师生情感相互交融,从而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既具有针对性,又富于实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已经充分证明,教师带着感情教理论,才能真正使理论教学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学生带着感情学理论,才能真正从内心萌发一种自觉学习的热情和愿望,从而提高理论学习的效果。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情的相互交流,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时,逐步由对理论的认知转化为认同,由认同产生情感,并由此形成正确的信仰、意志和行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知、情、信、意、行的有机统一。

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都需动感情,是师生情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与“学”中的有机统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动感情,主要在三个方面下功夫,即教师的“教”要动感情,学生的“学”要动感情,同时,“教”“学”二者要感情互动,产生情感交流,达到在“教”与“学”上的感情融合。

首先,教师的“教”要动感情。在教学内容上教师要做到有所取舍,教学中要言中有物,言中有己,言必由衷,言之有据,要讲真话、讲心里话,要使学生们体验到教育内容的真切,教学态度的诚恳,从而为师生在“教”与“学”中产生情感共鸣创造氛围。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大胆创新,推动课堂教学的优化,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向更深领域拓展,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将爱国主义与学生的理想教育、情感教育结合起来,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多方结合”的育人合力,走出只重书本、单一说教的老框框,将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诚实守信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与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相结合。教师要带领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道德教育、情感教育的体验和实效性。教师要积极为学生走出校门,深入社会,搭建舞台,提供条件,让学生们在实践中获得情感体验,增长知识才干,开发创新精神,培养实践能力。

其次,学生的“学”要动感情。在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的学习中,学生要把理论学习作为一种强烈的内在需求,要联系实际学,带着执著的信念学,带着实践的要求学,带着不懈的追求学,带着需要破解的问题学,要把思想政治理论学习贯穿于解决大学生现实问题的全过程,贯穿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带着感情学理论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树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当代大学生在学习、认识和发展过程中要具有独立、自觉、能动和创造的特性。只有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真正动了感情,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才能真正得到体现,因为,带着感情学理论实际上就是对传统灌输式理论学习方式的一种否定,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是由“要我学”向“我要学”学习理念的重大转变。

再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之情和“学”之情是同一教学过程的两个方面,二者相互交流、相互融全,绝不能截然分开。其中,最关键的是教师的“教”。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教材内容的取舍、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气氛的渲染、学生情感的调动等都取决于教师的“教”。因此,这就要求施教者必须要以广博的知识、极高的理论素养、扎实的专业知识、崇高和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厚感情、对教育、对学生的高度责任心和事业性来感染学生、教育学生,以教之“情”调动学生的学之“情”。同时,强调教师的关键作用,并不否定学生的主体性作用。相反,任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如果脱离了生活,脱离了学生,脱离了实际,都是毫无意义的,是得不到学生认同的。所以,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既要高度重视教师的积极作用,使教师能带着感情教理论,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使学生能够带着感情学理论,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双向和多向情感沟通,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和掌握政治理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教师“教”之情和学生“学”之情的有机统一,是师生间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情感心灵撞击和师生情感契合。

[1]文选德.邓小平理论学习笔记[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

[2]胡锦涛.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EB/OL].人民网,2005-01-18.

[3]赵存生.中共十六大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李 越,霍涌泉.心理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责任编校 莫秀珍)

猜你喜欢
理论课感情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8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带着感情
带着感情
感情强烈的叹号
你永远等得起一份对的感情
海峡姐妹(2016年6期)2016-02-27 15:20:56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学习月刊(2015年6期)2015-07-09 03:5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