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江大学教育科学系 芦 苇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儿童教育研究的逐渐深入,儿童早期艺术教育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如何培养儿童的艺术兴趣,激发他们的艺术潜能,成为儿童艺术教育研究的主要课题。
美国是艺术教育开展较早的国家之一,在艺术教育理论方面的成果无疑是先进的、丰富的。20世纪90年代,美国政府颁布了《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指出:“缺乏基本的艺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决不能称为真正的教育”,“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强调了艺术与“教育”根本含义的密不可分,从此确立了艺术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核心地位。与此相反,由于我国一贯不太重视艺术课程,使得艺术教育成为我国教育中较为薄弱的环节,为改变目前这种状况,本文对美国早期儿童的艺术教育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希望借鉴参考美国学校艺术教育的成功做法,加强和改进我国儿童艺术教育。
美国对艺术赋予非常高的教育地位,将艺术确定为基础教育的核心学科,享有与语文、数学等其他核心学科同等重要的地位。艺术教育的目标要注意到儿童的创作,要与艺术感受、艺术史及其他外在于艺术的活动联系起来。美国努力探索更加具体的艺术教育目标,比如,如何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培养学生哪些良好的精神和品质等。然而,世人多重视语言、逻辑符号系统在人类表达与交流过程中的作用,却忽视了艺术符号的认知功能。
为了挑战传统观点,明确艺术教育的目标及意义,改善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之间的不平衡状况,哈佛教育研究生院的著名哲学家和美学家纳尔逊·古德曼教授创建了“零点项目”。该项目研究组专家认为,艺术虽然确实需要灵感和美感,但它与科学一样需要用脑去思考、去理解,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同等重要,两者之间相辅相成,它们都是人类重要的思维方式。
多元智能理论是“零点项目”最重要的研究成果之一。加德纳依据智能的前提与标准,整理出了八种形式的智能,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为艺术教育提供了有力的辩护,指出了艺术教育的培养方向,阐明艺术教育能开发儿童的音乐、空间、语言、身体运动等各方面的智能,对早期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零点项目”成为美国和世界教育界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课题组,最多时有上百名科学家,至今已经投入了上亿美元的研究经费,在心理学、教育学、艺术教育等方面取得了多项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明确了美国早期儿童艺术教育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国各界对艺术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在美国,儿童艺术教育并非“天才教育”,它为全体儿童所享有。美国儿童艺术教育在内容上包括两个方面:艺术创造和艺术欣赏。即通过艺术创造的实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对艺术品的鉴赏活动提高学生审美体验。在美国20世纪80年代举世瞩目的基础教育改革中,把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纳入艺术教育课程结构中。美国教育家与心理学家致力于解决艺术教育工作中的问题研究,并为艺术教育课程的具体实施做出了富有成效的设计:
1.在学生童年时期,任何形式的艺术学习都应以创作活动为中心。
2.有关艺术的感知以及其他相关“艺术外围”的活动,都应该尽可能来源于学生的创作并与之紧密相联。儿童的艺术感受以及外在的艺术活动与他们的创作联系起来,艺术作品才会显得生灵鲜活,而不是空洞、无味的。
3.艺术的学习要多元化。
4.艺术教育需要相互合作。艺术教育需要由艺术家、教师、行政管理人员、研究人员和学生自己相互配合才能顺利开展,每个单位或个人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在艺术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在全面了解学生个性特征的基础上,重视学生间存在的个别差异,注重因材施教,充分开发学生内在潜能。这种教学方法,养成了儿童对艺术教学活动的浓厚兴趣,极大地促进了儿童在艺术活动中的发展潜力。
美国前教育总署署长欧内斯特·L·博耶认为:为了促使儿童的潜力充分发展,艺术的终生学习在儿童生活的头几年就应该开始。学前儿童在他们未学说话前就本能地喜欢图形、色彩、儿歌。儿童出生后的最初几年,正是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心、急剧增长知识的时候,他们能采取主动态度积极认识周围环境,并开始用听觉、触觉、视觉来感知世界,这时将艺术活动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不仅陶冶了儿童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和求知欲,最重要的是让儿童在亲身的动手操作中发现美、创造美。
美国艺术教育课程标准强调:艺术必须深深地根植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用艺术深化生活、丰富生活环境,把生活作为儿童艺术教育的源头,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引导儿童加强两者之间的链接,使艺术真正具备日常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
美国的艺术教育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非常注重其实用性及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一方面特别注意艺术要反映美国和美国人民的某些特征,贴近现实与民众是美国艺术教育的追求。另一方面是注意艺术为生活所服务,如环境艺术、商品艺术、建筑艺术等都是美国艺术强有力的现实主义风格的表现。受这种实用主义的艺术观念的影响,美国的艺术教育中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则较多。艺术专业的教师鼓励学生从小参加劳动,自己动手制作工艺品,练习绘画,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热爱生活。美国艺术教育为使艺术和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合理而充分地利用起各种有效资源。教育工作者注重艺术与周围环境相融合,在教室的艺术角摆放着孩子亲自制作的各种陶土粘制的小动物。
美国艺术教育的一大特色就是学校艺术教育与社会艺术教育相互配合、积极合作,不断拓宽校内艺术资源,努力到校外寻求解决艺术教育问题的途径。美国政府和民间组织加大力度,投入巨资,为艺术教育创造了较好的社会条件和艺术氛围,建造各种各样的艺术馆、纪念馆和博物馆。
在美国人的观念中,生活就是一门丰富多彩的艺术,在生活中充满了各式各样的艺术资源。在华盛顿,上百个博物馆、纪念馆供儿童免费参观;纽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艺术文化积淀,众多的艺术场馆,与纽约自身文化以及环境浑为一体,被誉为当今世界的艺术中心;得克萨斯州的达拉斯美术馆有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年代的艺术珍品,其中包括如中国陶器的艺术品,供参观者了解世界文化的发展与变迁。场馆内还有专门为小孩学习绘画的工作室,并配有专业人员对他们进行免费辅导。此外,这些城市还拥有先进的艺术教育设施和豪华的艺术教育场所。城市雕塑在美国大小城市也是随处可见、十分引人注目。
美国艺术教育的特点充分挖掘了现实生活这个广阔而丰富的艺术教育资源,教育学生从生活中发现艺术,在耳濡目染的艺术环境中提升审美能力,进而培养他们的艺术素养。在美国,从校园到教室,从社区到家庭,整个环境的布置都充满了一种艺术和教育的氛围,令你一进去就受到它的感染、熏陶,令人振奋,催人向上。教师充分利用校外的艺术资源,与社区的艺术家、艺术团建立联系,请他们到学校指导学生的艺术学习与创造,或让学生到校外参与社区艺术活动。另外,家庭也成为学生发挥艺术创造能力的场所,他们的住宅设计、布局和室内装饰、摆设都有较强的艺术性,以便于儿童受到激励,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
美国的艺术教育提高了儿童的审美水平,丰富了他们内心情感,使他们的人格向更加完满更加和谐的方向发展。这些都给我国的艺术教育理念带来了强烈冲击,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研究。
1.美国早期儿童艺术教育的开放性。
美国早期儿童的艺术教育充分体现了美国文化的开放性。在艺术教学活动中,艺术教育所需要的资料信息,是来自世界所有民族的艺术产品和审美经验,但美的标准则是开放的,并未事先确定,而且美也不是艺术作品是否具有美学价值的唯一标准。对于比本国优秀的艺术作品,美国人随时准备接纳和引进,并将其模仿创新。这些开放性的文化艺术教育资源,为美国学前儿童从小就真切地感觉艺术原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美国早期儿童艺术教育的开放性也体现在接受教育的资源上,它不仅仅局限于校园内部的艺术教育设施上,而且把它扩展到学生的周遭生活中。教师允许利用社区的艺术资源,与社区的艺术家、艺术团建立联系,请他们到学校指导学生的艺术学习与创造。艺术教育活动不只在教室内,条件允许时,教师会把儿童带到大自然中,让他们欣赏、感受大自然的艺术魅力,或让学生参与社区艺术活动、带领他们参观艺术博物馆、艺术展览等,从小培养儿童的艺术感受力。
2.美国早期儿童艺术教育内容的广泛性。
美国的儿童艺术教育内容是十分广泛的。表现在:儿童艺术教育内容有音乐、美术、舞台艺术、艺术理论、工艺制作及商业艺术等。在每一项目中又包括许多小的项目,如音乐教学内容包括基础理论教学、表演教学和器乐教学等。
美国人深信多元化的艺术教育有益于艺术的繁荣与发展。儿童基本上是可以随心所欲地创作他们自己选定的题材,抽象的、概念化的都可以。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地区,艺术上的差异是巨大的。美国儿童的艺术教育是多元化发展的,自由度很大。美国的《艺术教育国家标准》强调艺术教育须根植于美国人的日常生活,拓宽艺术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使艺术真正具备日常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所以,美国的儿童艺术教育丰富多彩,这种多样化的教学能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丰富了儿童的艺术体验和感受。
3.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美国的儿童艺术教育十分重视儿童的主体意识的培养。他们认为,儿童是艺术学习的主体,艺术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扮演引导者、组织者、管理者和参与者,而不单单只是传授者这一身份。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美国儿童艺术教育教学方法重视发挥儿童学习的主动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儿童。
在美国,单纯的模仿往往被认为对自主的发展和创造性的培养有害,并遭到人们的反对。反对传统观念被认为是积极的,他们不主张对传统毕恭毕敬。美国人看重创造性、问题的发现、自我表现、自我开发和探索,很多教师为了避免学生养成效仿他人的习惯,从来不向学生展示自己的视觉艺术作品。
虽然美国儿童的艺术教育目前如日中天,但这并不是说,美国的艺术教育就完美无瑕。恰恰相反,美国的艺术教育同样存在着一些弊端。
1.艺术教育的课程过于轻松。
对学生人性和自由的充分尊重,使人们赞叹美国是儿童的天堂,使儿童想象力与创造力最大限度的发挥。然而事实上,美国学生这种完全“放松式”的学习状态并非一件好事,学生对老师无所顾忌,往往使儿童处于一种放任自流的状态,对学习内容“蜻蜓点水”,实质上在艺术活动中学习不到相关的知识。由于美国遵循尊重儿童、爱护儿童个性发展的教育哲学,教育者不会对儿童在课堂上的表现做出过于苛刻的要求,使得学生的轻松不但源于投入学习时间少,而且考试对学生基本上也没有压力。
过于轻松的课堂教学必定会对儿童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它并不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儿童心理发展水平决定了儿童的自制力、意志力是有限的,由于知识和认识水平的局限性,在学习目标、方法、课程等方面需要成年人的指导,根据心理发展特点的个体差异,有的儿童甚至需要采取强制措施,过于放任自流无益于学生的发展。其次,这种无压力的直接后果是学习质量的下降。这种教学模式也极易使艺术教学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之中,“无压力,无动力”。压力越小,对学生日后成长发展则越是不利。
2.各地艺术教育资源占有不均衡。
美国幅员广大,共有五十个州和一个特区。各州在经济、教育、社会福利等措施上有许多自主权,以反映各地之政治和经济情况以及人民的意愿。由于美国教育的地方分权制,《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出台至今仍很难落实,各校艺术教育各行其是。美国各州的经济成长程度也不尽相同,有些地方较发达,人民收入较高,有些州以农业为主,比较落后贫穷。这种情况往往反映在教育资源与措施上,因为美国教育实施地方分权制,教育是地方职责,所以相对贫穷落后的学校设备与教育成效也往往比较差。如何平衡各地教育资源是联邦及各州政府教育施政重点之一。
3.新移民、多种族给艺术教育带来的困惑。
美国每年有成千上万来自世界各地的新移民,随着时间及形式的变化,以及移民社会所具有的开拓性和兼容性,美国人开始对“美国化”这一概念产生争论,逐渐调整对这一术语的认识,美国法律也规定,语言、文化、精神、性别等方面的差别不能成为被排斥在教育之外的理由。
新移民的英语能力不高,孩子在校常需要特别辅导。除此之外,美国民族越来越呈多样化发展趋势。美国人口背景相当复杂,有白裔及少数族裔之分。由于各民族在宗教信仰、政治倾向、社会环境、文化背景,以及价值观念上有所不同,对教育的要求与成就也有很大差异,直接影响到艺术教育在学前儿童中的开展状况,使他们接受到的艺术教育无法避免地呈现出参差不齐的局面。
:
罗海鸥.(2003).开放、多元、综合的艺术教育——美国艺术教育考察报告.教育研究.
邵燕楠,刘衍玲.(2008).美国艺术教育历史述略.中国美术教育.
肖玉兰.(2007).美国艺术教育特点及其对我国艺术教育的启示.中小学音乐教育.
A.W.列维,R.A.史密斯.(1998).艺术教育:批评的必要性.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