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孩子谈“生”论“死”——浅议幼儿园的死亡教育

2013-08-15 00:46:05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杜丽花
当代学前教育 2013年4期
关键词:生命幼儿园儿童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杜丽花

生命始于“生”,止于“死”,是从生到死的一段旅程,是人类自始至终都无法回避的必然规律。但是,对于幼儿园活泼可爱的幼儿来说,他们明白什么是死亡吗?有必要对他们进行死亡教育吗?

事实上,幼儿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意识到了死亡,科恩在其名著《自我论:个人与个人自我意识》中谈到:“从3~5岁幼儿所作的图画中可以看出,他们认为死等同于死人,死就是一种不会说话、不会活动也不会有任何感觉的身体状态。死往往使他们联想到黑暗,从而产生一种特殊的焦虑感,一种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消失的死亡恐惧感(科恩,1986)。”

此外,近年来社会上无视生命的现象异常严重。表现之一是漠视他人生命,如复旦大学生的投毒案、幼儿酸奶中毒案等;表现之二是时有发生的轻生事件,据2011年《北京晨报》披露,我国自杀率已经上升为22.23/10万,每年约有25万人死于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自杀已经成为我国人群第五大死因,是15岁到34岁青壮年人群的首位死因。对于社会中发生这么多违背生命本性的做法,可以说与死亡教育的缺失有紧密联系,而正处于自我意识和思维能力迅速发展的幼儿阶段,更是进行死亡教育的关键时期,对他们认识生命的完整性和可贵性,意识到生命的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幼儿园死亡教育有利于幼儿获得科学合理的概念

(一)幼儿园死亡教育可以提供给幼儿死亡的正确观念,获得科学的死亡知识

死亡概念是生命科学领域内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如果幼儿在教育中能够获得对于死亡的正确理解,就有利于幼儿学会理性地面对死亡,珍惜自己的生命,学会更好地生活。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幼儿对死亡的理解能力与他们认知水平的发展密切相关。对于2~7岁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幼儿来说,他们认为死亡是真实的,死者是不会动的,生者和死者会分离。对于死亡,幼儿往往会产生一些神奇的想法,有时甚至会对死者产生罪恶感,例如在思考死亡原因时会认为“他是因为我不守规矩才死的”。幼儿会认为死者仍有生理机能,只是从一种存在方式转换成另一种存在方式(明玉君,2009)。

从皮亚杰所描述的儿童对死亡理解的特点可以看出,这一阶段的儿童对死亡的判定、死亡原因的推测、死亡特点的分析还存在许多误区。但在现实的幼儿园教育中,许多幼儿教师因担心伤害幼儿而没有及时纠正幼儿的错误观念甚至会有意误导,例如当有幼儿问及什么是死亡时,很多幼儿教师都会用“是睡着了”、“生活在天堂”等类似的表述方式,因为会刻板地解释这些语言。在这样的教育下,很可能会加深以往的认识,以为死亡是暂时的或可以改变的。由于在幼儿期没有形成对于对死亡的科学理解,导致很多青少年都对这样的问题认识不清,从而发生悲剧。如2010年9月有媒体报道,8岁的小勇(化名)听到神话故事中死后复活的情节后,玩起了“上吊”的游戏吓唬姐姐和弟弟,在第四次玩时,孩子不幸被绳子套住,窒息了两三分钟,生命垂危。类似这样惨痛的事件一再发生,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对学龄前儿童开展死亡教育,使他们正确认识死亡的各种表象、情境与反应,是当前幼儿园教育迫切需要加强的一环。

(二)幼儿园死亡教育有助于提高幼儿对生命自身特点的认识,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近期的研究发现,虽然学前儿童对于死亡概念的理解不成熟,但对于死亡特征的理解已经慢慢发展起来。Speece(1985)等通过综述前人的研究,将幼儿对死亡特征的理解概括为三个方面:普遍性,即明白所有的生物都会死而非生物不会死;不可逆性,即明白死亡的人不能再活过来;功能丧失性,即明白人死后生理和心理的功能都会停止。我国学者郑永爱2006年对国内3~6岁幼儿死亡认知的研究中发现,我国学前儿童对死亡的三个特征的认知并非均衡发展,而是有一定差异的:幼儿对死亡的功能丧失性认知比较好,对死亡不可逆性认知居中,对死亡普遍性的认知最差。

学前儿童对死亡特征的认知发展不均衡的深层原因,一方面与儿童的思维特征有关。皮亚杰认为6岁前的儿童思维具有两个特征:魔法思维和人为主义。魔法思维是指儿童为每个人赋予一种神秘力量,这种力量使个体受到别人愿望的控制,人可以因此愿望而死,也可以随时活过来;人为主义主要指儿童相信事情的存在是为了人的目的,他们认为就像玩具坏了还可以修好一样,人死后也可以通过医治而活过来。由于受这两方面特征的影响,儿童很容易认为死亡是可以逆转的。另一方面原因是我们太忽略成人世界的生活对儿童的影响。由于受传统儒家“未知生,焉知死”观点的影响,许多人不愿触碰“死亡”这个禁忌的话题,甚至与“死”谐音的数字都唯恐避之不及。成人几乎不会主动与孩子讨论死亡的问题,因此对儿童关于死亡的思考并不了解,甚至认为儿童对死亡是不感兴趣的。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孩子的世界中不可避免会有死亡经验的积累,如花草的枯萎、宠物的死亡、亲人的离去、灾害的发生等。因此,孩子们对死亡问题是非常关心的,这就要求教师在了解儿童对死亡特征的理解不均衡的基础上对儿童实施必要的死亡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二、幼儿园死亡教育有利于幼儿养成积极的情绪情感

(一)幼儿园死亡教育有利于幼儿调适自己的情感,降低对死亡的焦虑

台湾著名的生死学课程开创者余德慧教授曾这样描述死亡:“死亡和生命是相通的,生命就如同沙漏一般,沙子总会漏光,死亡总会到来。人一出生,即面对着死亡走去。”对于幼儿来说,虽然他们正处于生命的开端,朝气蓬勃,但是一旦身边有死亡事件的发生,必然会对他们的认知、情感产生重要的影响。如何积极地应对情境的改变,著名的“比比与朋友”课程,给了我们很好的借鉴。“比比与朋友”是在多个国家获得成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该课程共有六个单元,其中有一部分是关于如何面对死亡的教育内容,这个主题在刚被引入我国内地时引起了社会上的广泛争议,也是幼儿教师谈论最多的话题。但令人欣慰的是,“比比与朋友”课程实施后的效果非常好,幼儿在面对生活中真实发生的死亡时,能够提出多样的方法积极地去应对,并试着去调试自己的悲伤情绪,如“哭泣”、“向妈妈倾诉”、“回忆死者的美好”,等等。

面对死亡事件,幼儿有权利去体会消极情绪,教师应该给幼儿更多的成长空间,让他们去感受,去体验,去应对,去调整。通过死亡教育,使幼儿用正确的态度来看待死亡及濒死,从而消除不必要的恐惧,降低不合理的焦虑,在以后的生活中学会珍惜生命,增强对未来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二)幼儿园死亡教育有利于幼儿同情心的培养,学会善待生命

同情心是指人对于弱小事物或不幸之人所表现出的情感共鸣,在此基础上,人往往会采取关心、支持的行动。据研究显示,人在幼儿时期就有了同情心的表现,例如听到他人哭叫会伤心,看到他人受伤会难过等。但是我们也会看到另外一些异常事件的发生,据2004年5月26日《新闻晨报》报道,在上海医科大学附属犬猫诊所工作的孙医生接诊了一只被送来救治的小花猫,虽然已经目睹了各种生病宠物的惨状,但这只小花猫仍令孙医生大为震惊。它的中枢神经已经严重受损,半身几乎瘫痪,左眼被撕裂,眼睑发炎,生命垂危。更让人意外的是,如此虐待、残害小动物的竟然是几名幼小学童!分析其原因,一方面是某些儿童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问题,另一方面也说明他们同情心的缺失,他们看到其他生物的死亡,不仅没有怜悯、伤感,反而引以为乐,这实在让许多教育者唏嘘不已。

同情心是为善的基础,也是人类更高社会品质的体现。培养幼儿的同情心,需要借助幼儿园的死亡教育,在这方面,美国幼儿园教师的做法很值得我们思考:幼儿在日常生活遇到有幼儿园所养的生物死亡时,老师会专门组织幼儿讨论生物死亡的状态、死亡的原因以及它所带来的美好记忆,之后老师会带领幼儿给死去的生物进行埋葬仪式,让幼儿既理解了失去的悲痛,又学会了同情弱小的事物,从而善待生命、爱人爱物。

三、幼儿园死亡教育有利于幼儿发展自助及助人的技能

(一)幼儿园死亡教育有利于幼儿提升应对危险的能力,提高幼儿自我保护意识

幼儿期的健康发展是孩子今后发展的基础,但由于幼儿年龄小,心智不成熟,自我保护能力有限,所以在幼儿期很容易发生各种危险和事故,如在2004年7月,根据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的保守统计,在这一个月的时间就有90余名发生各类意外伤害的儿童到该院诊治,他们当中有吞入硬币的、高空坠落的、啤酒瓶爆炸导致外伤的,等等(崔迪,李莉,2012)。由此可见,在幼儿园的教育中,应该让幼儿学会在生活中保护自己、远离死亡,这也使得自我保护教育成为了死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幼儿独自在家时也会遇到其他的危险,如有陌生人敲门、发生火灾等,幼儿园在开展死亡教育时就应教会幼儿不要对陌生人开门,有异常情况打电话报警等,教师还可以带领幼儿参观幼儿园附近的消防站,观看消防演习,从而使幼儿获得更多的自救技能。

(二)幼儿园死亡教育有利于幼儿发展助人技巧,提升生命的价值

在幼儿园开展死亡教育不仅有助于幼儿认识对死亡的态度及情感,学会找寻不同的应对问题的方法来改变处境,同时也可借助已掌握的策略发展出一套技能来帮助他人面对死亡事件,提升自身生命的价值,这也可以视为幼儿园死亡教育的落实方向(陈世芬,杨淑晴,2005)。如学者张婕在对“比比与朋友”课程实施效果的调查中,一位老师向她反映:有一次,当问到哪个小朋友遇到过亲人或小动物死亡时,有个小朋友就哭了,因为他的一只宠物不久前死了,他一直很想念它。这时候,另一个孩子就对他说:“你哭出来就好了。”因为孩子明白,哭也是一种发泄情绪的方法。这次活动结束后,这个哭泣过的孩子还学会了另外一种心理应对方法,他会开导自己说:“我会记得它以前好玩的样子的。”

尊重生命是一切教育的核心,幼儿园教育更应如此。作为一种“逆向”的教育,死亡教育从“死”讲到“生”,由“死”观“生”,与生命教育是殊途同归的。死亡教育通过让幼儿获得对死亡的科学合理的概念,养成积极健康的情感,学会自助及助人的技能,从而使幼儿意识到生命的神圣与宝贵,进而尊重生命、爱惜生命,体验生活的艺术,欣赏人生的多彩,提升生命的品质。

蔡菁芝.(2008).认识死亡——生命教育的本质.谘商与辅导,(11):14.

陈世芬,杨淑晴.(2005).从建构主义观点探讨死亡教育课程设计.课程与教学季刊,(8):83.

崔迪,李莉.(2012).幼儿园死亡教育的特点研究.赤峰学院学报,(10):231.

明玉君.(2009).儿童对死亡的认知发展及教育策略.教育探究,(2):10.

伊·谢·科恩著,佟景韩,范国恩,许宏治译.(1986).自我论:个人与个人自我意识.北京:三联书店,p303.

张婕.(2010).从课程实施的实际效果看幼儿园的死亡教育.幼儿教育(教育科学),(12):30.

郑永爱.(2006).幼儿对死亡概念认知特点的研究.学前教育研究,(7):53.

Speece M.W&Brent S.(1985).Children Understanding of Death:A Review of Three Components of a Death Concept.Child Development,55:1671-1686.

猜你喜欢
生命幼儿园儿童
我爱幼儿园
幼儿园(2020年14期)2020-11-10 09:06:24
欢乐的幼儿园
幼儿园(2020年22期)2020-03-29 02:17:52
幼儿园是我们的家
大灰狼(2018年9期)2018-10-25 20:56:42
爱“上”幼儿园
留守儿童
杂文选刊(2016年7期)2016-08-02 08:39:56
六一儿童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珍爱自我,珍爱生命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