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群众路线的历史沿革——以中共党史为视角

2013-08-15 00:50徐雪平
大连干部学刊 2013年10期
关键词:群众

徐雪平

(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基础部,河南 漯河 462002)

党的奋斗历史是一部形成和完善群众路线的历史,是一部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历史,是一部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历史。回顾党90多年的奋斗历程,群众路线犹如一条红线贯穿始终。自1921年党诞生起,群众路线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萌芽、形成、成熟、变迁以及回归五个阶段。

一、萌芽时期(1921-1927)

党在成立之初,就宣告进行革命活动必须走向群众、发动群众和依靠群众。一大提出“把工农劳动者和士兵组织起来”,二大的 《组织章程决议案》提出“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这是党的决议中最早提到党与群众的关系问题。可以说,这一时期党在表述革命理想和进行革命实践过程中,一直都在探索党与群众的关系。但是,这一时期党没有明确提出群众路线的概念和理论,群众路线仍处于萌芽状态,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群众内涵具有局限性。建党初期和大革命期间,党主要是在城市发动工人运动,因此这时的“群众”主要指工人和知识分子,以至党主要关注的是党与党员群众以及党与工人阶级之间的关系问题。

2.群众路线内容初具雏形,但不完善。第一,在认识论方面。建党之初,党在理论、时局判断和政策选择等方面都受到第三国际的影响,很多理论和指示被当作左右现实环境的原则。另外,这一时期党更多关注的是对群众的宣传和教育,而非向群众学习。第二,在工作作风和方法方面。党自建立之初就强调对群众进行组织、号召和宣传,注重深入群众,强调用群众自己熟悉的方式去教育和组织他们。但是,党还没有形成“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等具体的工作作风和方法,而主要是建立与群众的友好关系。第三,在组织原则方面。党在成立之初并没有明确提出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反而非常强调中央集权和纪律。所以,此时作为民主集中制的群众路线虽然在文本上得到了确认和阐释,但在实际工作中却没有得到很好贯彻落实。

二、形成时期(1927-1937)

作为理论形态的群众路线,形成于土地革命时期。这一时期群众路线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群众内涵的丰富。大革命后,党的工作重心从城市转入农村,从工人运动转向土地革命,以农民为主体的更为广泛的人民群众越来越受到党的重视。当然,党与农民之间的关系更多是由现实压力所决定的,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党的生存和发展。

2.群众路线概念的产生。1928年11月,李立三根据六大精神在同浙江地区负责人谈话时指出,“在总的争取群众路线之下,需要尽最大的努力到下层群众中去”,这是党的领导人首次使用群众路线一词,但含义还不明确。1929年9月,由陈毅起草,经周恩来审定的 《中央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中三次提到群众路线,这是群众路线的最早文字表述,但依然没有形成系统理论。在此基础上,毛泽东通过创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和领导群众斗争的实践,对群众路线进行了更深的认识和思考。毛泽东不仅在党的指导思想、党的理论建设上重视群众路线,而且付诸于行动。可以说,毛泽东同志是对党、军队与群众的关系阐述得最为系统、最为深刻,并且最终付诸于实践的党的领导者。

3.群众路线内容的完善。第一,群众路线认识论已初具雏形。很长一段时期,党对于中国现实和革命路径的认识都受传统马克思主义及第三国际的影响,使得党对于自身问题的理解出现了偏差,并引发了相应的问题。改变这一现状的是毛泽东同志,他对群众路线的认识论的创造性,一方面在于反对教条主义,另一方面在于重视调查研究。因此可以说,毛泽东同志已经初步形成了群众路线的认识论,即从群众的实践中获取材料,经过党的整合,形成正确的认识和指示,并最终形成指导群众实践的方法。第二,群众工作的作风和方法方面。这一时期,一方面,党更加关注在群众工作中所暴露出的诸多问题,认识到不当的工作作风和方法会阻碍党与群众的紧密联系,使党脱离群众。而党脱离群众最主要的表现就在于替代群众和不顾群众。另一方面,党在现实的工作中己经逐渐地将群众工作的作风和方法系统化、原则化和理论化了。第三,组织原则方面。这一时期,随着党的工作重点逐渐从城市转入农村,作为一种组织原则的群众路线不仅仅体现在党内,而且当时的苏维埃政权也是通过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建立和运作起来。第四,价值取向逐渐深化。大革命失败后,无论是基于解放群众的理想或是对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考虑,党更加迫切地需要走向群众、组织群众和领导群众。虽然这一时期党经历了三次“左”倾,但应该看到,“左”倾的党并没有放弃与群众在价值和组织层面的紧密关联。相反,党更加强调群众对于党的重要作用和党走向群众的必要性。

三、成熟时期(1937-1949)

这一时期,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开始不断成熟和完善。1943年,毛泽东为党中央起草的 《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首次科学地、较为系统地阐述了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和实施的基本步骤,使群众路线形成了完备的科学内容和精深的理论形态。对群众路线的另一个重要阐释是刘少奇在1945年党的七大上所作的 《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刘少奇把群众路线的内容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群众观点,二是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七大第一次明确了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标志着党的群众观点正式形成。

1.将群众路线与调查研究方法联系起来,为群众路线提供了理论基础。之前,群众路线虽已成为党对外来教条的批判以及对中国现实认识的根本方法,但是只有到此时期党才真正将群众路线演化为一种认识论并将其推行下去。如1937年,毛泽东的 《实践论》和 《矛盾论》,尤其是 《实践论》对于群众路线的方法论做了深刻的阐述和详细的说明。1941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 《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和 《关于实施调查研究的决定》,强调在党内推行调查研究。

2.群众路线更加概念化,已成为党的工作和号召群众时必须遵循的原则及明确而多样的操作方式。此时,随着毛泽东提出对群众路线的明确阐释,群众路线和走群众路线便成为了一种理论化和概念化的原则。同时,伴随号召群众的迫切性以及号召经验的不断增加,群众路线在内容上和操作方式上都走向成熟并且更加的多样化。

3.群众路线被广泛运用并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一时期,党在领导方法和工作作风上继续坚持和深化群众路线,并以群众路线的方式进行党的内部整肃;在军队建设上,军民之间以及军队内部上下级之间推行群众路线,强调军民一致和官兵一致;在经济文化建设上,通过群众路线发动群众,既使群众获取了现实利益,也完成了党对群众的宣传教育;政权和民主建设中的群众路线更好地将群众动员和组织起来,增加了群众对政权的参与,赋予群众政治上应有的主体地位。总之,理论上的努力和现实中的发展使得群众路线在这一时期走向成熟,这使得党能够在内部统一和自身发展的基础上更好地号召和组织群众。

四、变迁时期(1949-1978)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对群众路线的认识进一步深入。1956年9月,党的八大文献中,揭示了党的群众路线的含义,党必须密切联系群众和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邓小平在党的八大上所作的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对以上两方面再次进行强调,而且明确把群众观点列入群众路线之中,把它作为党的群众路线的一个重要内容。

但是,事物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新中国的建立使得群众路线面临的形势与任务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党的角色和地位由领导革命战争转变为领导国家建设,党对于群众的号召方式已经不再受到战争的约束,新的政权更好地实现了党对群众的组织和控制。在这一时期,群众路线依然在党领导的社会政治发展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但是党没有根据现实条件的变化来反思群众路线自身的特质以及转变执行群众路线的方式,群众路线的理想主义和斗争方式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冲击,从而引发了一系列问题。从50年代末开始,出现了将群众运动等同于群众路线的倾向,并逐渐发展。在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有些地区大搞共产风、浮夸风、高指标、官僚主义、强迫命令和瞎指挥,很多工作的推动往往以“群众运动”的形式出现[1]。群众路线演变为不间断的群众运动,既可以看成是群众路线自身去制度化和内在不稳定的爆发,也可以看成是党对于群众路线的理解和执行的偏差。文化大革命过后,党认真对群众路线进行新的反思和全面的理解,改正了以往的错误。

五、回归时期(1978年至今)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对群众路线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了深刻总结,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群众路线。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文化大革命名义上是直接依靠群众,实际上既脱离了党的组织,又脱离了广大群众”;同时也提到:“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1982年十二大 《党章》又增加了“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由此,党的群众路线发展成为一个有完整表述、系统内容、深刻内涵和实践意义的政党宗旨,成为毛泽东思想的三个活的灵魂之一。

在新的历史时期,党的群众路线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改革开放的进行为群众路线的回归和正确的执行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群众的自主性与党的领导实现了更好的契合。但是,党的建设及群众路线的贯彻落实都面临着相应的挑战。面对新情况,党应该通过自身建设以加强对社会的组织化控制,通过重新正确运用群众路线以缓解社会压力和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监督。邓小平同志把“三个有利于”作为衡量党的各方面工作成败的根本标准,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党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江泽民同志提出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重要理念,把“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这一思想的重要内容;胡锦涛同志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为保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根本点;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党的群众路线视为“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当前正在开展的“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新形势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大决策,是顺应群众期盼、加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重大部署,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大举措。这都为党的群众路线的丰富和发展增添了新思想、新观点、新内容。

总之,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2]。回顾党90多年的奋斗历程可以看出,群众路线是在党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领导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的解放事业中逐渐形成的,今后,党将会在不断变化的诸多现实问题面前推动群众路线向前发展。

[1]丁卫平.90年历史回眸: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生命线[J].长白学刊,2011(4):7.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EB/OL].http://cpc.people.com.cn/18/n/2012/1109/c350821-19529916.html,2012年11月9日.

猜你喜欢
群众
云治理”要贴近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始终将群众感受放在首位
坚持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决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进化了的吃瓜群众
畅通“最后一公里” 解决群众出行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