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内选举如何实现党内民主

2013-08-15 00:43:43石学峰
党政论坛 2013年11期
关键词:差额竞争性领导班子

○石学峰

党内民主主要包括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四大部分。因此,如何让党内民主在党内选举中运转起来,这既是实现党内选举民主化的重要保证,更是发展党内民主的重要举措。笔者认为,要让党内民主在党内选举中运转起来,必须从以下四个关键节点着手:

一、构建党内候选人提名制度

党内候选人的提出和确定是否民主,是考量党内选举中是否体系党内民主的最根本前提。丢掉了这个最根本前提意味着从“入口”处设置了让党内民主在党内选举中实现运转的障碍。因此,必须构建党内候选人提名制度,以提名的广泛性实现党内民主的运转。这就要求:

第一,扩大选人用人民主,适当增加候选人提名主体。要着眼于党内的实际民主,从党组织(尤其是党内“一把手”)提名为主逐步转向限制党组织提名,扩大普通党员、党员代表、人民群众的联合提名,从而将党内候选人提名的权力真正交给权力的最终来源者——全体党员和人民群众,解决存在的“少数人选少数人”的封闭性用人机制。

第二,创新候选人提名方式,拓宽候选人提名渠道。改变长期实行的上级党委提名和指定候选人的这样一种“自上而下”的提名方式,综合采取党组织推荐提名、领导干部个人推荐提名、群众联名推荐提名、干部个人自荐提名、全委会推荐提名、领导干部会议推荐提名以及直接推荐提名这七种提名方式。这七种提名方式,突破了传统的自上而下提名渠道,而是将党内候选人的提名根据不同层次分别实行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以及上下相结合三种情况,从而将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提名权在一定程度上落到实处。

第三,科学规范提名程序,着力增强提名过程的透明度。科学严谨的提名程序既能体现提名的严肃性,又是依规提名的基本方法,还能减少提名过程中的“暗箱操作”现象。当前,对提名程序严格执行如下步骤,可有效实现提名程序的科学化和规范化:第一步,依托互联网等现代传播媒介推行“空岗公示制”;第二步,根据职位要求,确定和公开提名的基本原则和必备条件;第三步,公开被提名人、提名的原因和理由、提名人与被提名人的相互关系以及被提名人的简历和政绩等项内容;第四步,对被提名人进行科学的民意调查和民意测评;第五步,根据实际参选人员人数,进行民主推荐、组织考察和酝酿协商,等额或差额选定候选人。

第四,严把党代表候选人的结构关,放活候选人提名结构。应本着广泛性、专业性和先进性的总要求,严把党内候选人的结构关,逐步放活候选人提名结构。既要减少和限制党员领导干部候选人所占比例,适当增加农民工、产业工人、无业、失业、半失业等阶层候选人所占比例,又要减少男性党员和中老年党员所占比例,适当增加女性党员和年轻党员所占比例。

二、扩大党内候选人差额选举的范围和比例

没有差额的选举,就不是真正的选举,就不能让党内民主在党内选举中运转起来。当前,党内选举明显存在差额选举的范围过于狭小、差额比例明显较小、差额选举的层次比较低的问题。因此,应扩大党内候选人差额选举的范围和比例,以此实现党内民主的运转。这就要求:

第一,适当扩大党内候选人差额选举的范围。目前,党内实行差额选举的范围比较狭小,且实行差额选举也主要是针对党内的普通职位,这样必然会使差额选举失去公正性。为使党内民主在党内选举中运转起来,差额选举的范围理应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以及我们党内民主的不断推进而适当扩大到诸如书记、副书记等党内关键职位中去。

第二,适当提高党内候选人差额选举的比例。目前,无论中央、地方,还是基层,党内候选人差额选举的比例都是比较小的。因此,很有必要适当提高差额选举的比例。笔者认为,在既追求扩大党内民主授权而又能够集中选票以提高选举效率的前提下,根据部分地区试行提高差额选举比例的经验,可将基层党代表候选人差额由多于20%调到多于40%,“两委”委员候选人差额由20%调到30%;地方各级党代会党代表候选人的差额由不少于20%调到不少于30%,“两委”委员差额由不少于10%调到不少于20%,常委差额由应多于应选人数1至2人调到2至3人。这样,就能够使授权方有更多的选择余地选择自己满意的受权方。

第三,逐步由预选差额向正选差额过渡。差额选举的方式有二种:一种是先差额预选再进行正式选举,另外一种是直接进行正式差额选举。目前,我们党采用的是第一种差额选举方式。这种差额选举方式虽然不如后者更易于体现民主授权精神,但却能够降低或避免因条件欠缺而无限扩大民主可能造成的政治混乱局面,所以,目前在中央、地方甚至基层关键职位的选举中仍需要继续坚持。待将来随着各方面条件的成熟,建议可按照先基层、后地方、再到中央的顺序逐步由预选差额向正选差额过渡。目前,也可以考虑先在基层、地方甚至中央的某些普通职务选举上采纳由预选差额向正选差额过渡。

三、扩大党内直接选举的层级和范围

直接选举是由选民直接投票选举产生被选举人。与间接选举相比,直接选举更能体现选举过程中的民主,更能够平衡权力与权利的紧张关系。因此,笔者建议,当前应扩大党内直接选举的层级和范围,以实现党内民主的运转。这就要求:

首先,稳步将农村党委领导班子直接选举试点铺向全国范围。20世纪末,随着村民自治伟大实践和农村民主政治的发展以及受村委会主任和县、乡两级人大代表直选影响,我们党内首先从农村开始了直接选举的大胆尝试。经过长期的探索实践,农村党委领导班子直选已经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从试点到如火如荼地在更多乡村发展起来。鉴于党委领导班子直选在农村涉及的党员人数较少、操作较为简单、风险较小、成本较低的优点以及试点工作已经初具规模,目前可稳步将农村党委领导班子直接选举试点铺向全国范围。

其次,继续拓展乡镇党委、社区党委和机关党委领导班子直选范围。近年来,四川、重庆、陕西、江苏、广东、湖北、山西、云南等省份的许多地方先后进行了乡镇党委、城市社区党委以及机关党委领导班子的直接选举试点工作,并在系统总结自身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适时将直接选举党委领导班子的做法推广到所辖更多区域内,很受广大党员欢迎。这样的直选模式使得党员参与面极广、民主程度化极高,成效也极其明显。因此,应继续拓展乡镇党委、社区党委和机关党委领导班子直选范围。

再次,尝试将直接选举逐步扩大至县(市)省级党代会党代表。从目前看,党内直接选举不仅在基层得到大力推行,而且某些地区也逐步探索向地方层面推进。2008年7月,贵阳市就在我党历史上首次通过“公推公选”方式选举产生所辖花溪、小河、修文、息烽等4个区县的党委书记拟任人,标志着党内直选从基层逐步开始迈向地方。因此,在条件成熟的地区,可借鉴贵阳市经验尝试将直接选举逐步扩大至县(市)省级党代会党代表。

四、适度将竞争性选举引入党内选举活动中

所谓竞争性选举,无非通过民主、公开、公正、自由、进取的方式,把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引入党内,实现由“伯乐相马”转变为“赛场选马”,由“确认型选举”转变为“竞争性选举”,以减少授权人投票的盲目性,增强民主授权的真实性。当然,竞争性选举也会造成“权钱结合、扩大分歧、高额成本、效率低下以及拉帮结派”等问题,但却能够最大程度地避免党内选举中出现的民主“空转”问题,实现民主“实转”。所以,应适度将竞争性选举引入党内选举活动中,以公平的竞争性实现党内民主的运转。这就要求:

第一,可在基层党组织建立竞争性选举试点并逐步推行。先在基层建立竞争性选举试点主要基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是,基层党组织处于执政党与群众、社会的最直接接触面,与广大党员群众的自身利益联系最广泛密切,广大党员群众对推行竞争性选举的需求最强烈、呼声最高涨、要求最真切;另一方面是,最近几年来,我国一些基层和地方党组织已经在党内选举中开展很多“竞争性选举”的尝试和探索,这为开展竞争性选举试点打下了良好根基。

第二,鼓励候选人进行各种各样的正当竞选活动。竞争性选举离不开各种各样的竞选活动,故应鼓励竞选人组织竞选班子或后援班子和团体;鼓励竞选人根据各自实际情况通过张贴、派发或建立载有个人能力、品格、政绩以及竞选纲领的海报、宣传单、名片、报纸、刊物、BBS、网站等载体进行自我宣传和推销;鼓励竞选人适当开展以公众聚集地为基本平台进行的公平、公开、公正的竞选演讲和各种承诺,等等。

最后,始终坚持党管干部原则。竞争性选举是对传统党管干部方式的重大变革,因此,党管干部的内涵、方式、方法、体制、机制也应与时俱进地调整和变化,但党管干部的根本原则却绝对不能动摇,否则,党的事业就失去保证,让党内民主在党内选举中运转起来也就从根本上成为不可能。

猜你喜欢
差额竞争性领导班子
村(社区)党组织领导班子换届选举步骤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8:20
领导班子
领导班子
PPP竞争性谈判与风险管控
竞争性国企改革需跳出三个误区
学习月刊(2015年9期)2015-07-09 05:33:44
证券双向交易模式的资金倒仓运动对证券价格形成的研究
商(2015年28期)2015-05-30 14:41:45
按图结算过程中易发生的问题纠纷预防与控制措施
建筑遗产(2014年7期)2014-10-21 20:03:07
领导班子要练就过硬本领
竞争性要素收入份额下降机理分析——垄断租金对竞争性要素收入份额的侵害
入世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差额分布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