谣言网络传播的原因与控制

2013-08-16 02:32:04○李
党政论坛 2013年11期
关键词:谣言道德信息

○李 勇

一、谣言及其在网络中的扩散

谣言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在我们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领域无所不在。它长时间地存在于人类文明进程中,对人类文明的进程施加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因此,谣言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并承载着历史的呼应。

在互联网应用之前,谣言通常以小道消息的方式出现,谣言的传播主要依赖于人际传播。值得注意的是,谣言在传播的过程中并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机械传递,而是伴随着大量的信息二次加工。每个人在谣言传播的过程中往往不自觉地将个人的认识、理解及情感等主观意识掺杂其中。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谣言实际上也是民众情绪的一种特殊表达,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民众的认知和情感,具有很强的影响力。这也是人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传播谣言的原因之一。

在互联网应用之前,人们不仅相互之间交流和互动的频率低,而且获取信息的方式也很单一,获取信息的环节繁多。因此,谣言传播的主体活跃性以及传播速度都受到极大的限制,谣言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大范围的传播。

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在极大地扩大了公众的生活领域和视野的同时,也极大地扩展了人与人交流的方式,打开了信息传播的更多窗口。互联网让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而且可以不经过审查,在第一时间用现场直播的方式通过网络在全球范围内发布信息,无数的公民记者开始大量涌现。这样,网络就成为了谣言传播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和场所,真实的、不真实的信息在网络上进行重新组装、映射和解释。网络传播的匿名性让谣言的传播更加肆无忌惮,助长了谣言在网络中的扩散。网络为谣言的传播提供了多种传播渠道,例如,微博、博客、社区、BBS等等。与此同时,数量越来越庞大的网民进一步加快了谣言的传播速度,拓宽了谣言的传播范围。在网络环境中,谣言借助于文字、现场图片、手机视频等多种形态形成一个又一个强大的陷阱,不断激起网民的好奇心,挑起网民的情绪,特别是对于年轻网民来说,在谣言的刺激下,情绪非常容易被煽动。网络谣言不断挑战人们的怀疑意识和对谣言的免疫能力。

二、谣言网络传播的原因

1.社会转型造成的社会心理失衡

网络谣言反映的是一定时期内复杂的社会心理状态。当前,我国正处于历史性的社会转型时期,无论是国家层面的传统政治制度和管理体制,还是社会层面的传统价值观念和利益格局,抑或个人层面的传统思想信念和生活方式,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在这个过程中,社会个体普遍处于一种焦虑、躁动和不安的政治心理状态中,容易造成社会心理的失衡,进而衍生出怀疑、猜忌、不满和攻击等负面情绪。这样,对社会体制不满的个体或群体就会利用社会转型期的公众心理散布谣言,并通过网络进行传播。例如,2009年网络上盛传中国权威机构的报告显示,中国0.4%的人掌握了70%的财富,财富集中度甚至高于欧美等发达国家,从而导致畸形消费,中国已经成为国际上奢侈品最大的市场。这则新闻迅速在网络上引发了对中国财富分配不均的批判。后来,经过考证这是一条虚假新闻,在2009年中国传媒自选假新闻中位列第四。

2.政府信息公开机制不够完善

近几年来,我国在政务公开工作上进行了积极地探索,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特别是在重大事件的决策、政策的实施等方面成效显著,但是与公众的信息需求相比仍有所滞后。一方面,政府不能及时准确地向公众报告真实情况,在公众与事件真相面前形成一个空白的区域。另一方面,网络往往能够及时提供多角度多方面的信息来满足公众的求知欲,尽管在很多情况下可信度并不是很高。正是在对政府提供的信息不能满足的情况下,公众将目光投向网络,这在无形中为谣言的产生提供了机会。

3.网络法律法规不健全

相关的法律法规的不健全,是谣言在网络上扩散传播的又一重要原因。近年来,我国虽然相继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等法规,初步形成了网络信息传播的法律体系,但是,和高速发展的网络社会相比较,仍然存在着许多不适应、不完善的地方,还需要进一步针对网络传播行为,细化法律条文、增强法律规范的完整性和可操作性。

4.信息应对能力不足

面对谣言在网络环境中的扩散传播,政府部门的应对能力还有一定差距。一方面不能及时组织有效信息对谣言予以反击,另一方面,反击谣言的形式、手段和方法陈旧单一,效果不好。这样不仅不能有效破解谣言,反而使权威部门的公信力受到质疑,更加助长谣言的势头。

5.公众信息识别能力滞后

许多人对谣言缺乏基本的识别能力,成为谣言传播的一个很重要因素。“愚昧与谣言的传播是内在地联系在一起的”。美国学者克罗斯认为谣言受众的批判能力也是影响谣言产生的一个重要方面,受众的批判能力越强,谣言产生的可能性就越小,反之则越大。“一个人,如果他习惯于用理性来思考,具有相当强的批判能力,那么,他也不会轻易接受流言蜚语的。”这里所指的民众的批判力实际就是对信息的识别能力,它直接与民众的文化素质相关。一般来讲,文化素质的高低与信息识别能力的强弱成正比,“谣言止于智者”说的也正是此意。

6.公众信息道德缺失

信息道德是指在信息的采集、加工、存贮、传播和利用等信息活动各个环节中,用来规范其间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的总和。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等,使人们形成一定的信念、价值观和习惯,从而使人们自觉地通过自己的判断规范自己的信息行为。信息道德是一种自我信息管理的手段,在自我道德意识的作用下以自觉、自发的形式潜移默化地规范人们的信息行为。由于信息道德的缺失,在网络谣言的传播过程中,民众传播不实消息、传播虚假消息,往往并不被认为是违反道德的举动,没有引起道德的谴责,在没有任何心理压力的情况下,谣言得以轻易传播,从而助长了谣言的盛行。

三、谣言网络传播的防范和控制

1.加强和谐社会建设,提高政府公信力

网络谣言不会无端产生,更不会自然消失。一般来说,谣言往往都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特殊折射,与现实生活存在着某种对应性。当前,我国正处于剧烈的社会转型期,社会转型引发了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如官员的腐败、社会生活的失序、对政府的不信任等等,使得现在社会上存在着一种信任危机:公众不信任政府,对政府行为首先都是抱着怀疑的态度,这几乎成了习惯和思维定势。例如,“被就业”、“被增长”、“被小康”等词语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网络上。这些现象的存在客观上都成为谣言滋生的社会基础。

因而,要从源头上铲除谣言,根本出路在于政府要正确面对谣言本身所反映出的现实问题,妥善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加快构建和谐社会,进一步提高政府公信力。

2.加强预警机制建设,提高网络谣言预警预测能力

对网络谣言控制的最佳方式就是控制前置,防止网络谣言的产生。政府建立统一化、综合性、跨部门的网络谣言应对联动机制,强化网络谣言预警和预测能力。一要尽快建立专门的网络谣言控制与分析研究机构,加强对谣言通过网络传播的规律进行系统化的理论研究,为应对网络谣言提供理论指导。二要建立多渠道的信息收集机制。政府应当将多个政府部门、民间机构、传媒单位等获得的信息进行整合,设立专门机构把网络谣言作为重要社会舆情加以关注,搜集相关的信息。三要建立网络谣言评估制度。政府对网络谣言监测预警的能力主要体现在能否从海量的网络言论中及时、敏锐地发现潜在的危机,为相关职能部门有效应对赢得宝贵的时间。四要建立重大网络谣言及时汇报上报制度。明确分工和责任,建立互相沟通协调机制,始终保持对网络谣言的关注,以便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3.加强网络舆论引导能力建设

舆论引导滞后是谣言能够在网络上不断蔓延、扩散传播的重要原因。因此,加强网络舆论引导,是政府有效防治网络谣言,充分发挥其引导职能的有效途径。

一要及时主动地发布准确信息。网络时代信息传播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首次公布的信息相比较而言,更易获得信任,“先声夺人”的效果很明显。网络谣言是在缺乏信息的状态下产生的。美国学者纳普指出:“为了消灭模糊的真空状态,要尽可能多而且快地传达可信的情报。”随着信息传播途径越来越多元化,如果不能及时公布事件真相,导致公众离真实信息越来越远,就很容易造成谣言的泛滥。因此,提供可靠的信息是应对网络谣言传播的首要前提。

二要最大限度地传播主流的声音。主流媒体是信息传播、舆论引导的主要阵地,更为重要的是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公信力。在应对网络谣言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主流媒体在第一时间抢占信息高地,同时,主流媒体也应该加强与政府的沟通与配合,动员多种传播形态及时发布来自政府的权威信息。在与谣言的对抗中,如果主流媒体失语、缺位,不能有所担当,政府就难以及时、有效地对网络舆论进行引导,从而将网络舆论引导的主动权拱手让人。

三要培养主流网络媒体尤其是网络论坛中的“意见领袖”。网络舆论在形成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就是“意见领袖”的出现,从而出现“二级传播”的模式。网络媒体中的“意见领袖”往往因其独到的见解、精辟的言论和个性化的写作风格而成为网络中的强势话语者,有较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因此,我们需要借助专家、学者、社会名流以及网络当中部分民间观察家的力量,培养网上“意见领袖”,不仅可以起到媒介信息中介和过滤环节的作用,还可以为网民提供科学理性的观点和建议,也可以成为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桥梁和纽带,以强化主流言论,孤立非主流言论。

4.加强网络法律法规建设

目前对互联网的管理,基本上还是延续传统媒体管理的办法,已经制定的互联网管理法律法规缺乏系统性和可操作性,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网络法律法规建设。政府可以制定专门的网络谣言防范、传播和治理的专门法规;加强制度建设,建立严格的网络谣言防范、传播、治理问责追责制度,依法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坚决处罚;进一步完善与网络谣言防治紧密相关的普适性法规建设,加强对信息服务的管理,完善政府信息公开、个人隐私保护、信息资源管理等相关法律法规。

5.加强公众网络道德的建设

公众网络道德是维系信息秩序的精神力量,可以规范人们的信息行为。网络时代各种新型的网络行为层出不穷,传统的道德规范已不能完全适应网络社会的发展。因此,除了发扬有效的传统道德外,还需要根据网络的特点制定一些适合网络的道德规范和规则。大力推进网络道德教育,让网络道德深入人心,形成自觉遵守网络道德的良好社会氛围。“在网络空间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间接的性质,直接的道德舆论评价难以进行,外在的道德约束力被弱化。因此,加强网络社会中个人的道德自律就显得更加重要。这种以‘慎独’为特征的道德自律,能使人在独自一人或在他人完全不知的情况下,仍保持高度的道德自觉,仍能保守自己和把握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道德规范”。

猜你喜欢
谣言道德信息
中国使馆驳斥荒谬谣言
环球时报(2022-04-13)2022-04-13 17:16:04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十几岁(2021年24期)2021-11-18 02:18:40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当谣言不攻自破之时
中国盐业(2018年17期)2018-12-23 02:16:56
订阅信息
中华手工(2017年2期)2017-06-06 23:00:31
谣言
谣言大揭秘
学生天地(2016年32期)2016-04-16 05:16:19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新闻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19:29:31
展会信息
中外会展(2014年4期)2014-11-27 07:4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