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婷婷,王 岑
(河海大学,210098)
自上世纪中叶,人类开始向信息时代过渡。近些年来,随着计算机的发展以及网络的普及,过渡的步伐急剧的加快。为了适应这一变化,高等教育必须调整其人才培养的模式。美国作为人才大国,它的人才培养模式引起了我们的思考,尤其是通识教育。通识教育能增加学生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拓展学生视野,使学生兼备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而我国通识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为了推动通识教育在我国更好地发展,追求真正的自由教育,我们对通识教育的研究就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通识教育的性质出发,它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非专业、非职业性的教育”;通识教育是一种大学理念,就是整个大学的办学思想;通识教育问题的核心在于自由传统和人文传统的传递,所以人们又将其定义成自由教育。从通识教育目的的角度进行阐述,如:“通识教育指的是非专业性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健全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健全的公民”;“通识教育作为大学的理念应该是培养具备远大眼光、博雅精神的人才,是一种早就完美人格的人性教育”。它是一种关注人的生活、道德、理智和情感等多方面和谐稳健发展的教育。从通识教育的内容角度进行论述。如:“通识教育是一种使学生熟悉知识主要领域内的事实的思想的教育类型,给学生他们所感兴趣的学科和知识的准确的、一般性的知识”。
通识教育课程应该教什么呢?有人觉得通识教育应该提供给人们自由的教育,提供给人们自由的知识。有些人坚持,通识教育应该教授学生获得知识的某种方式,让他们自己能够自由的获得新知识,发现自己最感兴趣的研究领域。但是有一个前提,我们要根据学生现有的事实情况争对性进行教学,正如怀特海先生所说的,我们不应该教给学生超过他心智能力的东西。由于挑选教学内容的问题在任何时候都不能避免,因此在教学上,问题不是教多少,而是教给学生什么,或者说你要阐明什么原则和方法。所以我们要选择性地教授给学生的,不仅是科学的某些原理,也包括科学的方法、具有代表性的科学成果以及科学的局限性。如果一个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他正在使用的方法,并对其有批判性的认识,那么就可以超越他现有的专业领域,对自我进行认真和自由的审视。
《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提出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努力培养全人。这里的全人指的是好人、善良正直的公民和有用的人,这种通识教育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其逻辑起点和理想目标,“教育的作用是使学生感觉到生活是有意义的”,“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它认为教育不仅仅只是传授知识,而且也包括在年轻人的头脑中培育某种才能和态度,即是教育既追求知识的本质也追求人在社会中的美好品性。
通识教育它并不是关于“一般”知识的空泛的教育;也不是普及教育意义上的争对所有人的教育,它是学生整个教育中的一部分,从而培养学生成为一个社会负责任的人和公民。而专业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将来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能力的教育,这两者是人接受教育的两个方面,而不能完全隔离开来,看成两种教育。通识教育在“造就自由人”这一教育目标上与自由教育是相通的,因为它提倡的都是一种非职业化、非专业化的教育,目的都是培养一个对于自我以及对于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都有着全面理解的完整的人,他具备自我批判的精神,过着自我审视的生活。我们强调通识教育并非完全排斥专业主义,而是在一个专业主义必不可少的系统里挽救通识教育及其价值。在当前的信息化时代,通识教育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因为没有一个人可以精通所有领域,所以每个人都必须信任绝大多数领域里造诣更深的其他人的意见,而通识教育的目的就在于提供广泛的批判意识以便能辨别出任何领域中的能力。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区别不在教学内容上,而在方法和观点上,而两者的结合更有助于实现我们文化中普遍存在的力量。中国当今许多高校对通识教育的认识仍然存在偏差,认为通识教育就是选一门又一门的课程,就是对专修领域之外的课程的学习,这显然是不对的。通识教育也应该被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它的每一部分都应该阐述同一个主导思想,为同一个目的而服务。总之,通识教育应该是一种适合于不同群体的不同需要、不同意图的教育,要尽可能的将通识的精神渗透到专业教育中去,反映自由社会赖以存在的共同的知识与价值观,从而追求真正的自由的教育。
3.1 通识教育理念的创新。目前我国的通识教育理念仍然存在偏差,在各大高校中,由于教师评级与他们所发表文章直接相关,导致高校中普遍存在着重研究,轻教学的现象,那些真正愿意投身通识教育教学实践的老师并不多,由于精力和时间不够,再加上学生对通识教育缺乏兴趣和热情,所以导致部分课程设置安排和授课方式方法缺少通识教育所应有的理念和方法。因此,通识教育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创新理念。我们应该用通识教育的理念整合多样性的现代教育理念和模式,建立中国化、现代化的通识教育模式,既赋予通识教育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例如开设一些诸如先秦经典教育著作的阅读,又体现当今中国的时代性,例如开设一些诸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等课程,又要保持其民族性,进行一些历史、现代哲学等人文学科的开设,把现代科学技术与中国传统的文化典籍结合起来,把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华优秀文化历史统一起来。我们要牢记我们进行通识教育是为了向学生展示不同学科知识领域的各门知识以及我们获取这些知识的形式,从而引导学生获得多种不同分析方法,以及了解该如何运用这些方法,所以它强调的是一种精神、素养以及人格的培养,造就的是通识和专业协调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3.2 课程体系设置的创新。通识教育的目标并非依靠开设几门课程就可以达到,而且这几门课程也不是随意从各个学科分别抽出一门拼凑在一起就可以的,它也是存在内部联系的,它需要我们专门去设计,从而形成科学、合理、可行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美国的通识教育课程是必修课,而我们的通识课程则是在原有专业课不动的基础上附加一些课,这样就忽视了通识教育的理念和目标,没有真正把通识教育当成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来看待。我们应该借鉴美国通识课程的模式,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发展本民族的传统与自身特点,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他们的理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教会他们去欣赏艺术,去进行价值判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及道德素养,对经典著作进行阅读等等,使公共必修课具有可选择性,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让他们能真正自由地追求教育的本真。
3.3 教学课程内容的创新。由于通识课程在性质上不同于专业课程,所以即使是在同一知识领域,同一知识范围,两者在教学目标上也有很大不同,一种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具备一定责任感和基本素养的良好社会公民,另一种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具备某种专业技能的各级各类人才。所以这要求我们要结合课程性质,精心设计通识教育的教学内容。对于一些涉及范围广、学科领域较宽、知识容量较大的课程,我们可以根据主题内容或学科领域组织系列课程,而对于一些知识内容较少的课程,我们可以通过一次或数次讲座的形式展开。
3.4 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通识教育的核心在于自由传统和人文传统的传递,它强调的是一种自由教育,一种自由人教育,我们应采用多种方法配合信息化时代的产物诸如多媒体等进行教学。在教授通识教育课程中,我们要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采用多媒体教学,讲究教学的艺术,激发学生对于课程的兴趣和喜爱度,更多的创造小班讨论的机会,加强学生的协同合作能力等等。
信息时代的快速推进使我们即将面对一个无固定化职业的社会,而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能更好的适应。通识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值得我们深入的探索研究。
[1]傅思雯.精粹本质主义的传承与延续------论哈佛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改革新动向[J].高教探索,2007.5:71-75
[2]黄坤锦.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美国心灵的攀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刘少雪.美国着名大字通识教育课程机祝[J].比较教育研究,2004,4:6-10
[4]刘玉祥.美国通识教育点滴[J].大学(学术版),2010,(3)
[5]龙大为,何英.美国高校的通识教育评价[J].中国高等教育,2006,8:62-63
[6]罗晓燕,陈洁瑜.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美国NSSE“全国学生学习投入调查”解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7,10:50-54
[7]潘海颖.两岸三地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比较研究[J].商业时代,2007,3:69-70
[8]张晓鹏.通识教育中外比较:我们的理念偏差[N].中国教育报,2006,11(3):4 92-95